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摘要

书籍出版对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文学亦对出版产生作用。深入探讨出版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对拓宽、深化中国印刷史、版本学、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选取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这一时段,在全面考察、深入分析这一时期出版整体情况、出版业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出版在微观、宏观层面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出版业发展的作用。

关于洪、永年间的出版情况,目前学界有繁荣、萧条两种观点。本书尽可能多地搜辑、考辨版本,共收集到287则现存、已佚版刻信息。以此为主要依据展开考察,可知洪武至永乐年间出版的书籍涵盖经、史、子、集各个部类,其中如《大诰》等颇具出版规模,《洪武南藏》等卷帙浩繁。以“穷匮”“出版之冬”等形容此时期出版情况是不恰当的。

洪武至永乐年间,出版成本普遍较高,出版用时普遍较长。全国各地出版业水平不均,福建、江西、南京、浙江四地比较发达,其他地区相对落后。然在此情况下,皇帝、太子、藩府想要出版的书籍,仍能得到大规模、快速、高质量的刊印。这大大挤占了本已稀缺的出版资源,从而加剧了官僚士大夫、普通民众出版作品的难度,是当时出版成本较高的深层原因。

这一时期的文人中,唯有王逢、宋濂在写作部分作品时,具有明确出版意识。出版意识影响了他们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与笔法运用,使其倾向宣扬他人事迹,更少描绘个人心曲,语言多平铺直叙,增加了解释性文字。这一时期出版的别集,大多是在作者去世多年后,由其亲友、门人主持付梓的。出版者通过搜罗辑佚、正讹校勘,使作品得到更好的保存、传播,然也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作品的面貌。即使是高度尊重作者的出版者对作品顺序的微调,亦造成了作者本意的偏离。

出版不仅影响了作品具体面貌,还参与塑造了文学史的进程。在洪武至永乐年间的诗人、诗派中,高启、袁凯、闽中诗派,是在后世拥有较高文学史地位者。在他们文学史地位提升、确立的过程中,出版皆发挥了重要作用。闽中诗派“尊唐”主张的落实,亦得益于福建的繁荣出版。出版还影响了文学思潮,如欧阳修集在此时期的多次、多地出版,即对台阁文人“崇欧”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风尚、文学主张对出版者亦具有推动作用。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各地文人普遍宗法唐诗。这一文学风尚,推动南京书坊主王举直将刘仔肩《雅颂正音》付梓。江西士人许中丽出版《光岳英华》的动力,亦在于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

附录“明代洪、永年间(1368—1424)书籍版刻信息初编”,可为研究者了解此时期出版情况,以及查找、阅读、利用相关版本,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关键词: 明代 洪武 永乐 出版 文学 MRNEu0xwi+K5D4n5ufthe7G1u6Ytjc0C071qA33U9+zBeTeOBz1E4C4d1IC10I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