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邓京力

本文集旨在反映新世纪以来国内史学理论界对于学科核心观念的主要研究成果,形成对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状况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并在其中一些重大史学理论问题上做出系统而深入的思考。以此推进当下中国史学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激发我们进行国际性学术对话的学科能力。文集所邀作者均为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内研究者,所收入的论文也是他们近年取得的相关于本书主题的最为突出的成果,能够集中反映史学理论学科发展和建设的主要趋势。在研究内容上,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二十一章,从史学理论核心观念的整体性阐释到基于国别、史家和理论家的个案理解分析。重点围绕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历史阐释)、历史证据、历史真理、历史客观性、历史认识主体、历史叙事、历史时间、历史语境、历史表现、历史文化、历史知识的构建等在当前国内外史学理论研究中凸显的核心观念。同时,还包括对唯物史观的再认识,以及后人类史观、文明史观等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这些内容既在总体上呈现出21世纪史学理论学科建设的突破性发展,又能够有力而具体地说明中国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

美国历史学家林恩·亨特在《全球时代的史学写作》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四大史学范式之一 [1] 。她的这个看法一方面是基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马克思主义史学长期处于主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西方乃至全球的深远影响。对此,年鉴学派和英美史家也都有过类似的论述。例如,这方面的最新成果——由王晴佳和伊格尔斯主编的《全球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2] ,就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历史书写在全球范围内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不断地与其他理论互动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其他学派的思想滋养,这也促使当今的史学理论与历史书写要想回避马克思主义几乎成为不可能。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因此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挑战。全球化的趋势、后现代的来临、宏大叙事的危机、种族问题的积累、阶级与阶层的流动等等问题,都使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应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化时,急需自我更新、突破创新,以保持自身与时代之间的契合性。那么,深入研究和了解近二十年来国外史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之间的关联性,批判性汲取其中有益的成分,用以推进国内史学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应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二十年来,国外史学理论研究表现得相当活跃,越来越多的史学理论家、历史哲学家、经验历史学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加入讨论中来。史学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及其对历史书写的影响,更加积极地对历史研究的性质、原则和方法做出新的反思。这些讨论的重要性在于,直接触及现代史学长期建立起来的历史观念、研究范式,以及历史书写传统。可以说,近二十年来史学理论研究发生了整体性变化,其中孕育着21世纪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外对于史学理论核心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三类比较引人注目的形式和立场:第一类,后现代史学理论家的理论建构,其学术旨趣在于解构现代西方史学理论体系和专业历史写作的基本框架与经验原则,同时广泛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建构后现代史学理论。其中包括海登·怀特对历史叙事理论的研究,弗兰克·安克斯密特对历史表现理论、历史经验理论的研究,英国史学理论家凯斯·詹金斯对后现代史学理论谱系及其影响的研究、对历史学性质与限度的反思等。第二类,稳健型的历史哲学家和史学史家在客观地审视后现代挑战的利弊之后,尝试探索史学理论发展的新途径。其中包括以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伯克霍夫为代表的充分发掘后现代挑战对于史学研究的建设性意义,并从中系统梳理出叙述与语境、历史表现与真实、文本与修辞、历史化时间、多元视角与历史书写等史学理论问题;以德国历史哲学家约恩·吕森、波兰史学理论家托波尔斯基为代表的对于弥合或超越现代与后现代史学理论的鸿沟、探索多种历史书写可能性的研究;以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为代表的对于“语言学转向”与历史研究关系的探讨、对于历史书写的诗性与科学性的讨论;以美国史学史家厄斯特·布雷萨赫为代表的对于世纪之交后现代挑战及其后果的研究等。第三类,经验历史学家从自身专业领域与历史学科整体发展的实际出发,重新反思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其中包括以英国史家理查德·伊文思为代表结合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事实、史料性质、历史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客观性问题的挑战,提出历史学的多重特性和学科发展的正当性;以美国宗教史学会主席伊丽莎白·克拉克为代表着重对于语言学、结构主义、叙事主义、文本主义等理论给历史学带来的启示和发现进行了系统分析。此外,微观史家卡洛·金兹堡,美国新文化史家娜塔莉·戴维斯、林恩·亨特,英国新文化史家彼得·伯克等也都从其专业领域论及当前史学理论问题与历史书写的关系等 [3]

