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发展成就

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的指引下,“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有力增强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加速了中国与外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从而有力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8] 这是世界经济发展遇到的新契机,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有力带动了相关国家之间更加自由便利的对外贸易活动,加速了我国相关具有产品竞争优势的企业融入国际市场,进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9] 对于加速实现中国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更是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一项伟大事业。如今,多年的发展与变迁已经使“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深入,它不仅是中国“走出去”、更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创举,更是带动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济协同发展,共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目前,在高质量转型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畅达,在协同带动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取得了累累硕果,成果惠及相关国家广大人民,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和人民享受到了“一带一路”带来的红利。

1.“政策沟通”持续扩大

作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方面,政策沟通是实现中国与相关国家多层次交流、多渠道沟通、多方面合作的重要前提。在全面交流、深入沟通和友好合作过程中,本着强化两国之间战略对接、优势互补的原则,最终实现带动区域经济合作互惠、协同发展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政策沟通也是达成理念共识、促进制度包容、实现战略对接、强化经济融合、支持全面务实的发展过程。回顾“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加深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甚至相关国际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全面发展,而且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广泛共识也已经形成,这无疑会带动各项合作正确有效地实施,并惠及各个相关国家和地区。

一是共建“一带一路”及其核心理念已被写入相关国家的重要文件,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和依据。比如,在2015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乌法宣言》的签署与发表,彰显了成员国将秉承信任对话、深入合作,协同解决全球问题、共同维护公平秩序的共同理念。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通过了建立“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的倡议,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撑;同年11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环境保障的呼声高涨。而依托于“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说已经成为各国政策沟通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且后续已经有类似《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特别声明》(2018年)等相关重要文件颁布作为其支撑。

二是基于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有关“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相关合作文件和国际组织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8日,中国政府已经与144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10] 比如,阿富汗、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智利、中国、哥伦比亚、斐济、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马来西亚、马尔代夫、蒙古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于2021年6月23日在“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期间,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和《“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又如,2021年11月,中国政府与布基纳法索政府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2021年12月,中国政府分别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古巴、摩洛哥、尼加拉瓜、叙利亚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老挝计划与投资部签署了关于建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工作协调机制的谅解备忘录;2022年1月,中国与叙利亚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些合作协议或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对于全方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已签署的文件看,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广泛渗透于亚、非、欧各大洲和地区,“一带一路”朋友圈正在迅速扩大。 [11]

三是协商共建“一带一路”形成良好有序对接渠道,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达成广泛的国际共识。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积极同其他国家签署有关加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合作文件,不失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发展提供支持。例如,2017年,《“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的签署与发布,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与此同时,在全面推进标准联通、税收合作、知识产权、农业等一系列领域快速、平稳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同相关国家亦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顺利开展和运行。这些文件包括《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阿斯塔纳“一带一路”税收合作倡议》《关于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务实合作的联合声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等,上述合作文件都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12]

2.“设施联通”便捷通达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体现在方便快捷的政策沟通方面,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便捷通达的“设施联通”也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是有关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通道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中巴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全面贯通等,开拓了中国同“一带一路”其他共建国家之间的贸易通道,极大地便利了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这对于真正发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潜力,强化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便捷顺畅的基础设施也对推进国内资源同国外资源自由流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具有积极影响,这也是面对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中国未来经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发展的基础。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进展较快,数字化对产业和贸易的改造取得较好成效,贸易便利有了明显提升。比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方面,《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的颁布确保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铁路方面的合作;《国际公路运输公约》的发布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的签署为中国同其他国家在公路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支持,而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的签署亦给中国同其他国家在航空运输方面实现合作加上一道筹码。当然,还有在港口、能源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广泛合作,都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应有的交通基础保障。此外,在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方面,《“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和《关于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电信和信息网络领域合作的意向书》的签署,以及丝路光缆合作协议的签订等都为实现中国同其他国家更好、更快速、更便捷地沟通与交流铺平了道路。以上设施联通所带来的通信便利性和交易成本的下降,促进了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了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按照签署的这两个文件,“一带一路”的部分相关国家还将探索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针对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国家加快宽带设施、信息通信技术、“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与合作,大力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安全技术应用,鼓励支持有关城市在各自城市分别建立“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推动双方在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电子商务、远程医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有明显进展,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优化创新生态,激励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制造业技术含量和服务贸易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在降低跨境贸易交易成本和改进贸易便利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显然,这些成绩都是数字基础设施搭建起来后的“溢出效应”,值得期待,必将更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3.“贸易畅通”释放潜力

