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53 癸巳

天宝十二载 公三五岁

正月,杨国忠诬奏李林甫与蕃将阿布思逆谋;二月,制削李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除名,流岭南及黔中。

《旧唐书·李林甫传》:“国忠素憾林甫,既得志,诬奏林甫与蕃将阿布思同构逆谋,诱林甫亲族间素不悦者为之证。诏夺林甫官爵,废为庶人,岫、崿诸子并谪于岭表。” [26] 《新唐书·李林甫传》:“国忠素衔林甫,及未葬,阴讽禄山暴其短。禄山使阿布思降将入朝,告林甫与思约为父子,有异谋。事下有司,其婿杨齐宣惧,妄言林甫厌祝上,国忠劾其奸。帝怒,诏林甫淫祀厌胜,结叛虏,图危宗社,悉夺官爵,斫棺剔取含珠金紫,更以小槥,用庶人礼葬之;诸子司储郎中崿、太常少卿屿及岫等悉徙岭南、黔中,各给奴婢三人,籍其家;诸婿若张博济、郑平、杜位、元 ,属子复道、光,皆贬官。” [27] 《资治通鉴·天宝十二年》:“杨国忠使人说安禄山诬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禄山使阿布思部落降者诣阙,诬告林甫与阿布思约为父子。上信之,下吏按问;林甫婿谏议大夫杨齐宣惧为所累,附国忠意证成之。时林甫尚未葬,二月,癸未,制削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除名,流岭南及黔中,给随身衣及粮食,自余资产并没官;近亲及党与坐贬者五十余人。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 [28]

二月或稍后,公门人叔将自长安返商余,公作《出规》以规劝之。

元结《出规》:“其客得禄位者随死,得金玉者皆孥,参游宴者或刑或免。叔将之身,如犬逃者五六,似鼠藏者八九。当其时,环望天地,如置在杯斗之中。”疑似叔将卷入杨国忠罪李林甫案中,故系于此。又本年七月,元结已准备应进士考试,《出规》当作于此前。《出规》:“元子门人叔将出游三年,及还。”又《出规》:“元子闻之,叹曰:‘叔将,汝何思而为乎?汝若思为社稷之臣,则非正直不进,非忠谠不言,虽手足斧钺,口能出声,犹极忠言,与气偕绝;汝若思为禄位之臣,犹当避赫赫之路,晦显显之机,如下厩粟马,齿食而已。汝忽然望权势而往,自致身于刑祸之方,得筋骨载肉而归,幸也大矣!’”此处主要阐述元结处世之道和为政之道。

自天宝九载至十二载,元季川与公隐居商余,有诗写隐居生活,后收入《箧中集》中。

元结在其《箧中集》中录元季川诗四首,分别为《登云中》《山中晓兴》《泉上雨后作》《古远行》,诗中前三首均为隐居时作。《登云中》:“灌田东山下,取乐在尔休。清兴相引行,日日三四周。”及《泉上雨后作》:“流水复檐下,丹砂发清渠。养葛为我衣,种芋为我蔬。”与元结《述居》“天宝庚寅,元子得商余之山。山东有谷,曰余中。谷东有山,曰少余山。谷中有田可耕艺者三数夫,有泉停浸,可畦稻者数十亩”中的描写颇为一致,故当作于隐居商余期间。

公自天宝九载至天宝十二载习静于商余,多有所作。以下作品当作于此三年间:

《水乐说》:“元子于山中尤所耽爱者,有水乐。水乐是南磳之悬水。淙淙然闻之多久,于耳尤便。不至南磳,即悬庭前之水,取欹曲窦缺之石,高下承之。水声少似,听之亦便。”南磳之名不可考,然《述居》:“天宝庚寅,元子得商余之山。山东有谷曰余中谷,东有山曰少余山。……乃相与占山泉,辟榛莽,依山腹,近泉源,始为亭庑,始作堂宇,因而习静,适自保闲。”与《水乐说》中环境颇近,当作于隐居商余山时,现系此说于此。此《说》后有铭文:“烟才通,寒淙淙。隔山风,考鼓钟。”或为元结最早一篇铭文。该文阐述山水之乐。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写道“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对元结《水乐说》加以赞赏。

《订司乐氏》:按,《订司乐氏》中有句:“或有将元子《水乐说》于司乐氏,乐官闻之。”故当作于《水乐说》稍后,文中另有“乐官去,季川问曰”,元结天宝九载《述居》:“予当乘时和,望年丰,耕艺山田,兼备药石,与兄弟承欢于膝下。”则《订司乐氏》当作于元结与元季川隐居期间作。

《处规》:“州舒吾问元子曰:‘吾闻子多矣,意将何为?’对曰:‘云山幸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责吾非,熙然能自全,顺时而老,可矣。复安为哉?’……‘吾有言则自是,言达则人非。吾安能使吾身之有是,而令他人之有非,至于闻闻也哉?’”《处规》阐释了元结的隐逸思想及处事态度,以及他对不言之言、不辩之辩的理解。故也当作于天宝九载至十二载间。

《心规》:“元子病于世,归于商余山中,以酒自肆,有醉歌。”当作于习静于商余期间。在《心规》中,元结曰:“子行于世间,目不随人视,耳不随人听,口不随人语,鼻不随人气,其甚也,则须封包裹塞。不尔,有灭身亡家之祸、伤污毁辱之患生焉。虽王公大人亦不能自主口鼻耳目。”表达了元结忧谗惧祸的避世心理。

《恶圆》:文中有“元子召季川”,且曰“吾自婴儿戏圆”,则当作于隐居商余期间,参见“天宝九载”条。文曰:“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亦为阐释处世之道。

