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人类化石反映的中西文化交流

古人类的骨骼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与物种及文化传播的绝佳材料,除了传统的上对人骨形态及体质特征进行观察、测量的方法外,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基因研究,是目前研究古人类化石比较流行的途径与方法。

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威尔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权威杂志《自然》(Nature)上发文,公布了源于不同大陆妇女胎盘的线粒体DNA的测序分析,发现非洲人的变异最多,而变异是经过一次次基因突变积累起来的,变异越多则年代越久,并根据突变发生的频率计算出非洲人的历史是20万年,欧亚大陆现代人最早13万年 [32] 。于是画出了第一棵人类进化树,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的女性始祖,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线粒体夏娃”。但是之后不久的考古发现显示,这种看似简单明了的“树状分析法”(Tree-building Method)并不能很好地描述人类的进化路线,因为人类早期的进化路径非常复杂,最古老的分支很可能与新出现的分支相并行,并彼此不断发生杂交。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古人类学家改用“系统发育网络分析法”(Phylogenetic Network Method)来研究人类的进化路径,这是目前人类进化研究的流行标准方法。简言之,人类历史“更像一张互相交织的蜘蛛网,而不是枝干分明的大树” [33]

最新的基因研究表明,早在20万年前,人类就走出了非洲,扩散至世界各地 [34] 。一般认为莫斯特文化是尼安德特人(以下简称“尼人”)遗留下来的,而尼人自20世纪90年代成功被提取DNA后,证明其对非洲以外的现代人有着1%—4%的基因贡献率 [35] ,因此尼人在全球的扩散及与丹尼索瓦等地方土著的融合就是涉及现代人起源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36] ,在阿尔泰地区的丹尼索瓦洞穴就发现了母亲是尼安德特人、父亲是丹尼索瓦人的混血儿——安妮(图2-9)。尼人和丹尼索瓦人等已灭绝的古老型人类,与非洲以外现代人之间基因的相互影响已被诸多证据证实 [37]

图2-9 丹尼索瓦人复原图

通天洞位于阿尔泰山脉南侧,距离阿尔泰山北麓的丹尼索瓦洞穴非常近,是丹尼索瓦人或者是与尼人混血留下的遗存,这种可能性非常大。鉴于金斯太洞穴与通天洞文化的高度相似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推测两处洞穴很可能是同一人群留下的遗存。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锡林郭勒就是丹尼索瓦人或者与尼人混血在东亚所到达的最东、最远的地点,丹尼索瓦人从西伯利亚向东行进了2000千米到达锡林郭勒。这对讨论尼人—丹尼索瓦人群的环境、文化适应能力及其消亡原因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晚更新世早期丹尼索瓦人在东亚地区的广泛存在 [38] 。金斯太遗址莫斯特文化的制造者除了尼人 [39] 或者尼人—丹尼索瓦人,还可能是现代人。根据对阿尔泰山地区的丹尼索瓦洞的研究显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之间,该洞穴由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共同或交替占据,而距今5万年以后可能还有现代人的加入 [40] 。但是不论上述假设成立与否,莫斯特文化在锡林郭勒的出现,仍然对晚更新世时期东北亚古人类(图2-10)的行为动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2-10 晚更新世古人类与现代人可能的基因交流示意图
资料来源:改绘自张明、付巧妹《史前古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及对当今现代人的影响》,《人类学学报》2018年第2期。

中国古人类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发现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材料,如更新世晚期的山西许家窑人内耳迷路、下颌骨特征,以及广东的马坝人脑形态,都具有一些与尼安德特人相关的特征 [41] ,这些发现表明尼安德特人在东亚地区扩散的路线,除了经过锡林郭勒的草原之路外,还有其他方向的路线,相信随着考古材料的积累,这个问题会逐渐清晰明朗。 fj3yrvEiKAxCR2YhuK9yOuMW269Iy+NcZercGsUaK/sfpWrw4qs8dKnVbeHcbT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