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遵循理论研究(构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奠定微观基础)→政策研究(提出改进措施)的研究思路(如图1.5所示)。
具体而言,在理论研究部分,本书遵循“概念界定→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假设提出”的逻辑思路,致力于揭示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资本转换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机制,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有待实证检验的研究假设。在实证研究部分,本书遵循“描述性统计→理论模型演绎→实证检验”的逻辑思路,在描述性统计得出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资本转换、农户收入差距之间初步的统计关系基础上,通过数理模型推导、数值模拟演绎、计量方法检验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在政策研究部分,本书遵循“研究结论→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基于本书得到的稳健的研究结论提出以缩小农户社会化差距为核心的管控农户收入差距的政策框架,主要包括通过提升低收入农户脱域型社会资本的拥有量与回报率以缩小农户社会化差距、通过缩小农户非农收入差距以收窄农户收入差距等。
图1.5 本书的研究思路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基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涵盖了理论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等。本书的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如图1.6所示。
具体而言,本书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对本书的研究背景、问题、目标、意义、思路、内容、方法、创新等内容进行介绍。本章的价值在于:提炼出本书研究的科学问题,为后文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框架性指导。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借鉴。主要对与本书研究相关的已有文献成果与经典理论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有待商榷与可资改进之处。本章的价值在于: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提炼出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理论观点,为后文的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证研究设计奠定重要的文献资料基础。
图1.6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第三章:理论机制与分析框架。遵循“概念界定→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假设提出”的逻辑思路展开理论研究。其中,概念界定部分主要是对本书的三个核心概念——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资本转换、农户收入差距的理论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并构建出相应的概念模型,这是本章的逻辑起点;机制分析部分主要是基于概念界定部分提出的概念模型,探讨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的社会资本转换的形成机制,以及社会资本转换对农户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框架构建与假设提出部分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主要是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有待实证检验的研究假设,这是本章的落脚点。本章的价值在于:通过揭示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资本转换与农户收入差距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机制,构建出社会资本转换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设,为后文的实证研究设计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是结合宏观统计资料与微观调查数据分析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资本转换、农户收入差距的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从而加深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演化趋势的理解。本章的价值在于:通过对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资本转换与农户收入差距等现象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描述,初步探索这些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为后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与统计推断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第五章:理论模型。主要是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来探讨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资本转换与农户收入差距等核心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本章的价值在于:沿袭“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资本转换→农户收入差距”的逻辑链条,构建出社会结构变迁影响社会资本转换,以及社会资本转换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数学模型,对前文的理论机制分析形成补充,并为后文的实证研究设计提供模型支持。
第六章:社会资本转换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差距的实证分析。主要是基于全国性微观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从总量维度实证检验前文提出的两个研究假设,即验证社会资本转换对农户收入水平差距的影响。本章的价值在于:遵循“社会资本转换→资本欠缺—回报欠缺→农户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总量维度对前文提出的两个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为后文政策建议的提出奠定微观基础。
第七章:社会资本转换影响农户收入结构差距的实证分析。主要是基于全国性微观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从结构维度实证检验前文提出的两个研究假设,即验证社会资本转换对农户收入结构差距的影响。本章的价值在于:遵循“社会资本转换→资本欠缺—回报欠缺→农户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结构维度对前文提出的两个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为后文政策建议的提出奠定微观基础。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主要对前文所得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控农户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本章的价值在于:通过总结前文得到的研究结论并由此释放的政策信号,为决策层调控农户收入差距提供可行的政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