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点亮思政课教师智慧之光

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唐·杜甫

2020年春节前后,疫情肆虐。在这期间,笔者除了关注疫情发展之外,就是响应国家号召宅家隔离防治疫情,正好有时间完成一部书稿的写作任务。在埋头写作的过程中,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催促自己尽快完稿。是什么力量在催促?原来是有一个魂牵梦绕的问题想表达出来,那就是“如何点亮思政课教师智慧之光”。这个问题,是笔者多年教学一直思考的一个议题,更是在教师培训中逐渐累积的一些体会。这种累积还要从教师培训的几件印象深刻的往事说起……

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是“2013年国培”农村初中政治特岗教师培训。2010年后,教师培训进入快车道,许多“国培”项目立项实施。笔者有幸参加了几次省外高校组织的“国培”学习,也具体安排和实施了本省的思政课教师的“国培”项目。安排什么样的培训专题,请哪些有培训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是“国培”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2013年的国培,笔者确定了几个专题,涉及思品课程和教学的较多方面,如思品课的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课程理念、教学热点、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观摩与评价、说课评课等。经过反复斟酌,自己觉得专题还比较前卫和新颖。之后,按照相应专题聘请了省内外的主讲教师,其中,笔者承担了“思品课教学热点问题解析”的讲授任务。讲课之前,自己收集了不少热点问题,又从中选择了几个热点中的热点,但由于理论性较强,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可能是笔者一直在高校代“政治课教学论”,与基础教育接触很少,不了解思政课的教学实际,所以,难以满足教师对于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要求。这让笔者强烈地意识到:不管是大学课堂,还是教师培训,都要“接上地气”——让鲜活的教学时刻滋养理论,让教学理论不断指导教学实践。这促使笔者想深入教学实际,了解思政课教师的所想所需。

印象深刻的第二件事,是“2014年国培”政治骨干教师能力提升网络研修。这次培训是由北京大学继教院负责组织和实施的,全省参加研修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共有89人。按照培训规划,培训时长为3年;培训目标是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引领示范能力、参与培训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培训内容是以最具前沿的、热点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学科教学问题和学科专业问题为引领,以研讨、交流和观摩有示范性、启发性的优秀教学课例与案例为载体;培训形式是“工作坊”网络研修方式。“工作坊”培训较为新鲜,涉及内容范围十分宽泛,培训者与受训者的自主度和互动性都很大。由于三年的培训时长,我们考虑了一个长远性的培训规划——“线穿珍珠教学设计”,即用相同版本教材的不同地市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一年要完成教学设计任务。当培训结束后,完整的思品课线穿珍珠教学设计的课例,能做到人手一册。同时,在“工作坊”让教师发表自己比较关心、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然后对比较集中的问题,在“坊内”进行自由研讨。一年以后,“线穿珍珠教学设计”在全省逐步推广。笔者也收集到几十个教师关心的教学问题,例如,“如何解决学生小组合作中的‘合而不作’‘作而不合’的问题?”“如何在思品课中做到成绩和育人兼顾?”“在教学中如何使‘育人目标’得以较好实现?”学到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东西。尤其是与全省思政课骨干教师在“网络研修平台”近一年的交流探讨,实现了笔者一直想了解思政课教学实际的愿望,真切地感受到思政课教师较为真实的“生态”,认识到他们阅读书籍之广,思考问题之深,回答问题之敏捷,教学设计之妙。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潜藏着无比巨大的能量,关键在于开发!培训者就是寻宝鉴宝之人。

印象深刻的第三件事,是“2017年国培”道德与法治送教下乡活动。该活动要求聘请专家上午听两节道德与法治“同课异构”课,听完课之后,同当地教研员一起进行评课。下午,聘请专家还要给参训教师做一个专题讲座。专题属于“命题作文”,即组织者收集全县道德与法治教师意见之后确定的专题。记得第一次活动,听的课是“抗灾保生产”,讲座专题为“思品课教学小组学习有效性问题”;第二次活动,听的课是“防止火灾”,讲座专题为“学生收集与整理思品课学习资料问题”。由于这两次活动的时间间隔较短,讲座专题也比较新颖,又是道德与法治内容,自己不太熟悉,所以,在参加活动之前,认真阅读了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了所听内容的结构和重点难点,并且积极准备两个讲座的讲稿。两次送教下乡活动,老师都有较大的收获,也比较满意。特别是笔者,从“虚拟空间”走向真实教学情境感受真正的教学,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觉得思政课教学具有相通性,存在一些共同的东西,如课程性质、课标意识和“线穿珍珠”教学设计等;也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破题立意、语言转换、课堂生成等,从而萌发了探究这些“共性”的冲动和欲望。而这些“共性”中都存在如何挖掘思政课教师的聪明才智,即点亮思政课教师智慧之光。

