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洪武至永乐年间出版情况

有明一代出版,于中期实现飞跃,在后期蔚为繁荣,此为学界共识。然关于明前期出版情况,目前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明前期出版繁荣。繁荣的主要原因,一是洪武时诏除书籍税,一是明太祖重视书籍。前者,如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云,“明代官私刻书的数量和品种都远超宋、元。究其原因……明初实行简约商税,扶持工商的政策,也促进了出版事业的发展” [1] ;李致忠《明代刻书述略》云,诏除书籍税“对刻书事业无疑是个极大的刺激和解放”,“明代洪武时免除书籍税,则书籍的雕印出版也很快发展起来” [2] 。后者,如赵前《明代版刻图典》云,“朱元璋对图书典籍很重视。这无疑对明代书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兼及二者,如缪咏禾《中国出版通史·明代卷》云,“洪武、永乐时期又十分重视思想文化方面的基础工作。明建立前一年,就‘诏求遗书’……洪武元年八月,采取了一项常为人们乐道的重要文化政策:下令‘除书籍田器税’……这段时间里的出版事业也显得生气勃勃” [4] ,等等。

另一种观点,是明前期出版萧条。萧条的主要依据,一是明清时人即作是言,一是现存明前期刻本数量较少。前者,如南炳文、汤纲《明史》云,“明初因处长期战乱之后,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图书出版事业不甚发达。明人曾说:‘国初书版,惟国子监有之,外郡县疑未有,观宋潜溪《送东阳马生序》可知。宣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 [5] ;日本学者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亦引用此段出于《菽园杂记》的记载,云“从明初至宣德、正统年间,即到15世纪前半期为止,书籍还不太多” [6] 。后者,如胜山稔据《明代版刻综录》统计得出,从1368年到1458年这九十年中,平均每年只生产不到十部书; [7] 井上进《中国出版文化史》则认为,除洪武刻本《元史》、天顺七年刻本《史记》外,洪武至天顺年间“几乎没有出版过任何重要史籍”,并以“穷匮”形容这一时期的出版业,称为“出版之冬” [8]

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学者在探讨明前期出版时,使用的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不同。持繁荣观点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明太祖实录》《明史》等史书记载。如《明太祖实录》卷二〇、卷三四云,丙午年(1366)五月庚寅,“上尝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 [9] ;洪武元年八月庚午,大将军徐达取元都,“封其府库及图籍” [10] ;八月己卯,明太祖下诏“书籍田器等物,不得征税” [11] ;等等。不少学者即据此认定明太祖重视书籍、诏除书籍税,进而推测二者促进了出版业发展,因此结论是明前期出版繁荣。

但问题在于,首先,今天所见的《明太祖实录》为永乐十六年(1418)完成的三修本。 [12] 据《明太宗实录》等史料可知,明太宗提出重修《明太祖实录》的理由,就是“昔皇考太祖高皇帝,顺天应人,开基启运……功德之盛,亘古莫伦。比者建文所修实录,遗逸既多,兼有失实。朕鉴之,诚有歉焉。今命儒臣重加纂修,务在详备。庶几神功圣德明昭日月,垂裕万世” [13] 。因此,实录中求书心切的明太祖形象,其中或有修饰美化的成分。 [14] 退一步说,即使实际情况如实录所言,明太祖高度重视书籍、免除了书籍税,出版业也不一定繁荣。这是因为书籍出版不仅受政策影响,还与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所以,据《明太祖实录》《明史》等史书记载,不足以得出明前期书籍出版繁荣的结论。

持萧条观点的学者,其主要依据则是陆容《菽园杂记》等明中期以降记载、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等现存版本目录。不少学者注意到,明中期以降的记载言及明前期书籍稀有、现存版本目录著录的明前期刻本较少,因此结论是明前期出版萧条。但问题在于,书籍会随时间流逝而散佚,故明代中期社会上的明前期刻本,必然少于明前期出版的书籍总量。而与明前期相去六百余年的今天,就更不待言。

不妨以前文提到的《大诰》为例,对此做进一步说明。尽管达不到“户户有此一本”,然《大诰》在洪武年间的印刷规模,还是比较可观的。其时《大诰》为科举考题来源,亦是国子监生及府、州、县学生员的必修教材。 [15] 因此,多数国子监生及各地生员应有是书。中央亦会赐《大诰》予学子,如洪武十九年一月庚辰,明太祖即“以《御制大诰》颁赐国子监生及天下府、州、县学生” [16] 。此外,生员诵读《大诰》优秀者,还特有赏赐。陶宗仪即有《三日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诗,记其率诸生赴礼部背诵《大诰》、受赏之事; [17] 谢应芳亦有诗,贺辛彬甫率诸生御前读《大诰》受赏; [18] 等等。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十年(1397)五月,全国讲读《大诰》师生来朝者多达十九万三千四百余人。 [19]

然而,近一百年之后,同样在《菽园杂记》中,陆容云:“《大诰》惟法司拟罪,云有《大诰》减一等云尔,民间实未之见。” [20] 须知陆容为江苏太仓人,曾官南京吏部主事、浙江右参政,“性喜聚书,政事之余,手不释卷” [21] 。仅仅不到一百年以后,在明代书籍收藏、出版最为发达的江南,身为藏书家的陆容, [22] 竟已觅不到《大诰》踪影。书籍散佚之速,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据明中期以降记载、现存版本目录,也不足以得出明前期书籍出版萧条的结论。

那么,关于明前期书籍出版,怎样才能获得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呢?笔者认为,明前期实际刊刻的书籍,是探讨当时出版情况最有力、最可靠的证据。但仅有现存版本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曾经出版、而后佚失的书籍纳入统计。在尽可能多地搜辑明前期现存、已佚版本,从中提取版刻信息后,再对当时的出版情况、出版特点做进一步探讨,如此才能得出更近于历史实际的结论。

因此在本章中,笔者首先充分搜辑、考辨洪武、建文、永乐年间现存、已佚版刻信息,进而概括这一时期的出版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于第二章中,进一步分析洪武、建文、永乐年间的出版特点。 NKhDYG9V7PgokgN0HP14v8RBqeoaSXdYmrvLM4kuHMamkFXyvwraJMmSJ6U2kq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