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46 丙戌

天宝五载 公二八岁

春,公因科举而游历东吴,自隋河至淮阴,见水坏河防,得隋人《冤歌》五篇,公采其歌,作《闵荒诗》,以广其义。

元结《闵荒诗序》:“天宝丙戌中,元子浮隋河,至淮阴间。其年,水坏河防,得隋人《冤歌》五篇。考其歌义,似冤怨时主。故广其意,采其歌,为《闵荒诗》一篇,其余载于《异录》。”其歌曰:“自得隋人歌,每为隋君羞。欲歌当阳春,似觉天下秋。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忻提矛。吾闻古贤君,其道常静柔。慈惠恐不足,端和忘所求。嗟嗟有隋氏,惛惛谁与俦。”此为公之有明确纪年的最早诗篇。

又杜甫诗《送元二适江左》:“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1] 高棅《唐诗品汇》在该诗题下注:“元结也。”《钱注杜诗》在《送元二适江左》诗末尾有原注曰:“元常应孙吴科举。” [2] 《全唐诗》也认定为原注,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全唐诗》校为“元尝应孙吴科举”,《杜诗详注》与《杜诗镜诠》均未列此“原注”于其后。据《登科记考补正》,唐代科考在永泰元年(765)前,均在上都长安举行;永泰元年始两都分试;大历十一年(776),取消东都洛阳科考,此后唐代科考地不再有变更。则注中以为“元尝应孙吴科举”,当指参与孙吴乡选。唐人参加进士考试,有多途径。《新唐书·选举上》:“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 [3] 《新唐书·选举上》:“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 [4] 从“元常应孙吴科举”,元结当入孙吴学馆,参与学馆主持的乡选,而后取得天宝六载进士考试资格,此与天宝十三载参与科举考试过程同。

又元结与杜甫在天宝六载参加了这次科举考试,因李林甫原因,均下第。元结在此次科举之前,也即天宝五载作《闵荒诗》,其序曰:“天宝丙戌中,元子浮隋河,至淮阴间。”则元结曾去隋河一带,隋河为隋炀帝所修,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元结浮隋河至淮阴,可自北而南或自南而北,但结合元结天宝六载参加科举考试看,他此次浮隋河不只是简单游历,实际上是为科考做准备,事实上元结也为这次科考做了大量准备,如他写下《皇谟》三篇、《二风诗》十首献之朝廷等。考唐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惯例,元结此次浮隋河当是为科考而去游历吴地,同时也为“应孙吴科举”。

公有著有《异录》,当为游历途中所记,或为温卷而做准备。

元结《闵荒诗序》:“天宝丙戌中,元子浮隋河……其余载于《异录》。”可见元结有文集《异录》,当作于天宝五载或稍前,元结好奇,先有《异录》,后有《猗玗子》,皆类似于小说类作品,惜今不传。

唐人科考,多行卷、纳卷和温卷之作。《皇谟》三篇、《二风诗》十首当为行卷、纳卷之作,而《异录》或为温卷而做准备。

本年前后,公以科举故,游历东夷之地,又至长安;又或有陇上之行,后有诗纪之。

元结《系乐府·思太古》:“吾行遍九州。”又《系乐府·颂东夷》:“尝闻古天子,朝会张新乐。金石无全声,宫商乱清浊。来惊且悲叹,节变何烦数。始知中国人,耽此亡纯朴。尔为外方客,何为独能觉。其音若或在,蹈海吾将学。”则元结或东至齐鲁,学儒家礼乐,故此阶段所作作品多为乐歌,包括《补乐歌十首》《二风诗十首》《系乐府十二首》等皆是如此。此后元结再无类似乐歌。

又元结《系乐府·陇上叹》:“援车登陇坂,穷高遂停驾。延望戎狄乡,巡回复悲咤。滋移有情教,草木犹可化。圣贤礼让风,何不遍西夏。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诈。所适今若斯,悠悠欲安舍。”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陇西、南安、汉阳、永阳,皆陇上诸郡也。” [5] 元结在《思太古》中说“吾行遍九州”,从《陇上叹》看,元结也当经历过此地。又《系乐府十二首》当作于天宝六载(747)或稍后,陇上在长安西北方,故陇上之行,当在本年或稍后。又《去乡悲》:“踟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似乎也与本次经历相关。 1+ouoiftallcAy8Vq+lUP5+AjLsZNXBUem5/tp2kBtyvvOvi6naDCA0KbIPU4v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