与此同时,各种教师培训在随后紧锣密鼓地开展。这些培训使笔者实实在在地蹲在课堂,参加思政课的议课活动以及具体的教学指导,全方位了解思政课教材;这些活动,使笔者宽领域、多角度接触了思政课教师、思政课程和学生,知道师生的所感所思所想,明白思政课的本质和特性,从而悟出一些思政课教师教学智慧发掘和提升之道。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曾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1] 笔者突然感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就依旧在这儿?永远在这儿吗?但是,为什么有的教师却感到教学茫然、手足无措,感到有些东西总在制约着自己教学水平的发挥。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聪明才智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发挥。解决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让教师听听讲座。有些与思政课教学无关的讲座,听者如果说有所收获的话,无非是听到了一些新词新语罢了,实际上还是云里雾里,对于思政课教学帮助不是太大。例如,有些讲座,把学科课程讲成“学科中的课程”,活动课程讲成“活动中的课程”,貌似把学术语言生活化了,其实不然,仍然在学术领域里打转,讲的还是哲学语言或大道理,难以与思政课教学实际衔接起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仍是“黄鼠狼咬乌龟”——无从下口。而要点燃“依旧在这儿”的教师教学智慧,需要培训者“上接天宇,中接童心,下接地气”。也就是说,要通晓思政学科课程,下沉到思政课实际教学当中,听师言观师行,与他们一起议课、评课。同时,还要熟悉教育教学理论,能够把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按照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进行抽象概括,顺理成章地引导教师,从而使他们本来存在的教学智慧显露出璀璨而迷人的光芒。

教学智慧是教师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它是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合金,集技巧、学理、品德于一身,融深刻、独到、广博于一体,聚启发、机智、绝招于一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智慧具有复杂性和情境性。其复杂性表现为:教学实践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既是客体的又是观念的,既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既是因果的又是目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去遵循一些必然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从人文的角度解释与理解一些特殊现象,处理一些特殊的问题。其情境性表现为:教学智慧强调对待个别、特殊的教学实践问题,是一种关于教学践行的知识,它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教学实践虽然表现为外显的实际操作,但实际上是与内隐的心智操作分不开的。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调动起来,将其适当地分配到各实践阶段中去,并注意处理好智力与非智力的辩证关系。总之,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反思,是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和谐融通,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与教育知性、理性、情感的有效嫁接、整合、融会和升华。

同时,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要经历一个不同寻常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致的。一般来讲,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需要一切从全新开始,这就是教学新手;工作几年以后,不断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成为教学能手;教学能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地阅读、实践和反思,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追求教学的艺术,提升教学的智慧,即成为教学高手(名师)。教学新手和能手要尽快成长为教学高手,学会用智慧的火花启迪学生,开启学生悟性,增长学生才干。现在的教师学历都比较高,已经掌握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在校期间尤其是工作之后还拥有个体性、缄默性的实践性知识。所以,教师本身都储有丰富的、时刻会显露出的智慧宝藏,只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还没有主动的、自觉的显露而已,急需外力推动,助力前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解决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瓶颈问题,需要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这种思维和方法就是要做到“化繁为简”与“化简为繁”并重、“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共举。从哲学角度而言,化繁为简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思维方法。它要求凡事找规律,在抓住事物本质和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以最简洁、最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仅仅拘泥于所讲课程内容,要有一种整体观和超越观,从大处着眼,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达到提纲挈领之效。如同“举重若轻”一样,它是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化简为繁是指重视对实现决策意图的具体步骤的研究和推敲,细致精密,力求万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应及时补充丰富的、形象的知识以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提出让人耳目一新又有充分证据的观点。如同“举轻若重”一样,它是一种态度和战术方法,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化繁为简”与“化简为繁”,看似对立的两极,实则并行不悖,两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能否善于掌握和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作家辛然在解释“美”的含义时曾写道:“美,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看着舒服,想着开心;说得理论一点,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说得实际一点,就是五官端正;说得夸张一点,就是沉鱼落雁;说得唯物一点,就是生活的本原;说得唯心一点,就是闭月羞花;说得远一点,就是断发文身;说得近一点,就是新新人类……” [2] 这段话就体现了“化繁为简”与“化简为繁”的完美结合。因此,学会“化繁为简”,能够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分明,如同清澈见底的湖泊;学会“化简为繁”,能够让单一的课堂多元化,知识传授人性化,学生体验丰富化,如同湖泊中不时掀起洁白的浪花。善于把“化繁为简”与“化简为繁”统一起来,我们的课堂定会繁花似锦、春意盎然。

“化繁为简”与“化简为繁”相统一的方法,渗透于教学设计的主要步骤(破题、立意、展开、收笔)和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凤头、猪肚、豹尾)之中,笔者试图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又把其内容全部展开,择其“瓶颈”而剖之。这样,就形成了点亮思政课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个专题——如何定位思政学科的性质?如何树立课标意识?如何确定思政课的教学主题?如何进行教学语言的转换?如何选择典型事例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整合思政课的多种课程资源?如何重构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深究细研、细品细磨……

教学是需要智慧的,而教师充满着丰富的睿智,让我们携起手来点亮思政课教师智慧之光吧!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06页。

[2] 辛然:《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版。 vpUJhd5j+Ym3jS4aLnkkVHyzyD/2zR8KA3MODhZec/bfBVULO8y5MrV/wet2kD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