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文体学的维度来看,小说与城市文化具有天然的血肉关系,城市不仅成为小说发生与成长的“温床”,而且往往转化为小说空间之“场景”。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双都轴心”相对应,中国小说先后经历了“长安—洛阳”“汴京—洛阳”“汴京—临安”“北京—南京”“北京—上海”的轴心转移,大致呈现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空间路线,至近现代进而造就了上海的新型轴心地位,然后带动环东南沿海轴线实现了走向现代与走向世界的双重转型。与上述双都二元对位相呼应,国内有些学者也已敏锐觉察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双都轴心”以及城市小说的“双城”现象,后者的代表作有孙逊、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宋莉华《汴州与杭州:小说中的两宋双城记》(《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葛永海《论明清小说中的“双城记”及其文学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等。而今又有纪兰香的博士论文《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以1892—1917上海地区出版的长篇小说为主》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从而为中国城市小说研究增添了一项新成果。

然而与以往由不同小说文本的“双城”书写不同,纪兰香《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研究》所论述的则是“上海小说”的京沪文学空间。作者根据《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清末小说目录》《民初小说目录》等著作中的材料,对产生于1892—1917年这二十几年间写到上海和北京的长篇小说做了统计,其中京沪同时出现在一部作品的小说有近60余部,仅写到或提到上海的长篇小说有近60余部,仅写到或提到北京的小说有近30部,可见这时期“上海小说”以京为故事背景的小说有近100部,而以沪为故事背景的小说则超过100部。京沪因此构成一对新的小说“双城”。而且,清末民初时期的小说大多采用了真实的地理空间来虚构故事,不仅描写了真实的城市空间场景,甚至小说中的地名及建筑物、景观等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客观上具有“地图指南”的效果,对于研究真实的城市地理空间和小说中的城市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这一特殊的小说“双城”现象为以往文学史所忽略,因而尤有必要加以重新发掘与研究。

论文选题确定之后,作者同时交互在文本阅读与理论探索上下功夫。在文本阅读方面,作者立足于第一手材料而展开,除了阅读清末民初小说大量选本中的小说,如《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等小说,还包括选本中没有收集的单行本、报刊上刊登的连载小说及影像电子版小说,如《枯树花》《枯树花续编》《钱塘狱》《斯文变相》等,以及1905年出版的《新新小说》杂志刊登的《京华艳史》、宣统三年出版的单行本《北京繁华梦》,宣统三年上海小说进步社印行的单行本《春梦留痕》等,这些小说散落在各处,前人很少提及。作者设法找到这些小说之后,加以认真细读与统计,然后还原为京沪两都文学空间体系。在理论探索方面,作者不仅广泛游览了国内学者的有关文学地理、地图以及空间研究论著,而且与我的另一位博士生董志一同翻译了美国学者佛朗科·莫雷蒂(Franco Moretti)的学术名著《欧洲小说地图集,1850—2000》( Atlas of the European Novel , 1800—1900),同时作者还独立节译了美国学者埃里克·布尔逊(Eric Bulson)的《小说·地图·现代性》 ( Novels Maps, Modernity;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 1850—2000)与罗伯特·塔利(Robert T.Tally Jr.)的《地理批评探索: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空间、地方和制图》( Geocritical Explorations: Space, Place, and Mapping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文学地图:空间、再现与叙事》(Literary Cartogra-phy: Space, Representation, and Narrative)等论著,并努力从中汲取理论元素,立足于连接“文学”与“地理”的“文学空间”,由“空间”进入“文学”和从“文学”进入“空间”两个角度探索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

基于上述的文本阅读与理论探索,本书所确立的总体思路是从文学空间的“外层空间”进入“内层空间”最后到文学史意义,由此形成三大板块结构。其中第一、二章为第一板块,主要是“外层空间”研究,包括小说创作中心地理空间的转移、小说家与京沪都市体验。其中第一章“清末民初小说地理空间的 ‘双城’转移”,重在探讨小说中“双城”转移的历史背景;第二章“清末民初小说家群体的京沪经验与想象”,重在从空间与小说家都市体验的关系来探讨小说家的京沪经验与想象。第三、四、五章为第二板块,主要是“内层空间”研究,包括京沪城市文学地图、京沪都市意象和隐喻意义、京沪空间与小说叙事。其中第三章“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城市文学地图”,重在研究小说中呈现的文本空间形态;第四章“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空间意象及隐喻意义”,重在探讨小说城市文学地图中典型空间所代表的都市意象以及京沪都市空间的隐喻意义;第五章“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空间与叙事”,重在从空间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探讨京沪空间与小说建构。第六章为第三板块,主要是文学空间意义研究,重在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角度来考察清末民初小说中京沪空间的文学史意义,也是对全书三大板块学术探索的总结。相信交织在上述三大板块中的新视角、新理念、新方法、新观点会对读者带来新的启示意义。

诚如法国菲利普·潘什梅尔所言:“城市既是一种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种生活中心和活动中心;更具体一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菲利普·潘什梅尔《法国》,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8页)小说与城市的关系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学术论题,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挑战。从更高的要求来看,本书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尽管晚清民初小说主要在上海地区出版,成就也最高,但也可把同时期北京出版的小说纳入研究视野,进行多角度比较;再如第三章“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地图”在绘制小说地图方面还可以做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但总体上看,本书仍不失为一部富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著作。

是为序。

梅新林

2022年3月2日 XQSt6ONzSHGcNwAhfi+SkOLVVTB0dzV+J6ggHviOGj9eWkP2gjZxiZTsNPIyfT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