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城乡学校结构:一个分析框架

既有研究注意到教育公平应当讲究制度科学合理和资源分配正义,但是针对教育公共品的制度保障和分配正义面临两点现实问题,一是教育公共品分配难以确保绝对公平,因此无法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绝对公平;二是即使实现了教育公共品分配的绝对公平,是否能够确保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与否,还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资源存在分配之后的激活与使用效率的问题;二是在教育资源之外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比如学生基础、家庭支持等。本文超越制度取向和资源取向的视角,强调结构均衡的重要性,即结构之间的均衡是城乡学校发展的关键,只有学校结构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时,学校才能成为有效的运转主体,同时才能作为共同体参与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与比较。

需要说明的是,结构均衡并不排斥资源,而是超越资源,即资源有助于结构均衡,但并不产生决定性作用。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若能够保障不同学校的结构均衡,不同学校之间同样保持校际竞争,从而保障学生发展。相反,在资源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即使学校之间能够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保证学校层面的起点公平,但是却可能因为结构失衡无法保证学校之间形成均衡的竞争能力。因此,本书将采取结构分析方法,提出城乡学校结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城乡学校的结构分析,厘清教育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学校结构运转的特点,指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而提出改善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和教育不公的可行方案。

一 结构分析方法

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对结构的分析成为结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核心和传统。在结构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者的视野中,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必要的功能。不过,结构功能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对社会的认识存在差异。前者认为社会是一个多元成分的组合体,类似于化学分子晶体架构,内部随时需要相互间的协调关系,当某些关系发生变化时,其他成分将做相应调整,并由相应的整合机制维系社会秩序以恢复平衡 [66] 。后者则认为,社会的结构平衡是有条件的,需要注重结构内部不同元素利益关系的平衡,尤其要注重底线利益和外在力量的调试,比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当国家整体结构遭遇破坏之后,国家内部的平衡可能是以不公平的形态存在,而这种不公平严重时可能造成国家的崩溃或组织的瓦解 [67]

对比结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对结构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预设,一方面强调结构的稳定性、静态性和自在均衡,具有客观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对于结构内部元素的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功能认同,理想地认可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和谐关系,即只强调社会整合而忽视了社会冲突。但是,当将结构功能主义放置到现实社会或微观组织场域中作为分析工具时,则会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缺乏对现实的敏感能力,常常忽视变动结构的深刻变化和不稳定关系。相比之下,结构主义则显得更具客观性和实践性,既拥有对现实结构关注的温度,也强调结构内部不同要素之间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一旦内部资源和规则发生了变化,需要通过资源增补和规则修复促进结构的均衡。因此,采取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能够更加客观而灵敏地分析社会结构。

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和确立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进而认识事物或系统整体特性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 [68] 。安东尼·吉登斯作为结构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认为规则和资源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其中,规则作为结构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有制约作用,而资源作为能量是积极变动的,故而使得结构既有制约性又有能动性。规则属于行动者的知识和理解部分,是行动的内在因素,是潜在的、非具决定性的情境界域 [69] 。对结构的分析,既要注重资源要素的重要性,也要注重对隐性规则的分析。结构化理论强调要以社会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为根基,结构分析要超越结构本身,着眼于分析结构内部不同要素的行动逻辑、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

具体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问题上,城乡学校就如同不同的结构,当前城乡学校之间之所以存在不均衡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结构内部资源和管理规则发生了变化,资源分布不均是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在国家不断向乡村学校输入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均衡仍然广泛存在,其关键还在于城乡学校结构的变化影响了教育规则,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要厘清这一问题,需要通过结构分析方法对学校内部的管理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寻找到管理结构及其规则变化的关键原因。

二 城乡学校的结构分析

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就如同一个个独立的结构,学校系统内部又存在着一个个子结构,包括学校管理结构、师生互动结构和家校互动结构等,结构的具体运转依靠内部的一系列规则和资源要素的互动。对于一所学校而言,物质资源比较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师生资源,师生资源作为人力资源,是学校的无形财富,同时也是影响城乡学校结构的基础性变量 [70] 。教师资源是指教师规模、教师质量和教师积极性,学生资源是指学生规模、学生质量和学生层次。学生资源状况由居住密度和家庭状况所决定,教师资源状况则是制度分配和制度激励的结果。学校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共同构成学校资源总体结构,形成学校实际运转的基础变量。

由于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学生规模、学生质量、学生层次和教师规模、教师质量、教师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在教育物质资源分配上同样存在差异,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状况综合形成学校资源的总体结构。城乡学校的资源结构将会影响到学校管理模式、师生关系性质和家校关系性质。城乡学校结构是城乡教育的宏观结构,在不同的资源组合状况下,学校管理模式、师生关系性质和家校关系性质形成微观的互动结构,三层互动结构构成了城乡学校运转的内在机制,形塑出城乡学校教育的性质,呈现出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状况(具体分析示意见图1-1)。

图1-1 城乡学校结构微观层次与具体分析示意图
说明:虚线箭头代表包含关系,表示后者是前者的子内容;实线箭头代表推导关系,表示前者影响后者。

学校管理模式是关于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结构体系,前者指涉的是针对教师的激励与惩罚,即如何调动教师教育管理的积极性,遏制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消极行为。后者指涉的是针对学生在校生活的时间安排与日常管理。师生关系性质则是关于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体系,可以具体到班级内部的管理,一是班内秩序如何维持,即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做班干部维持秩序,二是教育与管理的时间精力如何配置,即教育关注点和管理关注点放在什么层次的学生身上。家校关系性质是关于家庭与学校如何合作的关系体系,合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家长自主的家庭教育如何,二是家长在学校教育中起到何种作用。

城乡学校结构一方面由学校和家庭自身的内在结构所决定;另一方面则随着教育城镇化的发展,城乡教育资源状况发生了变化,使得城乡学校运转的稳定结构被打破,城区学校、农村学校和乡镇学校在学校管理模式、师生关系性质和家校关系性质等方面存在本质不同,由此造成了城乡学校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和城乡义务教育的持续不公。本书将通过对城区学校、农村学校和乡镇学校在学校管理模式、师生关系性质和家校关系性质三方面的比较分析,呈现出三种类型学校在教育城镇化背景下的实际运行状态,根据他们的运行状态总结出城乡学校教育的性质,以此探寻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机制,进而反思城乡学生与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匹配问题。 QKK04YHl+7peq8xhwD1Jzhnw5DYAWg4lkMWd6cXidaFSM+4k1FXuBPv4HqN4XX0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