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摘要

感性概念既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又是洞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对感性的不同理解和阐释在造成哲学话语体系分殊的同时,也衍生出不同的哲学范式。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大体而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的感性概念,这无疑深深地遮蔽了这一概念所内含的存在论意蕴;二是仅仅从客体的或直观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并将其描述为一种客观的现象性因素,这无疑深深地遮蔽了这一概念之于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和生存的根本意蕴;三是仅仅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并人为地割裂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内在关联,这无疑深深地遮蔽了这一概念之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方法论意义。通过对抽象理性的先在性和能动性,以及“只是从 客体 或者直观 的形式” [1] 理解感性的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感性的现实性、对象性、活动性与历史性特征,把感性从被动的感性(受动)导向主动的感性(活动),把对感性的理解从抽象的理论领域导向现实的感性生活世界,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变革和历史转换。

有鉴于此,本书拟以马克思的感性概念为切入点,力图对马克思的感性概念作出较为全面且准确的梳理和阐释,以期澄明对这一概念的种种误读,阐明这一概念之于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意义。全书紧紧围绕马克思的感性概念这一理论主线,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思想史前提、青年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确立时期的感性概念、感性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学批判、整体视域中的马克思的感性概念、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当代解读和当代意义这六个方面出发,采用文本解读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考察了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多重内涵,较为深入地分析和探究了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较为深刻地揭示和展现了马克思所开辟的新的哲学道路与哲学传统。

关键词 马克思;感性;实践;历史;辩证法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粗体字为原文所加) pG+9Gq4xFKKw7uK+ga5UMmPxyQBB6fkhA8+aWYC1J0G2vebuFUmHlMXYLn04O6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