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50 庚寅

天宝九载 公三二岁

春,公多病,与其弟元季川习静于商余,筑居于余中谷,作《述居》篇。

元结《自述三篇并序》:“天宝庚寅,元子初习静于商余。人闻之非,非曰:‘此狂者也。’见则茫然。无几,人闻之是,是曰:‘此学者也。’见则猗然。及三年,人闻之参,参曰:‘此隐者也。’见则崖然。有惑而问曰:‘子其隐乎?’对曰:‘吾岂隐者邪?愚者也。穷而然尔。’或者不喻,遂为《述时命》以辩之,先曾为《述居》一篇,因刊而次之,总命曰《自述》。”又元结《述居》:“天宝庚寅,元子得商余之山。”故《述居》当作于天宝九载。又元结《二风诗序》:“天宝丁亥中……后三岁,以多病习静于商余山。”后三岁,也即天宝九载。按:习静也即习养静寂的心性,从元结天宝九载至天宝十二载所著之文看,主要阐释的是山水及隐逸生活之乐,道家思想较浓,同时,兼有儒家思想。《忝官引》:“天下昔无事,僻居养愚钝。山野性所安,熙然自全顺。”也是指这段隐居经历。

在《述居》篇中,元结对居住环境作了细致描写:“天宝庚寅,元子得商余之山。山东有谷,曰余中。谷东有山,曰少余山。谷中有田可耕艺者三数夫,有泉停浸,可畦稻者数十亩。泉东南合肥溪,溪源在少余山下,溪流出谷,与潨水合汇于滍。将成所居,故人李才闻而来会,乃叹曰:‘吾未始知夫子之所至焉,今知之矣。’”据实地考录,少余山遗址在今河南鲁山县马楼乡商峪口村,其村民自以为元结故里,当是。又曰:“乃相与占山泉,辟榛莽,依山腹,近泉源,始为亭庑,始作堂宇,因而习静,适自保闲。”又曰:“予当乘时和,望年丰,耕艺山田,兼备药石,与兄弟承欢于膝下,与朋友和乐于琴酒,寥然顺命,不为物累,亦自得之,分在于此也。”又《处规》:“季川问曰:‘兟终不复二论,兟有意乎?’于戏季川!”《恶圆》中也提及季川:“元子召季川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按:季川即元融,元结之弟。参见“元结家世条”,则可知其弟元融亦当随元结隐居。

四月,颜真卿因事出为东都畿采访处置使判官,与公有交往,公之《戏规》当作此稍后。公与颜真卿交往,也当自此始。

殷亮《颜鲁公行状》:“时中丞宋浑,以私怨为御史吉温、崔珪所诬告,谪贺州。公谓珪、温曰:‘奈何以一时之忿,而欲危宋璟裔乎?’由是与二人不平。宰相杨国忠初党于温,亦怒公之不附已,令吉温讽中丞蒋冽奏公为东京畿采访判官。” [1] 《资治通鉴本末》载:“九载夏四月己巳,御史中丞宋浑坐赃巨万,流潮阳。初,吉温因李林甫得进,及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钊恩遇浸深,温遂去林甫而附之,为钊画代林甫执政之策。萧炅及浑,皆林甫所厚也,求得其罪,使钊奏而逐之,以剪其心腹,林甫不能救也。” [2] 颜真卿出为东都畿采访判官当与宋浑事相关。

元结《戏规》:“元子偶倚于云丘之巅……元子友真卿闻之,书过于元子曰:……元子报真卿曰:‘……真卿,吾当以戏为规。’”按:真卿,当指颜真卿。颜真卿与元结多有交往,元结所撰《大唐中兴颂》,颜真卿曾手书。元结去世后,颜真卿为之作《元君表墓碑铭》。故元子友真卿当指颜真卿。又朱光田在《颜真卿年谱》中把《戏规》创作时间定在乾元二年(759),时元结居于瀼溪,颜真卿为饶州刺史。又元结居瀼溪时,称己为“浪士”,已不再称元子。又《戏规》之文,未言及安史之乱,风格与瀼溪之作有较大不同。饶州、江州虽为邻州,但二人交往亦不容易。本年,颜真卿为东都畿采访处置使判官,唐代汝州属都畿道,唐开元二十一年时,把全国分为十五道,每道设置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汝州也在颜真卿行事职权范围内,故元结和颜真卿有可能在此期间有交往。

元结《戏规》:“元子偶倚于云丘之巅……彼行于世上,有爱憎相忌,是非相反,名利相夺,祸福相从,至于有蒙戮辱者,焉得不因苟戏似非,世儿惑之以及者乎?”阐释了元结的处事、处世态度——当以戏为规。

