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清初西南边疆的治乱

一 大西军平定沙定洲之乱

正如前文,明末沙定洲之乱由滇东南土司引发,虽波及云南全省,但滇东南是较严重的动乱区。清初对沙定洲之乱的治乱并非以清朝为主,而是在清军入关后,节节败退于云南的农民起义军大西军铲除了沙定洲势力,最后由大西军平定的。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之际,张献忠率领农民军攻克成都,建立大西国政权,年号“大顺”。顺治三年(1646年),大西军兵败西充,张献忠牺牲,其义子孙可望继续领导军队,将阵地转移至云贵地区扩充实力。三月,占领平彝,进入云南境内,又陷交水,继而攻打滇东重镇曲靖。此时,沙定洲正围攻楚雄,闻讯急调兵增援,一面从蒙自抽调军队北上增援,一面“遣大兵头数十,领兵数万往援曲靖” [1] ,但战败,被擒数百人,余众皆散去。

沙定洲兵败后,退据阿迷州,屯兵佴革竜,与万氏营狡兔之窟。其下汤嘉宾、陈长寿等各据一山立营,为掎角之势,私通交趾,借其援兵。随后大西军先后平定云南境内效忠于南明王朝的各处缙绅起义,招抚驻守楚雄洱海道的杨畏知、永昌的沐天波,利用沐天波的名义先后招抚了滇南宁州、嶍峨、新兴、石屏等地土司,继而剿灭了滇西和滇东北的土司势力后,云南全境基本底定,只剩下滇东南阿迷州和蒙自地区仍在沙定洲势力之下。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孙可望遣李定国等攻打阿迷州、蒙自,“围以木城,困守三月,绝其水源,诸蛮惧,出降者相续,遂械定洲、万氏等数百人回城” [2] 。十月,刘文秀进讨佴革竜,斩定洲, [3] 其万氏、汤嘉宾等在昆明处死,标志着祸乱数年的沙定洲之乱被平息,暂时结束了云南混乱的局面。

二 消灭南明政权与吴三桂势力深入滇东南边疆地区

沙定洲之乱的平定并未结束清初动乱局势,清朝势力没有深入云南,南明永历政权接踵而至。永历帝自顺治三年(1646年)监国于广东肇庆,自继皇帝位后,一直处于迁播不定状态,在两广、湖南之间辗转奔逃。顺治八年(1651年)十二月,清军攻打南宁,永历帝面临覆灭危险,逃窜至滇东南地区,受孙可望下属高文贵部护卫幸免逃脱。随后便倚仗着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势力在西南地区负隅顽抗,抵抗清廷。

然而,此时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在如何扶持南明政权的问题上出现分歧,永历帝则试图联合李定国来对抗孙可望,但最后都归于失败。随后李定国宣称“臣兄事可望有年,宁负友,必不负君” [4] ,公然与孙可望决裂。事实上,李定国也想奉南明为正朔,以此对抗清廷。因此,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李定国迎永历帝入滇,将云南作为反抗清廷的政治中心。此时清军已大军集结蓄势待发,李定国与孙可望的决裂,不仅客观上为清军入滇提供了“便利”,也加速了南明政权的灭亡。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分三路入滇,“安远靖寇大将军信郡王铎尼由贵州,征南将军固山赵布泰由广西,平西王吴三桂、定西侯莫勒根、下都统李国翰由四川” [5] ,会师曲靖。顺治十六年(1659年),三路大军会师后,兵不血刃,迤东遂平。次年占领昆明,清廷命铎尼等班师回京,“命吴三桂为总督,移镇云南” [6] ,自此,吴三桂成为事实上的云南王。

吴三桂总管云南后,先后平定多起云贵地区土司叛乱。康熙三年(1664年),贵州毕节水西土司安坤、安如鼎聚众十余万,举行大规模反清暴动,吴三桂亲自领兵征讨水西,驻师乌蒙。云南各土酋趁吴三桂出师空隙,纷纷发动叛乱,以滇东南为多。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迤东诸酋相率叛,宁州禄昌贤,新兴王耀祖,嶍峨禄益、王扬祖,王弄山王朔,蒙自李日森、李世藩、李世屏,八寨李成林,纠集纳楼普率,教化张长寿,枯木龙元庆,倘甸叶向阳、叶正昌,石屏龙韬、龙飞扬,元江那烈,路南秦祖根,陆凉资洪,弥勒昂复祖,维摩沈应麟、沈兆麟及王承祖、王义、王先任、王先伦等乘机谋叛,“欲由澂江、广西诸路合犯省城,先分掠各府、州、县,禄昌贤陷宁州执知州曹诚,遣贼攻昆阳、晋宁、三泊,王朔、李世屏率李成林、张长寿攻临安,秦祖根拥伪开国公赵应选攻弥勒,龙韬、龙飞扬攻石屏,李世藩陷蒙自执知县潘驯,禄益、王扬祖陷嶍峨,与举人董 馨、杨缃暗通执知县孙衍庆,禄昌贤复遣贼攻河西” [7] ,其余各部攻打广西、维摩等处。此次叛乱,一则牵涉头人较多,几乎滇南各寨均有参与;二则影响范围广,滇东、滇中、滇南无不受波及。此外,将个别知府、知县劫为人质。一时间处处烽火,远近震动。

