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基于现实背景与实证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性研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本书遵循“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为出发点,以缓解中国农户收入差距的矛盾为落脚点,实施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书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如图1.7所示。
图1.7 本书的主要研究技术手段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具体而言,规范研究注重对本书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其内在机制的揭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创新研究,旨在科学地界定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资本转换与农户收入差距的理论内涵,并揭示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的社会资本转换的形成机制,以及社会资本转换对农户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注重将定性的、定量的、时序的与横断面的等多种分析手段结合使用。其中,定性分析强调将制度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相结合,同时注重文献分析、比较分析与逻辑分析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定量分析更加强调数据的可靠、方法的实用、手段的先进与结论的稳健,注重数值模拟、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回归与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等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
特别地,本书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下方法的综合运用。
社会资本理论将某些社会因素融入经济学理论大厦之中,以弥补主流经济学社会化不足的缺陷,构建了研究经济主体社会行为与经济绩效的新视角与新框架。基于社会资本视角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社会变迁理论生动刻画了人类社会变革的发展轨迹与前进方向,为本书分析中国农村居民社会资本转换的新特征与趋势构建重要的制度背景。因此,将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变迁理论相结合,不仅为分析中国农户收入差距引入新的理论视角,也为分析农民社会资本的分化与异质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诠释农户收入差距形成与扩大的社会性机制。
脱域型社会资本涵盖了空间流动、职业转换、业缘关系三个维度,需要对脱域型社会资本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赋值是综合评价脱域型社会资本的核心环节。因子分析法由于能够根据指标数据的性质进行赋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可能对权重结果产生的干扰,是学术界较为常用的客观赋权方法之一。但是,因子分析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过分依赖数据的性质而忽视了各个指标对总体目标的结构性评价(陈磊等,2012)。为了弱化因子分析法所带来的指标权重赋值失真的问题,本书进一步引入信息论的熵权法,运用信息熵所反映的实际样本的效用值对通过因子分析法所得到的权重进行修正,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权重数据。
数值模拟法通过构建社会结构变迁影响社会资本转换,以及社会资本转换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数学模型,并基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进行情景模拟,从而对本书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计量分析法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农村样本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等估计技术,从总量维度与结构维度对本书的两个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其中,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不仅能够弱化由内生性、遗漏变量等引起的计量偏误问题,而且能够反映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各种分布统计量(基尼系数、方差等)的边际影响,在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无条件分位数回归能够更为直观地刻画社会资本收入回报率的变动规律,从而从动态视角反映出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分布特征的作用过程。因此,将数值模拟法与计量分析法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研究结论的稳健性,也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调节农户收入差距的政策信号。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书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现有文献缺乏对社会资本异质性的考察,难以诠释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进程中农户社会资本出现的新特征与新趋势。本书基于现阶段中国农村持续发酵的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背景,摒弃社会资本同质性假定,从农户社会资本分化视角提出脱域型社会资本与地域型社会资本的理论界定,并进行了量化,从而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农村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的农户社会资本的属性与特征,并拓展了现有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范畴。
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忽视这一特征与事实而得到的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值得商榷。本书基于农户社会资本分化的视角,探讨了脱域型社会资本和地域型社会资本作用于农户收入及收入差距的机制与路径,进而构建出解释农户收入差距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并为揭示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户收入差距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不同农户在社会资本投资策略与使用效率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忽视这种异质性而得到的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本书通过考察脱域型社会资本的拥有量与回报率在不同收入农户之间的分布状况,明晰了脱域型社会资本刺激农户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过程,为诠释新形势下的农户收入差距找到新的经验证据,并为缓解现阶段农户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释放更多的政策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