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民间歌曲

第一节 民间歌曲的基础知识

一 民歌与民歌的起源

民歌,即民间歌曲,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被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民歌多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愉,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民歌的起源,是世界上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极感兴趣的课题,曾经有过多种学说:劳动说、情动说、本性说、神说、情爱说、鸣响说,等等。

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远古时代,当人类处于原始的渔猎时期,在和大自然搏斗和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呐喊声;劳动之余,愉快地回忆,模仿劳动情景,手舞足蹈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讴歌声,逐渐形成早期的民歌。 [10]

二 民歌的基本特征

(一)历史悠久,数量众多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民歌到今天,作为社会大众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歌曲从未中断,而且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优秀的作品。仅据1979年以来开展的《中国民歌集成》编撰工作统计来看,每个省区在普查中记录的曲目,平均约有1.5万首,而实际列入正式出版的曲目,一般在800—1500首。简略推算,《中国民歌集成》中收入3万余首民歌。可以说,这是中国民歌蕴藏的一个直接体现,尽管相对于民间丰厚的蕴藏来说,这些录入书册的仅是冰山一角。

(二)体裁风格多样

为适应不同地域中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体裁。除了号子、山歌、小调及多声部民歌外,还有儿歌、摇篮曲、风俗歌、秧歌、灯调、木格、船歌、渔歌、叫卖调、宗教祭祀歌、礼仪歌等。而且,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民间歌曲不仅受地貌条件的影响,更与不同的语言、方言音调相融合。由此,民歌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和风格尤为突出。

(三)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

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广大群众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着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念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打夯号子》《川江船夫号子》等,表现了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豪迈气概;《花蛤蟆》《冬丝娘》等,唱出了儿童们游戏时天真无邪的性格;哭嫁歌、哭丧歌等作为民间风俗活动的组成部分亲密地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明冯梦龙语),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四)简明朴实,语言洗练

中国民间歌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手法的简明和洗练,善于运用经济的材料,洗练的艺术手法和音乐语言,创造出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民间歌曲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表演的音乐形式。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歌曲,都经过了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的实际演唱过程中越加精练和成熟。在这样一个永不结束的,不断加工、改造、反复推敲的过程中,简明与洗练就是民歌所遵从的最重要的美学原则。在中国民歌音调中除了有“二音歌”“三音腔”“四音歌”等由简单音乐材料来表达感情和塑造准确音乐形象外,以曲体结构而论,大多数中国民歌都是由两句或四句组成的乐段结构。但正是运用建立在“起承转合”逻辑关系上的“四句头”,揭示与强调了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民间歌曲朴素之美。

(五)即兴性,口头性

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即兴性和口头性的特征。她是无数人的智慧的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二而一的,在传唱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创的过程中演唱、流传。当然,传统民歌的创作和发展过程是缓慢的、自发的。

三 民歌的价值

(一)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

在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互相影响、互相丰富的。其中民歌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品种;“河北吹歌”等乐种以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剪花》等均由民间歌曲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民歌对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也有积极影响。 [11]

(二)民歌对专业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曾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聂耳的《塞外村女》 《码头工人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黄水谣》等。中国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剧更和民歌有不解之缘:白毛女的主题取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山西民歌《捡麦根》;《洪湖赤卫队》采用了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民歌《襄河谣》等。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的《冰山上来客》成功地运用了塔吉克族的《古丽别塔》,《五朵金花》则成功地运用了云南民歌,可见民歌对专业音乐的深远影响。

(三)民歌的人文研究价值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mpUPMnEeNa6xZliT1GEo+2sLPLESFR6aN6RM/4m2FRg1ySvP1O53onqmXIQIr9v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