对此,吴三桂檄调总督卞三元、巡抚袁懋功及提督张国柱发兵进讨,又遣王辅臣援弥勒,阎镇援临安,赵得胜援石屏,生擒伪开国公赵应选。赵得胜将石屏解围,龙韬、龙飞扬败走,阎镇部打败王朔、李世藩,临安城解围。先是,王耀祖陷易门,吴三桂讨宁州之际,将王耀祖生擒。后其弟王扬祖自嶍峨至铁炉关,据守省城要路,三桂以副将都统石国柱剿杀于九龙池,阵斩马麟甲、李明阳,遂困其城。四月十七日,擒齐正、王义,斩伪军师孟传信及徐元勋、杨佩远等数十人,易门遂平。

易门收复后,仍有诸多头目据守各寨:李世藩、李日森与禄昌贤、禄益仍据守在蒙自县;沈应麟据维摩;龙韬入乐育,与那烈、龙飞扬合兵;王朔据老寨;李成林据八寨;龙元庆据枯木;叶向阳、叶正昌据倘甸。各自聚兵二万欲将合攻省城。吴三桂乃留左都统吴应期,随同巡抚袁懋功守护省城,遣副都统高得捷、高拱辰、王屏藩,总兵王辅臣、阎镇等一同围剿蒙自。总兵沈应时、马惟兴、马宁等先剿沈应麟,次进老寨,堵御各头目奔窜的后路,遣总兵赵得胜由元江、落恐讨那烈、龙飞扬,而吴三桂亲统精兵与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从临安、阿迷前进。七月十七日,高得捷等至蒙自,李世藩、叶正昌败走,遂复县城,知县潘驯得以获救,又败李日森与发果山。

八月五日,吴三桂遣左纛章京胡国柱等收复老寨,大败王朔、禄昌贤部。昌贤走八寨,王朔走雾露结。二十八日,吴三桂由王弄山抵教化。九月十二日,又由枯木进攻牛羊寨,龙元庆逃遁,投奔土酋侬得功。吴三桂遣兵追之,龙元庆又逃入交趾,高拱辰等追剿蒙自诸土司,李世藩、叶向阳、叶正昌逃往大江沼,李日森逃往打巫白箐,诸将齐力追逐,将李日森斩杀。吴国贵由大江沼追至勒古簿,生擒李世藩,阵斩叶正昌。时沈应麟在法古陇城中,而沈应时率兵至维摩,被困其城,后均被生擒。

十月,赵得胜兵至落恐,斩杀龙韬于那更,又擒得那烈、龙飞扬。马宁兵至八寨,禄昌贤据龙阴山,守备党法夺路土山,斩杀禄昌贤,吴国贵斩杀王朔于雾露结,马惟兴斩杀张长寿于丘北。李成林势穷奔走交趾,后被交人杀之。

从康熙四年三月滇东南各土酋叛乱起,经吴三桂平叛,至十月斩杀王耀祖、禄昌贤、李世藩、李日森、沈应麟、龙元庆、侬得功、王朔、张长寿等土司,余党李世屏、普率、沈兆麟等目睹大势已去,皆来归降投诚,滇东南教化三部、王弄山、安南长官司所属枯木、八寨、维摩、牛羊、新现等势力被消灭。

三 平定“三藩之乱”

随着清朝对全国统治力度的增强,统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康熙帝继位后,有志于全国统一大业,对地处南方的三藩势力耿耿于怀,采取削藩策略。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收缴吴三桂“大将军印”,六年(1667年)又免去吴三桂“总管”一职。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达撤藩政令,彻底激怒了吴三桂,于是他便联合耿精忠、尚之信起兵反清,矛头直指朝廷。三藩以吴三桂势力最大,不仅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甚至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吴三桂军由云南、贵州起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随后进攻四川,当地官员迫于压力纷纷投降。此外,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和台湾的明郑等地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及农民、奴仆都响应吴三桂号召,造成“三藩之乱”。

