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裕民文化在锡林郭勒的发现

新石器时代中期,锡林郭勒有几次的冷暖交替,但总体上气候较为温暖、降水丰沛,湖面扩大、水位升高,古土壤发育,这为采集、渔猎及农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进而使得人口增加。同时,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急剧扩张,农业文化向西扩散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的东部;在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农业则扩展到西拉木伦河以北,达到北纬44° [15] 。苏尼特左旗塔布乌拉临近的舒特音好来、呼和额热格等遗址,出土有窄肩石锄和大型石杵等,显示出农业遗存的存在,这将农牧交错区较现在向北推进多达300千米 [16]

近年来,在锡林郭勒高原的南缘新发现并确立了距今8800—7650年的裕民文化 [17] ,经过初步调查,裕民文化遗址在锡林郭勒高原有广泛的分布,锡林浩特市、正镶白旗、镶黄旗、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 [18] 。根据现在的调查和发掘材料,裕民文化覆盖了锡林郭勒的大部分区域。裕民文化的房址呈圆形半地穴式(图3-3),石器以打制为主,主要有磨盘、磨棒、砍砸器、刮削器、端刮器、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镞、石刃等(图3-4);陶器主要有大口尖圜底釜、尖圜底杯、筒形罐、平板状器、纺轮等,其中房址出土的可复原器物以筒形罐最多。出土陶器基本为夹砂陶,纹饰多为麻点纹和素面。骨蚌器除常见的骨锥、骨针等生产生活工具外,还有较多穿孔蚌壳等饰品。

图3-3 裕民遗址F11

乃仁陶力盖遗址是裕民文化的典型遗址,位于锡林郭勒南部的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境内。为配合深能镶黄旗德斯格图风电项目工程建设,2020年7—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19] 。遗址整体呈东北—西南向分布,长1000、宽约300 米。可以分成三个区,北部的Ⅰ、Ⅱ区(图3-5)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勘探出房址270余座。南部的Ⅲ区是鲜卑墓群,发现墓葬多座。

图3-4 裕民遗址出土石器

2020年发掘房址27座,居室内墓葬1座。房址(图3-6、图3-7)为圆形或圆角方形地穴式,直径3—6米,深0.4—2.2米,房内存二层台、柱洞及圆形地面灶。居室葬为竖穴土坑曲肢葬。出土遗物以石器为主,还有陶、骨器和少量动物骨骼。石制品有石叶、石核、磨盘、磨棒、刮削器、装饰品等。陶器种类有圜底釜、直口小底罐、平底陶杯等(图3-8)。还有骨针、锥等骨制品。房址及遗物的特点,与化德县裕民、四麻沟等遗址文化内涵相似,时代应在距今8200—7800年前后。

图3-5 乃仁陶力盖遗址Ⅱ区航拍图
资料来源:陈文虎供图。

图3-6 乃仁陶力盖遗址Ⅰ区F4(4号房址)
资料来源:陈文虎供图。

图3-7 乃仁陶力盖遗址Ⅰ区F8(8号房址)
资料来源:陈文虎供图。

图3-8 乃仁陶力盖遗址出土陶片

2020年乃仁陶力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发掘,填补了裕民文化在锡林郭勒草原分布及谱系上的空白,使我们对锡林郭勒高原草原地带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裕民文化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发现了与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高度相似的圜底陶器(图3-9),这为讨论距今8000年前后锡林郭勒与外贝加尔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绝佳的材料。裕民文化发现的大口圜底筒形罐,为夹砂黄褐陶,质地疏松。圜底釜的纹饰为麻布纹。目前在国内找不到相似的器物,却与俄罗斯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卡林加河口、阿伦·扎尔加等遗址的同类器物十分相似,可能具有某种联系。

外贝加尔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圜底器和尖圜底是基本的形制,这种圜底器最早的标本是恰克图河口遗址,距今11505±100年 [20] 。出土有与裕民文化相似圜底器的卡林加河口遗址(图3-10),房子也是圆形或椭圆形,房内直径为3—6米,有1—3个简单的灶,每座房子发现1—3件陶器。所有的陶器均为尖圆器,形式简单,剖面轮廓线为抛物线形敛口,没有出现颈肩和把手 [21]

图3-9 裕民遗址出土的圜底陶器
1、7.A型圜底釜(F2∶1、F5∶666)2.A型圜底筒形罐(F2∶3)3、6.B型圜底筒形罐(F2∶4、2)4、5.B 型圜底釜(F5∶653、F4∶297)

图3-10 卡棱加河口遗址出土的圜底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裕民文化的南缘,接近“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遗址群,在这个区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至晚期遗存多处。于家沟遗址就发现了1.36万年前的陶器,是目前中国北方最早的陶器制品 [22] 。有研究显示华北地区的于家沟 [23] 、北京怀柔转年 [24]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 [25] 、河北徐水南庄头 [26] 、山西吉县柿子滩 [27] 、河南新密李家沟 [28] 等遗址存在有技术革新、技术复杂化的证据,并展示出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在这一地区的空前发展,这些都促使华北地区在距今1 万年前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复杂社会阶段 [29] 。因此,锡林郭勒高原的裕民文化,也受到了华北地区早期文化的影响,如存在大量的细石器,普遍存在磨制技术;普遍存在磨盘、磨棒、石杵等重型加工工具(落地工具),存在早期的陶器技术。

上述这些先进的技术因素,加上末次冰期后温暖的气候条件,造成人口大量增加、社会趋向复杂化的同时,人群亦向四周扩散,分布在锡林郭勒的裕民文化应该是受到了华北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强烈影响;同时,以圜底筒形罐为代表的一群人,从遥远的贝加尔地区,一路南下,到达锡林郭勒高原的南缘。圜底筒形罐文化人群的南下时间,与距今8800年前开始的强冷事件时间接近,并非巧合。这次强冷使得气候变得极为干冷,西风强盛,植被单调稀疏,发现有披毛犀等大型喜冷动物,呈现出荒漠和荒漠草原的自然景观,生物气候带向南至少迁移了3个纬度 [30] 。因此,圜底罐很可能因此南下至裕民文化。

裕民文化的东、南方向的边界较为清晰,在冀蒙交界区域和锡林郭勒盟境内,西、北方向则深入草原深处,分布面积相当广袤,边界也十分模糊,目前在蒙古国境内、内蒙古西部也有相似遗存发现;发掘者认为该文化具有季节性流动,以狩猎、采集为主,兼有原始种植的生业模式。叶灿阳、陈胜前等注意到该文化的锛状器等工具可能延续到红山文化时期,类似的麻点纹圜底陶器特征也在东北亚不同区域的不同时期出现过。因此,他们认为裕民文化不同于一般定义的考古学文化,而更像是一种器物特征的传统。这种相似特征的广泛时空分布背后,可能跟文化适应更为密切相关 [31] rVL5YMW/1U2/0c+y6EO/Zx3QW470EFEoZcxllY5Axy9AeiaPCt6VYfInXeZF3V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