《恶曲》:“东邑有全直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旨全一欢,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能苟曲于乡县,岂不能苟曲于邦国,以彰名誉?能苟曲于邦国,岂不能苟曲于天下,以扬德义?若言行、名誉、德义皆显,岂有钟鼎不入门、权位不在已乎?’元子闻之,颂曰:‘吾以颜貌曲全一欢,全直君子之恶我如此,犹有过于此者,何以自免?’”《恶曲》阐述元结处世之道。

《自箴》:“有时士教元子显身之道,曰:‘于时不争,无以显荣。与世不佞,终身自病。君欲求权,须曲须圆。君欲求位,须奸须媚。不能此为,穷贱勿辞。’”可与《恶圆》《恶曲》相互补充。又云:“与时仁让,人不汝上。处世清介,人不汝害。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或元结入世前的自我告诫。

《浪翁观化并序》《时化》《世化》:《浪翁观化并序》:“浪翁,山野浪老也。闻元子亦浪然在山谷,病中能记水石、草木、虫豸之化,亦来说常所化。凡四说。”此四说包括《有无相化》《有化无》《无化有》《化相化》四篇。元结闻浪翁说化后,又作《时化》篇。篇曰:“时之化也,大臣为威权所恣,忠信化为奸谋;庶官为禁忌所拘,公正化为邪佞;公族为猜忌所限,贤哲化为庸愚;人民为征赋所伤,州里化为祸邸;奸凶为恩幸所迫,厮皂化为将相。翁能记于此乎?”对现实多有批判,后浪翁闻元结说时化,又作《世化》:“人民相持于死伤之中,裸露而行,霜雪非衣裘也耶?人民劳苦相冤,疮痍相痛,老弱孤独相苦,死亡不能相救,呻吟非常声也耶?人民多饥饿沟渎,病伤道路,粪污非粱肉也耶?人民奔亡潜伏,戈矛相拂,前伤后死,免而存者,一息非千岁也耶?”也是对现实的批判之词。按:《浪翁观化并序》《世化》乃元结记录浪翁言语,然毕竟是元结所书,故依然为元结之作品。《时化》则是元结愤世之作。总体来看,这几篇作品内容多与“化”也即万物的相互转化相关,当为习静时的作品。又疑《无化有》:“浪翁曰:人或云,我来于南,北行万里,至无不有。”浪翁盖南方人,非元结虚构之人物。浪翁对元结影响较大,后元结多以“浪”自称。苏轼在《武昌西山》(并叙)中写道:“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杯饮无樽罍。”此浪翁乃元结,非元结《无化有》中之浪翁。

公在习静商余山期间,或与赵微明、于逖等多人有交往。

《唐才子传·张众甫》:“同在一时者,有赵微明、于逖、蒋涣、元季川,俱山颠水涯,苦学贞士,名同兰茝之芳,志非银黄之慕。吟咏性灵,陶陈衷素,皆有佳篇,不能湮落。” [29] 元结《箧中集》中,录于逖诗两首,赵微明诗三首。《全唐诗》:“于逖,开元时人,李白、独孤及皆有诗赠之,亦与元结友善。” [30] 同书:“赵微明,天水人。”

除此外,另有以下人与元结有交往:①舒吾:《处规》:“州舒吾问元子曰”,舒吾,当为汝州人。②滕许:《处规》:“滕许大夫友元子,闻不应舒吾之说。”时当为鲁山县大夫。③里夫公:《心规》:“里夫公闻之, 元子之酒,请歌之。歌曰:‘元子乐矣!’俾和者曰:‘何乐亦然?何乐亦然?’我曰:‘我云我山,我林我泉。’”盖亦一隐士。④友人公植:《恶圆》:“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则公植乃一性格耿直人物。⑤清惠先生:《述命》:“元子尝问命于清惠先生,先生曰:‘子欲知命,不如平心,平心不如忘情。’”盖当时一隐者。


[1]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五一四,殷亮《颜鲁公行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24页。

[2] (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一,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879页。

[3] (唐)高适著,刘开扬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之《编年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7—178页。

[4] (唐)高适著,刘开扬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之《编年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8页。

[5]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三张籍《沈千运旧居》,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71页。

[6]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五一四殷亮《颜鲁公行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24页。

[7]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苏源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73页。

[8] (南宋)陈思编著:《宝刻丛编》卷五《汝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27页。

[9] (清)王雍修纂:《鲁山县志》卷一《舆地志》,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本,2001年5月鲁山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再版,第9页。

[1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苏源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71—5772页。

[11] (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89页。

[13]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九《玄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5页。

[14]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纪》三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06—6907页。

[15]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3—116页。

[16]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0页。

[17]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五九沈千运《感怀弟妹》,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87页。

[18]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五九沈千运《赠史修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88页。

[19]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五九沈千运《感怀弟妹》,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87页。

[20]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五九沈千运《山中作》,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88页。

[21]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五九沈千运《山中作》,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88页。

[2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苏源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71—5772页。

[23] (唐)韩愈:《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一九,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47—2948页。

[24]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六《杨国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43页。

[25]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纪》三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14页。

[26]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六《李林甫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41页。

[27]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二三《李林甫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48—6349页。

[28]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纪》三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17—6918页。

[29] (元)辛文房撰,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卷三《张众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9—300页。

[30]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五九《于逖》,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91页。 gyO0wX2eQui5ogX21glq0xs5j4AZ28YSVJLVrirCBGH/t0imGZO+KZMDnYxFuH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