面对吴三桂叛乱,清廷迅速采取措施。首先下诏政治讨伐。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颁布诏书削吴三桂官爵,并宣谕云贵文武官员及军民:

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输款投诚,授之军旅,锡封王爵,盟勒山河。其所属将弁,崇阶世职,恩赉有加,开阃滇南,倾心倚任。迨及朕躬,特隆异数,晋爵亲王,重寄干城,实托心膂,殊恩优礼,振古所无。讵意吴三桂性类穷奇,中怀狙诈,宠极生骄,阴图不轨。于本年七月内,自请搬移。朕以吴三桂出于诚心,且念其年龄衰迈,师徒远戍已久,遂允奏请,令其休息。仍敕所司安插周至,务使得所,又特遣大臣前往宣谕朕怀。朕之待吴三桂可谓礼隆情至,蔑以加矣。

近览川湖总督蔡毓荣等疏称,吴三桂径行反叛,背累朝豢养之恩,逞一旦鸱张之势,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今削其爵,特遣宁南靖寇大将军统领禁旅,前往扑灭。兵威所至,刻期荡平。但念地方官民人等身在贼境,或心存忠义不能自拔,或被贼驱迫怀疑畏罪,大兵一到,玉石莫分,朕心甚为不忍,爰颁敕旨,通行晓谕,尔等各宜安分自保,无听诱胁,即或误从贼党,但能悔罪归诚,悉赦已往,不复究治。至尔等父兄子弟亲族人等,见在直隶各省出仕居住者,已有谕旨,俱令各安职业,并不株连,尔等毋怀疑虑。其有能擒斩吴三桂头献军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诛缚其下渠魁,及以兵马城池归命自效者,论功从优叙录,朕不食言。尔等皆朕之赤子,忠孝天性,人孰无之?从逆从顺,吉凶判然,各宜审度,勿贻后悔。地方官即广为宣布遵行。 [8]

诏书中,康熙帝罗列吴三桂数条罪状,削其官爵,向云贵当地官员及军民动员,意在以政治方式分化瓦解吴三桂属下官兵。此时吴三桂长子吴应熊正在京城,康熙帝将其囚禁,避免向其父通风报信,又暂停裁撤闽、粤二藩,以彻底孤立吴三桂势力。但吴三桂继续据守云贵两省,充分调动当地土司土兵为其效力,向北、东推进,短短数月间,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福建六省落入其手,湖北、江西部分地区也遭沦陷,中原震动,形势危急。

面对吴三桂的步步紧逼,康熙帝转变策略,以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逐步扭转战局。首先,命大学士图海率军西征,以甘肃提督张勇及总兵王进宝、孙思克、陈福、赵良栋等增援陕西,大败王辅臣部,收复了陕西与甘肃失地;其次,又命张勇、王进宝等部进攻四川,又调兵攻打福建、广东、广西的耿精忠、尚之信势力,后耿、尚二人倒戈投降,福建、广东、广西全省及江西、浙江部分地区告捷;最后,集中剩余兵力攻打湖南吴三桂主力部队。

随着清军在各省的节节胜利,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吴三桂接连失去陕西、福建、广东、广西地区,江西、浙江、甘肃大部分地区也被清军收复。除云贵、四川、湖南外,其势力被大大削弱了。而吴三桂自发动叛乱以来,军费开支巨大,所收赋税已不足以供给军需,虽然其曾在衡州(今衡阳)称帝,但年老体衰,已无力与清廷争天下,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吴三桂方面,迅速召回马宝、胡国柱、王绪,以精锐部队攻打衡州门户永兴,双方僵持,久攻不下。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突然病死,其部遂停止所有攻击,拔营而去。这成为清军扭转战局的关键。随后战局形势陡变,叛军群龙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被迫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大举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被清军收复。而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作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清军各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清军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学者估算,三藩部属兵额总数为15万—16万人,加上响应者的兵力,其总数已大大超过清廷用于平叛的兵力。 [9] 这场战争波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浙江,其范围之广与规模之大是清初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康熙帝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平定,目的就是要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至此,清初在西南边疆军事上的治乱大体上完成。 K2N9DtS/nxH6pmVlwpsEcl0Tv2GjydRuWXl512alz4zvcOLOZDBbYeZqH2KaOq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