不同国家之间的商贸流通已经成为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举措。在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贸易畅通不断释放的流通潜力给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降低了以往跨国交流时遇到的成本,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互信与往来。

一是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便捷化程度提高。例如,由中国发起的《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得到了多个国家的广泛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与此同时,相关合作协议、贸易自由协定以及经贸合作协定的签署,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与开放,平均关税水平的降低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商贸网络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相关农产品或食品检疫准入也成为畅通贸易过程中的亮点。

二是由共建“一带一路”拉动的国际贸易规模持续稳步扩大,且每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也更加紧密。截至2020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累计超过9.2万亿美元,在相关国家直接投资累计接近1400亿美元,相关国家在华新设企业累计达2.7万家,实际投资累计约600亿美元。 [14] 另据中国海关总署2022年1月14日披露的数据,2013—2021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从6.46万亿元增长至11.6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7.5%,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从25 %提升至29.7 %。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上,2013—2021年,中间产品占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比重由2013年的49.8 %提升至2021年的56.2 %,2021年出口汽车零配件、纺织品、锂电子蓄电池分别增长26.7 %、14.1 %、50.4 %。 [15] 在此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地吸纳了以往财务资源不足但产品竞争力却很强的相关企业,它们紧抓历史机遇,融入国际市场,对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6] 与此同时,一些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获得客观的交换价值,有效缓解企业高昂的研发成本压力, [17] 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中国企业的创新水平, [18] 提高我国产品附加值,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对传统贸易形式的变革与创新速度加快,由此衍生出一批以跨境电商带动贸易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的商贸流通方式降低了传统贸易形式过程中遇到的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使贸易活动更加便捷顺畅,不仅拓宽了各国经济一体化的广度,也加深了各国融入全球经济化发展的深度。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原本依赖于公路、航空、海路运输的进出口货物开始转由中欧班列发运,应运而生的“跨境电商+中欧班列”的新贸易模式为世界开启了“生命通道”,极大地释放了“贸易畅通”潜力。比如,2021年5月16日由新疆开出的首列出口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新疆—波兰马拉舍维奇),继续书写“一带一路”新篇章;2021年5月20日,合肥跨境电商“9610 +中欧班列” [19] 顺利清关,此批出口货物预计12天后到达德国诺伊斯,标志着合肥综试区“跨境电商9610 +中欧班列”模式正式常态化运行。2021年5月,乌兰察布中欧班列首批跨境电商零售货物出口莫斯科,标志着“内蒙古—俄罗斯”跨境电商零售货物新通道搭建完成。2021年4月17日,首批跨境电商货物搭乘从山东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齐鲁号”中欧班列新线路出口;在此之前,2021年3月20日,跨境电商货物首次搭乘由福建开往波兰马拉舍维奇的中欧(厦门)班列;与之类似的,还有同年3月从江苏开行的首列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出口专列、同年2月从西安开行的中欧班列“长安号”跨境电商出口专列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5月中旬,仅从阿拉山口国境站通过中欧班列出口跨境电商包裹已经累计5589.42万件,货值1.55亿美元。 [20] “中欧班列 +跨境电商”这种崭新物流模式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常态化运行,它不仅是对传统跨境物流模式的升级和创新,同时也能够充分结合企业需求,畅通出境运输渠道,提高对外贸易效率,开启中欧班列新时代,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丰硕成果。

4.“资金融通”体系多元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金融是发展经济的先导和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制度不健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现象比较严重,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通常需要面对巨大的融资缺口。为此,国际金融机构以及银行等融资机构和平台通过不断创新投资与融资模式,加快了共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体系的多元化,以解决投资的可持续性、投资的安全性和绿色发展问题。 [21]

一是探索新型国际投融资模式。近年来,面对共建“一带一路”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我国相关投资单位也加大了对其的投资力度,并显著增加了投资规模。尤其是自2018年7月起,得益于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基金,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已经开始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有力增强了中国同欧洲的对接,为带动“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提供了融资支持。 [22]

二是多边化金融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且该积极作用已经显现。例如,在2017年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由我国推动形成的《“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是当时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中国已经拥有多个核准方。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够依托于此原则,充分利用好这种金融服务资源,借此弥补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的融资缺口。与此同时,其他相关银行系统之间广泛联合,也能有效地带动相关国家和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23]

