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邓小平同志提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 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所以能迸发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是因为心中始终怀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然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既需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 [3] ,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时俱进的传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处时空场域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境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可由以下五个方面窥见一斑。

第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4] 。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匮乏的状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空前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态势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国家税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等的主要贡献者,其影响力已渗透到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凸显,使市场主体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选择意识、功利意识、自由意识等充分显现,以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等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整合力相对弱化。

第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人民依法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样” [5] 。这些重大步伐的迈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精神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和争取自由、平等、公正、人权等现代公民政治意识更加强烈。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总是勾连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千方百计找各种借口挑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之间、中国共产党与国内外其他政党之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关系,企图以此来破坏颠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延缓和阻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我国政治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6] 。这些重大进展的取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与此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情况。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以及鬼神崇拜、星宿崇拜等各种封建迷信思想滋长蔓延,“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 [7] 的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没有改变,而有效抵御西方话语霸权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反“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等斗争更为艰巨。

第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8] 。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彻底消除了数千年来中国人民缺吃少穿、忍饥挨饿、生活困顿的生存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社会结构加速解体,新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传统利益结构分化加剧,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居住、医疗、养老等方面所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依然不少,社会整合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五,党的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应对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9] 。这些显著成效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10] 。与此同时,党的建设还有待加强。“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 [11]

改革开放40年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赢得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首先,就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自身所遭到的冲击而言,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出现了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其信仰动机上功利化、信仰心态上游戏化、信仰方式上宗教化、信仰行为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现象。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及其价值理想在特定领域受到其他理论话语形态不同程度的消解或遮蔽。三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和发展所依凭的媒介(介质)的传统权力组合态势受到多元媒介纷争的冲击,社会主义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权力效应整合策略面临重构。种种迹象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传统媒介权力架构正在经历解体与重构的阶段。

其次,就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言,其一是必须针对当下人民群众思想行为的新变化以及生存境遇所出现的迫切性问题,从以人为本的层面进行传播策略的更新或重构;其二是必须针对当下表征不同信仰利益诉求的多元话语博弈的特点与实质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冲击或遮蔽问题,从建构话语权的层面进行传播方法的更新或重构;其三是必须针对当下承载或传递不同思想观念及其信仰的媒介间的纷争特点和本质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传统媒介环境的冲击问题,从媒介效应整合的层面进行传播手段的更新或重构。

总之,在当代中国,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既是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破解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困境的需要。它事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能否始终保持坚挺与纯洁,事关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能否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发展态势,更事关所构筑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否始终保有强大的凝聚力、引领力和感召力。

二 学术史回顾

学界真正在理论上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在我国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行,人民群众的精神困惑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视角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就逐渐成为显学。在此期间,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认识论的层面也即理性的层面进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后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仅仅囿于认识论的层面已很难适应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于是从信仰的层面开展专题研究工作势必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兴领域。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就其探讨的重点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命题是否成立的问题。对此,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是科学的并且是必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是能够成立的,但必须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来加以理解。持有该观点的学者以西方学者居多,而国内学者主要是那些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信仰的少数人,他们从宗教的立场论证了这种提法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崇高性的损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是不能成立的。从总体上来看,上述第一种观点已成为主流。

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界定问题。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界定有多种观点,但其中刘建军教授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和信奉,体现的是一种信仰态度;又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们信仰的内容而被包含在他们的信仰之中,强调的是信仰者的信仰内容;同时还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价值性的信奉,强调的是信仰者的价值追求。 [12]

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关系问题。对此,学术界目前仍存有不少分歧,具体看法如下: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二者并无实质区别。所存在的不同只是在个性色彩上,即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的是信仰的学理基础,而共产主义信仰突出的则是现实追求。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或精神实质是共产主义信仰。第三,共产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信仰。第四,共产主义信仰既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种境界,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更是一种实现方式和策略。

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问题。在此问题上,就整个学界的总体观点而言是趋于一致的,差别只是体现在某些细节或语言的逻辑表述上。主要观点认为,在信仰对象上,马克思主义信奉和追求的目标是人自身的解放,而宗教信仰信奉和追求的则是一个超自然存在物;在信仰前提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相信已被证实的科学真理,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并用之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宗教信仰则拒斥科学,只认定对不能被科学证明的东西的信奉才是真正的信仰;等等。

五是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及其原因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或曰“信仰危机”,这是当前学术界基本一致的看法。针对该种现状产生的原因,学术界大致从大学生、党政干部、工人、农民、少数民族群体、社会大众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在有些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六是关于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方法与途径的问题。对此,目前学术界已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具有可借鉴性的研究成果。比如,针对大学生群体,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把真理的力量同人格的力量结合起来,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再比如,针对党政干部,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不断推动其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形成等等。

简言之,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已受到学界高度关注,所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将为笔者的研究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同时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在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仍需继续拓展和加强。

三 研究方法、分析思路与研究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以当代法国著名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思想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和分析“场域”,同时兼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与逻辑、分析与综合、案例法、引证法、对比分析法等其他研究方法。

在分析思路上,本书主要从信仰主体、信仰客体以及信仰中介(媒介)这三个层面,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做横向重点分析的同时适当穿插纵向考察,以便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为其在当代的深入传播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我国在新形势下所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具体策略。

在研究内容上,本书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权力关系。本部分首先通过对传统权力观的概览式述评来引出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观,以便为下文的具体运用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其次,在对信仰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功能等意蕴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简要论析信仰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此揭示出信仰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所受到或引发的权力效应;最后,在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权力关系之前,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与特征等问题进行梳理工作,从而为后继章节的展开做一基础性的理论铺垫。

第二章,主体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人本诉求。本部分首先对主体概念做一详细梳理,接着将其置于权力的视域中重新对其加以解读,其次,就当下中国信仰主体嬗变的多重特征及其诱发权力因素展开论析;接着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主体嬗变的权力效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所造成的冲击以及给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带来的挑战;最后,结合各种主体利益的关注点,以发挥主体联动的权力正效应为出发点,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人本策略。

第三章,真理、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权策略。本部分首先针对话语和真理的内涵、特征及其与信仰的关系展开梳理;其次,重点阐述在当代中国背景下话语形态的多元展现以及彼此之间激烈博弈的权力实质,进而阐释不同话语为争夺对真理的解释权而所使用的主要博弈手段,以及由真理诠释博弈而引发的权力效应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真理性的遮蔽;最后,结合当下我国多元话语博弈的具体态势,提出了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话语权策略。

第四章,媒介、权力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效应整合。本部分首先就媒介的内涵及其与权力、信仰的关系展开论述;其次,论析了全球化时代媒介竞争的态势、本质及其引发的权力负效应,进而探讨了多元媒介权力纷争对当下中国媒介环境变迁的影响,继而又详细论述了媒介环境变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产生的悖论境遇;最后,结合当下我国媒介权力纷争的现实状况,以建构政府主导下良性媒介环境为出发点,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媒介效应整合策略。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2] 习近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粱之才》,《人民日报》2021年9月2日第1版。

[3] 习近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粱之才》,《人民日报》2021年9月2日第1版。

[4]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3版。

[5]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3版。

[6]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3版。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7页。

[8]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3版。

[9]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3版。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1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12]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90BI6MHX2+awhf48tmyq4IfYe6FxEU9JRwAFM0UUsEmSRGS22VxrevD05lSkKD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