本年,沈千运在濮中,有《濮中言怀》,公或此时与之交往。稍后,沈千运归汝坟,高适北使清夷军送兵过濮阳,有诗相送。

元结《箧中集序》:“吴兴沈千运,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穷老不惑,五十余年,凡所为文,皆与时异。……已长逝者,遗文散失;方阻师者,不见近作。尽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命曰《箧中集》。”从“尽箧中所有”可以看出《箧中集》诗人都与元结有诗书往来,《濮中言怀》即收录于《箧中集》中,则元结与沈千运之交往当在沈千运居濮中前后。

高适时在封丘尉任,北使清夷军送兵过濮阳(参见周勋初《高适年谱》),作《赠别沈四逸人》送沈千运归汝坟:“沈侯未可测,其况信浮沉。……我来遇知己,遂得开清襟。何意阃阈间,沛然江海深。疾风扫秋树,濮上多鸣砧。……平生重离别,感激对孤琴。” [3] 又有《赋得还山吟赠沈四山人》:“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4] 汝坟指古汝水堤岸,汝水源出河南省嵩县高陵山,流经临汝、许昌、汝南、潢川、新蔡诸县,注入淮河。据张籍《沈千运旧居》:“汝北君子宅,我来见颓墉。” [5] 沈千运当居于汝北,元结所居鲁山县在汝南。二人应有交往。

十二月,颜真卿自东都畿采访处置使判官转侍御史。

殷亮《颜鲁公行状》:“九载十二月转侍御史。” [6] 颜真卿自此离开洛阳。故《戏规》当作于天宝九载四月至天宝九载十二月间。

本年,公在鲁山商余山,作《二风诗序》,又《二风诗论》亦当作于此时。

元结《二风诗序》:“天宝丁亥中,元子以文辞待制阙下。……会有司奏待制者悉去之,于是归于州里。后三岁,以多病习静于商余山。病间,遂题括存之,此亦古之贱士不忘尽臣之分耳。其义有论订之。”《二风诗》创作于天宝六载,则《序》创作于九载。又《二风诗论》:“客有问元子曰:‘子著《二风诗》,何也?’曰:‘吾欲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曰:‘何如也?’‘夫至理之道,先之以仁明,故颂帝尧为仁帝;安之以慈顺,故颂帝舜为慈帝;成之以劳俭,故颂夏禹为劳王;修之以敬慎,故颂殷宗为正王;守之以清一,故颂周成为理王。此理风也。夫至乱之道,先之以逸惑,故闵太康为荒王;坏之以苛纵,故闵夏桀为乱王;覆之以淫暴,故闵殷纣为虐王;危之以用乱,故闵周幽为惑王;亡之于积累,故闵周赧为伤王。此乱风也。’”此或《序》中“题括”之意。天宝丁亥之后三岁即本年。孙谱与杨谱系《二风诗论》于天宝六载,当误。

本年,苏源明自东平太守转河南令,公作《说楚王赋》三篇以献苏源明,又或作有《浮宫记》;苏源明见之,称赞不已,作《商余操》以颂元结。

颜真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常著《说楚赋》三篇,中行子苏源明骇之曰:‘子居今而作真淳之语,难哉!然世自浇浮,何伤元子?’”《新唐书·苏源明传》:“苏源明,京兆武功人,初名预,字弱夫。……源明雅善杜甫、郑虔,其最称者元结、梁肃。” [7] 《文苑英华》卷七○一元结《文编序》仲行公,彭叔夏校:“集作‘中’。”

《宝刻丛编》卷八:“《唐商余操》,唐苏预撰,韩择木八分书。预友元结隐居教授于商余之肥溪,预为作此辞。预时为河南令,自号中行子。碑不载刻石年月,在鲁山县。” [8] 清康熙三十三年王雍《鲁山县志》:“肥溪:唐考功郎中苏源明《商余操》曰:‘商余之下,肥水之曲’。即此是也。” [9] 按:《新唐书·苏源明传》:“苏源明,京兆武功人,初名预,字弱夫。……工文辞,有名天宝间。及进士第,更试集贤院。累迁太子谕德。出为东平太守。……安禄山陷京师,源明以病不受伪署。肃宗复两京,擢考功郎中知制诰。” [10] 苏源明为考功郎中在安史之乱后,此时元结已不居肥溪。又据《唐刺史考·河南府》天宝十载至十三载,河南令尹为裴迥,而据元结《述居》,元结天宝九载才居于肥溪,则苏源明为河南令必然在天宝九载或稍前,也即苏源明为东平太守后还有段时间为河南令尹。故《商余操》必然作于天宝九载。

