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35 乙亥

开元二十三年 公十七岁

本年,元德秀在鲁山,为其母守孝。

《明皇杂录》卷下:“唐玄宗在东洛,大酺于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率其声乐来赴阙者,或谓令较其胜负而赏罚焉。时河内郡守令乐工数百人于车上,皆衣以锦绣,伏厢之牛,蒙以虎皮,及为犀象形状,观者骇目。时元鲁山遣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 》。《于 》,鲁山文也。玄宗闻而异之,征其词,乃叹曰:‘贤人之言也。’其后上谓宰臣曰:‘河内之人其在涂炭乎?’促命征还,而授以散秩。” [32] 《资治通鉴·开元二十三年》:“春,正月……乙亥,上耕藉田,九推乃止;公卿以下皆终亩。赦天下,都城酺三日。上御五凤楼酺宴,观者 隘,乐不得奏,金吾白梃如雨,不能遏;上患之。高力士奏河南丞严安之为理严,为人所畏,请使止之;上从之。安之至,以手板绕场画地曰:‘犯此者死!’于是尽三日,人指其画以相戒,无敢犯者。时命三百里内刺史、县令各帅所部音乐集于楼下,各较胜负。怀州刺史以车载乐工数百,皆衣文绣,服箱之牛皆为虎豹犀象之状。鲁山令元德秀惟遣乐工数人,连袂歌《于 》。上曰:‘怀州之人,其涂炭乎!’立以刺史为散官。德秀性介洁质朴,士大夫皆服其高。” [33] 《新唐书·元德秀传》:“玄宗在东都,酺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帝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 于》。《于 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34] 明杨慎《升庵诗话》也载此事。按:怀州即河内郡,史书所载事略同,但仍有两异处:一是《资治通鉴》系此事为开元二十三年正月,《明皇杂录》及《新唐书》未系年。据《唐刺史考·怀州》,怀州确实在开元二十三年稍后改授刺史,颜真卿《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公讳沔,字若冲,博陵安平人。……二十一年迁秘书监,修撰如故。属耕藉田,为居守,赐绢百匹。迁太子宾客,出兼怀州刺史。二十四年罢州,又以本官充东都副留守,累加通议大夫。”然此事依然存在疑点:(1)此事较为重大,然李华《元鲁山墓碣铭并序》、元结《元鲁县墓表》及《旧唐书·元德秀传》皆不载;(2)李华《元鲁山墓碣铭并序》:“丁艰,声动于心。既过苴枲,刺血画佛像、写经,以不赀之身,申罔极之报,食无盐酪、居无爪翦者三年。” [35] 元德秀之母开元二十一年前后卒,至开元二十三年正月,元德秀还在守孝期,不可能为鲁山令。且据《旧唐书》记载:“以孤幼牵于禄仕,调授邢州南和尉。佐治有惠政,黜陟使上闻,召补龙武录事参军。” [36] 在任鲁山县令前还有过邢州南和尉、龙武录事参军等职,故其为鲁山令不可能在开元二十三年,《资治通鉴》所系之年当误。(3)《明皇杂录》及《资治通鉴》载元德秀所歌为“《于 》”,《新唐书》为“《于 于》”,据李华《元鲁山墓碣铭并序》:“寄情性则《于 于》。”则当以《于 于》为是。事当发生在元结任鲁山县令期间。

本年,公隐居商余山,始折节读书,师事从兄元德秀。公隐居山林时,自为愚巾、凡裘,习古人之道,公后有文忆之。

元结《贼退示官吏》:“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按:“忽然遭世变”当指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的发生,以此逆推二十年,则为公元735年,也即开元二十三年。又《阳华岩铭》:“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阳华岩铭并序》作于永泰二年(766)六月,也可见本年或稍后,元结开始隐居山林。

据颜真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君聪悟宏达,倜傥而不羁。十七始知书,乃授学于宗兄先生德秀。”《新唐书·元结传》亦载:“结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故元结师事元德秀,乃始于元德秀为其母守孝期,而非元德秀为鲁山令期。又元结《与何员外书》:“次山,漫浪者也,苦不爱便事之服、时世之巾。昔年在山野,曾作愚巾凡裘,异于制度。凡裘领,缁界、缁缘、缁带,其余皆褐。带联后缝,中腰前系。愚巾,顶方、带方、垂方,缁葛为之,玄丝为绥。次山自衣带巾裘,虽不为时人大恶,亦尝辱其嗤诮,方欲杂古人衣带以自免辱。……野服,大抵缁褐布葛为之也,腰担为裳,短襟为衣,裳下及屦,衣垂及膝下。”公之好古道,或从此时起。按:元结《与何员外书》作于永泰二年。

本年或稍前,元延祖辞官,以鲁县商余山多灵药,卜居于此。

颜真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父延祖,清净恬俭,历魏成主簿、延唐丞。思闲辄自引去,以鲁县商余山多灵药,遂家焉。”《新唐书》:“(元延祖)再调舂陵丞,辄弃官去,曰:‘人生衣食,可适饥饱,不宜复有所须。’每灌畦掇薪,以为‘有生之役,过此吾不思也’。”从前所述,元结本年十七岁,尚未成年,即隐居山林,当从其父。清嘉庆元年《鲁山县志》:“商余山:东南三十五里。今名青山,又名笔架山。南连南召之域,多灵药,唐元延祖之所宅也。” [37] 明宗麟祥有《答商余》,诗曰:“古今采大药,辄欲驻朱颜,我有寿民饵,不在商余间。” [38] 元结早期诗文中多次提及商余山,则可知元结当随行。 TZDyKm/jx+Ntw1tguAqw8EPiUm7J1QeHeWzVuYrBYr/Cwmt3ZjaTMUzCkpHmEC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