近年国内史学界也越来越重视对史学理论核心观念的研究,尤其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影响历史研究走向的史学理论问题尤为关注。我们大体可以将相关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关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整体性研究,涵盖从分析历史哲学到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历史哲学的演变、宏大叙事的崩塌、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历史编纂观念、历史叙事理论、历史隐喻理论、历史语境等问题。第二,有关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和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具体研究,包括对以海登·怀特、安克斯密特等为代表的史学理论家的思想阐释,也有对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事实与解释、相对主义与叙事主义、历史学客观性等理论问题的专门研究。第三,从历史认识的角度,探讨现代到后现代历史认识的转变,论及福柯、德里达等后现代史家和理论家的思想对于历史认识论、历史知识论所产生的影响。第四,关注到近年史学理论界出现的某些新变化,发现其中有关历史意识、历史书写、历史记忆、历史感、历史理性、历史时间、史家角色、后叙事主义等专门问题的研究。这里,我们择其要者简论之。

重新反思历史学性质问题是近二十年来史学理论发展中的核心地带。针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提出的以文学形式探讨史学类型的路径,我们发现当代西方史学界对于历史学性质问题的立场可以划分为重构主义、建构主义、解构主义三种基本类型。重构主义秉持经验主义的传统,强调历史知识与过去实在相符合的客观性与真理性,相信史家具有以历史叙事的方式重建过去的技能,拒斥任何理论模式在历史中的应用。建构主义主张历史在根本层面上依旧是对过去的摹写,但在经验事实之外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对总体历史的建构,并达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而解构主义则指出了过去与历史之间、真实与叙述之间、实在与语言之间联结的脆弱性,全面质疑过去能否通过重构或建构的方式转变为真实的历史,主张以解构历史编纂学的方式透析过去如何被编制为各种历史。这一史学类型的划分标准本身即蕴含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与实际指涉,即反对经验主义和认识论的理论预设,主张从文学形式或审美化、修辞化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因而将其定位于制造历史知识的文学形式。这虽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历史学与文学之间的深刻联系,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历史学的科学属性,不免有将问题重新简单化的倾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是一个内涵非常复杂的学科。当下如何将历史学作为一套科学的知识体系、一门艺术或文学形式,以及所独有的学科技艺与规范等多重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超越所谓重构、建构与解构主义的类型束缚,在史学实践中开拓新的融会贯通之路,这也许恰好是当前历史学回应后现代主义挑战、确立自身学科合法性的正当途径 [4]

后现代挑战之后在史学理论领域所造成的另一个趋势性变化是从历史认识论转向历史表现理论(或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研究,即从关注历史认识的途径和历史知识的形成转变为追究历史是如何被表达与言说的。历史表现理论强调语言与讲述历史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历史的内容和本质,甚至会形成某种形式的虚构性与内容真实性之间的矛盾。但历史真实仍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这是历史书写据以成为可能的基础之一,因而探索历史表现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由此,西方史学理论出现了有关史实的真实与史学的真实、真实性与主体间性、历史叙事结构与真实性等方面的具体讨论,其在总体上说明了历史学自身的限度。当然,历史表现理论还直接影响到上述从表现形式对史学类型与史学性质的研究,如何看待历史学和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传统的关系,如何处理经验事实与应用理论模式之间的张力,如何审视语言、修辞等叙事形式对历史解释的作用,成为重新思考历史学性质问题的关节点。其间也暴露出某些将历史叙事完全等同于文学叙事、片面强调形式的重要性等倾向,但同时也使经验历史学家愈发意识到应该阐明历史研究的技艺在理论层面的意义,展现历史学科在知识、科学、伦理、审美等不同方面所具有的多重特性。对于国内史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亟需在此背景下重新发掘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表现与史学性质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与理论观点。

