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约十年前,刘建江本科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我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是性格有些内向,不怎么爱说话。在后来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勤学好问,致思缜密,具备很好的学术潜质,也很有学术志向。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中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完成了一篇题为《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感性活动概念》的硕士学位论文。获硕士学位后,他又继续在我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他循着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更加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参加了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不少高质量论文,获得“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和“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等奖励和荣誉称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还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哲学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的学习,师从Daniel Goldstick教授。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与Terrell Carver、David Mclellan、Bertell Ollman、William L.McBride、John Bellamy Foster等当代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建立了学术联系。这一段海外学习和交流的经历,使他的学术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学术兴趣变得更加广泛。联合培养结束并回到武汉大学后,他便开始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论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可以说,这是一个不讨巧的小题、难题,但他迎难而上,对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论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遵循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致思路向,不仅阐释了马克思的感性概念本身,还以此为切入点,厘清了马克思创制其新哲学的思想脉络,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内涵,阐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该论文在送国内同行专家匿名评审时获得了全优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正式答辩时也以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刘建江进入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申请并获批了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正是作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一部著作。在这里,我主要谈谈这部著作的两个重要特色:一是内容上的系统性和严整性。该书从总体上较为系统地研究和阐发了马克思感性概念的理论内涵和多重向度,不仅深入探析和论述了马克思感性概念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涵,而且以经济学语境为支撑,以哲学方法论为核心,深入辨析和阐释了马克思感性概念的经济学内涵,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逻辑关联。二是学术观点上的创新性。该书在探析马克思感性概念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少独到的学术见解。例如,作者认为,只有从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出发,才能揭示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涵;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感性概念的核心内涵;马克思基于对感性的重新审思,展开了对一切抽象理性总体(诸如宗教、哲学、资本、国家等)的批判,揭示了一切抽象理性总体的感性来源和感性基础。再如,作者认为,基于对感性的深入理解和考察,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哲学观、历史观、自然观、科学观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超越,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传统和范式。

当然,该书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作者对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关注不够,对马克思感性概念的当代价值的阐释不充分,等等。好在作者自己对于这些方面的不足也已有了充分的认识,相信弥补这些不足也会成为他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该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为刘建江在学术道路上的坚持和努力、为他在学术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慰藉和欣喜,故欣然应允为之作序。我与作者有师生之谊,以上所见难免拘于一隅。我也期待着学界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是为序。

汪信砚
2022年5月15日于武汉大学 5bXorDckZF8mOR/gIxCrLsOCw0NnV0wsm88S0UpvIUq6Edb9N1GC5Hf/Mjg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