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从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态来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发展空间给予整个社会一定的活力,社会结构还未完全固化,不同阶层的人群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对处于中间阶层和底层的家庭而言,他们具有向上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冲动,教育是推动他们依靠个体努力实现阶层跃升最重要的资源和渠道,因而公平的义务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我国一直以来也都将城乡义务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历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公平”都是关于教育工作总结的核心词语。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9]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0] 、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 [11] 等话语不断出现。政府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努力,逐步强化城乡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能,一方面为促进和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制定了一系列文件,督促各地区各学校推动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另一方面通过逐步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弥补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比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营养改善计划等,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城乡义务教育公平事业的重视程度。

国家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问题也逐步开放城市教育机会,大量农村学生得以进入城镇学校就读。2017年,我国农民工的数量达到了28652万人,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分别为1890万人和1550万人。为了减轻家庭分离的痛苦,解决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中央出台相关政策要求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就学政策,要求各地制定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政策,指导各地做好义务教育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工作,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政策。

不过,这一面向随迁子女开放的教育政策,在各地却演变为农村学生在户籍地进城就读的地方性政策,在人口流出地,大量的农村学生也利用该政策纷纷进城就读,从而导致我国出现教育城镇化率远高于人口城镇化率的现象。此外,国家义务教育公平政策与教育城镇化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位。国家实施了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各项政策,大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逐步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弥补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校舍环境,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然而,各地仍然存在大量农村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城就读,从而造成城乡学校“城挤乡空”的局面,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大规模学校和超大班额问题突出,而农村学校的校舍闲置,教师资源出现结构性失衡,从而导致国家不断向乡村投入资源而农村学生不断向外流出的错位局面。

可以看到,国家政策试图大力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公的局面,社会公众对于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同样怀抱极高的期待,但在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张力。城乡义务教育公平不是简单抽象的词语,而是蕴含深刻意涵和实践意义的国家目标和社会行动。当前我国出现了以教育城镇化为目标的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宣言与行动,但学界对这一问题却未深入研究。教育城镇化不只是简单的教育资源要素流动,还关乎国家资源投入、城乡关系性质、城乡学校关系、学校内部发展和学生家庭资源投入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研究教育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义务教育公平问题至关重要,具有至少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能够厘清当前我国城乡关系结构性质,正确判断教育城镇化的影响和作用。城乡二元结构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部分学者极力反对城乡二元结构,将之定义为城市与乡村的对立,认为乡村发展落后的关键在于横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户籍制度及其背后的福利制度 [12] 。部分学者则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实则是两个自成体系的保护性结构,城市与乡村内部各自形成一个自洽的运行结构,能够自成一体,自我满足,尤其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乡村社会可以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缓冲器与蓄水池 [13] 。教育城镇化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给予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的机会,是针对农村学生教育福利的改善。从理论上讲,教育城镇化有助于破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那么,值得深入探寻的是,农村学生进城是否能够顺利融入城市教育结构?教育城镇化是否能够有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弄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辨明城乡关系结构性质,明晰教育城镇化的影响和作用。

二是能够明晰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供需结构,弄清国家投入方向与农民教育需求之间的匹配状况。201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配实现了三个一半以上: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并向农村倾斜,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福利和学生资助。全国的义务教育投入方向指向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但与之相悖的是,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村学生选择到城镇学校就读,出现了明显的教育城镇化趋势。在这一悖论背后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城镇化是否为农村学生提供了优质资源,是否确保了教育作为阶层流通渠道的畅通性,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投入是否与中央教育政策方向保持一致。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教育需求与国家教育资源投入的匹配精度。

三是能够寻找到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核心机制,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明确方向。教育资源投入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即教育资源投入并不能确保提升教育水平,同时也无法保障实现教育公平。从国家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投入的资源效用来看,国家为乡村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物质资源,但是并未改变乡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落后的发展局面,城乡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这意味着乡村学校发展的关键并非物质资源要素,还存在更深层的因素影响到乡村教育发展状态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公平性。通过转化分析视角,采取结构分析探寻城乡学校运转的机制,能够从中寻找到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深刻根源,从而为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寻找到有效抓手。

四是能够明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实践意涵,指明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正确道路。目前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词语的抽象理解上,缺乏建立于经验之上的深度理解,故而在提出对策建议时会存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与错位。城乡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群时,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所呈现出的意涵是不一样的。因此,将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置于实践中理解,会丰富和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认识,呈现出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时代镜像。将教育城镇化作为背景,能够充分展现理论预设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张力,进而探讨张力背后的根源,提出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理论命题与实践道路。 MO2ylzbmSsse+6NthClinpsf0w4jgeWfRlOp8/lchNtEWyXM/a5KS7My3aaIDks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