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二:“舟之最大者,莫若木兰皮国,其舟内有市井买卖,机坊酒肆之类,迤长数丈,中积数年粮食。以此观之,元次山所作《浮宫记》,恐不可谓之寓言。” [11] 《浮宫记》不见于元结作品中,也未见于历代其他文献中。考元结作品,有《说楚王赋》三篇,中有对浮宫描写,现撮其要录之:“昔闻臣何荒王使钓翁相水,相置浮宫之所……宫有艎台揭枝,类拟天都。薫珍钿涂,缨佩垂纡,金珠玉炉,萧漻清泠,苾馥芬敷。……宫有舽堂 房, 馆艨廊……宫有联 ,负土以为舲囿,囿多夭草媚木,淫禽丑兽。宫有海 之阙,仡倔鲜悬,左曰瑞风,右曰祥烟。宫有四门,青气白云,丹景玄寒。然后始为鹢城,匝宫屯备,交战禁御,棽罗攒峙。其余骇鲸之艆、飞龙之舫、凫艋鹤 ,罗宫上下者,千里相望。”则白珽所谓《浮宫记》或为《说楚王赋》,且类似于寓言。但元结早年小说、寓言类作品颇多,有《异录》《诸山记》《猗玗子》等,另《元子》中还有数卷小说,元结或另作有《浮宫记》,故存疑。

本年,有门人叔将、叔盈从之游。

元结《出规》:“元子门人叔将出游三年,及还,元子问之曰:‘……汝忽然望权势而往,自致身于刑祸之方,得筋骨载肉而归,幸也大矣!二三子以叔将为戒乎!’”)又元结有《恶曲》:“元子时与邻里会,曲全当时之欢,以顺长老之意。归泉上,叔盈问曰:……东邑有全直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吾闻元次山约其门人曰……’”又《元鲁县墓表》对叔盈也有记载:“天宝十三载,元子从兄前鲁县大夫德秀卒,元子哭之哀。门人叔盈问曰……叔盈退谓其徒曰……元子闻之,召叔盈谓曰。”则叔盈亦其门人。开元二十三年元结开始隐居山林读书,十七年尚轻,且始读书,不当有门人。自天宝五载至天宝八载处在游历中,则叔将、叔盈作其门人或在天宝九载。元结《自述三篇并序》:“天宝庚寅,元子初习静于商余。人闻之非,非曰:‘此狂者也。’见则茫然。无几,人闻之是,是曰:‘此学者也。’”叔将、叔盈为其门人或在天宝九载。

本年或稍前,公之长子元友直生。

元结《恶圆》:“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按:《恶圆》作于天宝九载至十二载。公有子曰友直,公之长子。《漫歌八首》其六:“将牛何处去,耕彼西阳城。叔闲修农具,直者伴我耕。”“直者,漫叟长子也。”《漫歌八曲》序曰:“壬寅中,漫叟得免职事。”壬寅年即宝应元年(762),如友直本年左右生,则宝应元年友直为十二岁,正是“直者伴我耕”年龄。又据《唐会要》载:“建中元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姜公辅、元友直、樊泽、吕元膺及第。” [12] 建中元年为公元780年,则元友直为三十岁左右,也符合中进士年龄。又《漫酬贾沔州》:“家中孤弱子,长子未及冠。”此文作于广德元年(763),如元友直本年出生至广德元年已十三岁,初过总角之年,可以算得上“未及冠”。又《恶圆》中提及“乳母”,则孩子尚幼可知,此或为元结归隐商余的另一原因。

本年或稍后,邑人修豢龙氏祠于少余山下,公作《演兴四首》以祷之。又《引极三首》或前后作。

《演兴四首》其序曰:“商余山有太灵古祠,《传》云:豢龙氏祠大帝所立。祠在少余西乳之下,邑人修之以祈田。予因为招祠讼闵之文以演兴。”可知此四篇当作于元结迁居少余山后,现姑系于此。

又《引极三首》与《演兴四首》风格类似,皆从楚辞中来,且在明本中编次相先后。又元结楚辞体文学仅《说楚王赋》《演兴》《引极》三篇,中进士后无此类作品,故系于此。 Xre7psACgtguEzkuvBvk6GQrqRsQcvBL6GU7CV4u6oeWE+QbahVlWkttr0SqH8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