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华民族绵延历史的生动载体,是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价值和民族情感的文化基础,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建设文明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此多次做出重要指示。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完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的工作要求,同时明确了“加强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共享,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强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的实施目标,由此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事业进入了深化发展期。

在这种背景下,叶鹏同志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以建档保护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分析研究,探讨具有普适价值的保护机制及实现策略,形成了专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机制研究》。这是他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机制及实现研究”的系统总结,也是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角度,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纵观全书,本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研究的创新性。全书以多学科理论为背景,从“融合创新”出发,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机制模型,综合运用元数据技术、图谱技术等新兴技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融合保护平台为载体,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驱动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和参与机制,研究和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新机制,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深化与发展。此外,全书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支撑,从含义、特点、模型、内容等方面提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保存、长期保管、有效传输和社会利用的机制方法,其系统化成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提供了一条极具意义的可行路径。

其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当前缺乏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机制,限制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和非遗档案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此,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出发,构建以“一个平台、五种技术、七个模块”为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融合保护平台,在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信息挖掘和可视化保存,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可读性和兼容性。此外,通过平台实施打通保护需求和行政管理的隔阂,从政府主导、融合创新、需求导向和社会保护的角度,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拓新发展。

总之,全书既有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亦有结合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的具体实践,体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和档案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较实用的指导。当然,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瑕疵与不足,希望叶鹏同志能深入学习、继续钻研,未来能取得更大、更新的成绩。

5j7QmSmKLdT4I+9DfalXHHkoU12gE5tLPHn202h36wR8TMyP0zpbIS0QgBF5ls8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