后现代挑战之后在史学方法论层面所造成的一个实际影响是对历史文本的话语结构、语境分析成为当前历史研究中较为流行与普遍受到重视的方法论。尽管文本主义和语境主义本身含有很多极端的思想成分,但对于以文本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的历史学而言,从话语结构与语境论的层面解析史料似乎不可避免地构成了当代史家历史书写的基本途径之一,这也是专业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因此,系统探讨话语分析和历史语境理论的来源、思想内容及其应用的实践性颇多受到西方史学理论家与经验历史学家的关注。从方法论范畴而言,可以思考作为解释模式和方法论前提的历史语境理论,并结合当代史学的某些研究范式讨论其可能蕴涵的实践意义。语境论是专业史学通常所采用的解释模式,原因在于它以历时性的叙事结构编排材料,体现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同时又提示出理解某种共时性关系的可能性。而从传统史学、语境主义、文本主义三种不同的方法论前提出发,对语境问题的理解则展现出不同的预设方案和语境化历史的差异性选择 [5]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科,但历史学家是以何种时间观念借以历史化过去和进行历史书写的,这在以往似乎不成其为问题。因为自编年史传统形成以来,历史时间不言而喻地变成了一个同质性、单向度、线性发展、客观中立的空置之物,历史学家只需要向其间不断填充内容就大功告成了。然而,在后现代主义挑战之下,时间问题渐趋成为近年史学理论研究中一个较为集中的热点。历史时间观念是伴随着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在自然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人为建构而形成的,是现代西方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它也成为现代西方史学专业化、科学化的基石。但是,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历史时间观念背后所隐匿的化约主义、线性目的论、普世性价值及其权力结构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此背景之下,一些西方史家和理论家纷纷提出重新反思历史时间观念,这或许为我们探究历史书写中的时间问题和建构新的时间观念提供了某些契机 [6]

上述近二十年来史学理论核心观念的变化与发展在很多方面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目前而言,有的西方史家明确将后现代视作一个经典现代化之后的社会阶段,与后工业社会、晚近资本主义相一致,是一个反思和纠正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因而,他们认为西方目前处于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普遍的后现代状态之中,并且后现代性是他们所生存的条件,也是当前这些西方史家所经历的历史命运 [7] 。在这类观点当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后现代主义在本质上是针对现代主义的弊端所进行的反思和重新评价,批判的主要目标是西方普世意义的现代性;其二,不少后现代主义者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或者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思想渊源,因而其观点中含有大量批判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内容与倾向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我们尤其注意到,当前国外有关史学理论核心观念的研究已经出版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和分量的著作。例如,荷兰莱顿大学的赫尔曼·保罗所著《史学理论核心问题》、南希·帕特纳等主编的《史学理论手册》、凯斯·詹金斯等主编的《历史学宣言》等 [8] 。相比较而言,国内对于史学理论核心观念研究的综合性、系统性亟待加强与更新,也亟需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这正是本文集出版的初衷和热望。

在此,特别需要向所有参与本项研究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是他们在继承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议题,或者在吸收前沿性成果的过程中深化了以往的研究。更令人可喜的是,这其中涌现出一批史学理论的新生代学者,他们是未来中国史学理论学科走向国际舞台的生力军。还要感谢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的资助,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大力支持,以及我的博士生李鹏超、朱守政、李森等同学的协助。


[1] 这四大史学范式指的是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年鉴学派与身份认同政治,参见[美]林恩·亨特《全球时代的史学写作》,赵辉兵译,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

[2] Q.Edward Wang and Georg G.Iggers eds., Marxist Historiographies A Glob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6.对该书的书评可参见邓京力、胡宇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全球性发展——评王晴佳、伊格尔斯等主编 Marxist Historiography A Global Perspective 》,《理论与史学》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3] 以上所述相关研究成果均可参见邓京力等著《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书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主要参考文献部分,第328—349页。

[4] 参见拙文《重构、建构与解构之间——从文学形式论史学类型与历史学性质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5] 参见拙文《语境与历史之间——作为解释模式与方法论前提的历史语境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6] 参见拙文《历史时间与厄尔玛斯的“节奏时间”观念》,《史学月刊》2018年第11期。

[7] Keith Jenkins eds., The Postmodern History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p.3.

[8] Herman Paul, Key Issues in Historical Theor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5;Nancy Partner,Sarah Foot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Inc.,2013.([加]南希·帕特纳、[英]萨拉·富特主编:《史学理论手册》,余伟、何立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Keith Jenkins,Sue Morgan and Alun Munslow eds., Manifestos for Histor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 U4J8DM3Bi3m6eGDddqonB+T/vhp/7UAFsNHzQChueh9zToFSlHlh59aVzM2CtY0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