三是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持续提升的合作关系为中国各大银行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广泛深入合作建立了联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年初,已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近80家一级机构,中资保险机构“走出去”的步伐日益扩大,中资金融机构布局全面展开并不断完善。 [24] 比如,德国商业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银行合作常态化机制运行的首例。

四是多种创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的出台加速了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使得投资渠道和融资渠道相较于以往更加多元化。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明确表示,要建设“一带一路”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25] 在这方面,中国做了大量工作,各类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推出,大大拓宽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融资渠道。这些年,中国不断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比如,中国进出口银行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人民币“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行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很好地支持绿色丝绸之路建设。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共同出资成立中欧国际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管理局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投资建设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 [26]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也开始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主权熊猫债券。比如,匈牙利国家经济部2017年7月26日宣布,匈牙利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0亿元人民币三年期熊猫债,票面年利率为4.85 %。这是首单通过“债券通”渠道面向境内外投资者完成簿记发行的外国主权政府人民币债券。 [27] 2021年12月,匈牙利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10亿元绿色主权熊猫债,期限3年。这是境外主权国家首次在中国发行绿色主权熊猫债。此次匈牙利绿色主权熊猫债发行意义重大,是匈中经济和金融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8] 从这几年实践看,熊猫债券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之下资金融通的重要方式。在人民币汇率波动趋于稳定、债券收益率具有吸引力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的背景下,熊猫债市场的发展不仅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分享境外发行主体增长收益的机会,也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品种,更是展现了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满满信心。

五是我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互联互通持续深入。比如,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清算,以及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的系列相关金融合作文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应用的范围持续扩大等。比如,我们制定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发布了《“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为共建“一带一路”融资合作提供指南。这些举措,都彰显出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经在资金融通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使用取得积极进展。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与越南、老挝、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9个周边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埃及、土耳其等23个周边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随着人民币加入 SDR,人民币资产逐渐成为周边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央行分散投资及外汇储备的选择。韩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中国银行发布的2019年度《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显示,境内外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预期持续向好。在对人民币国际化参与主体调查中,约有71 %的受访“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企业打算使用或提升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比例。 [29] 随着我国持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通过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异质性产品增强我国的出口定价货币选择权,削弱国际贸易对美元的依赖,从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逐渐形成人民币的货币惯性。截至2020年11月底,在已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22个国家中(包括东盟十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16个。 [30]

5.“民心相通”合作深入

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优良传统,重视并抓好民心相通工作,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相关国家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深远意义。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明确表示,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31] “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过程,也是中国同相关国家的人民交流、外交互利、文化互鉴、经济互利的过程。

一是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广泛,相关艺术节的开办、艺术联盟的成立等,加速了中方与外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例如,举办文化年、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签订文化遗产合作文件、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成功申遗等,都是见证“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友好合作的成果。

二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加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科技教育合作,对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具有积极影响。例如,“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设立、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签订、孔子学院的设立等都为加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32] 2019年,中国科学院时任院长白春礼介绍,“一带一路”倡议6年来,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累计投入经费超过18亿元人民币,与相关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规模超过12万人次。中国科学院还专门设立了“一带一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联合院内外百余家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产业联盟,还建立了曼谷创新合作中心。白春礼表示,这些举措为推进科技成果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示范和转移转化,服务区域、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效果。此外,在相关国家已培训近5000人次高级人才,包括1500多名科学和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学成归国,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 [33]

三是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日渐广泛。通过举办旅游年、推广旅游联盟、护照免签协定的签订,以及相关简化签证手续协定的达成等,有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共建。比如,文化和旅游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2019年4月在宁夏银川市共同主办了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旅行商大会,来自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埃及等1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江苏、福建等10余个省区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的100余位旅游部门负责人、旅行商代表等参会,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的旅游合作。前三届中阿旅行商大会签署各类旅游合作协议71项,有力地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交流合作。 [34]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旅游市场基本保持3%—4%的增长速度,而共建“一带一路”的40多个经济体,其同期入境旅游却保持年均高于5%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旅游业总体速度。出境领域方面,每年中国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的出境游客人次逐步攀升,从2010年的715.83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3751.33万人次,十年间年均增速达20.21%。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接待中国游客人次占中国出境旅游人次的比重,2010年仅为21%,而2019年这一比重则达到34.61%。 [35]

四是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卫生健康方面的合作持续深入。特别是在中医药发展方面,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立、中医药国际合作组织的建立等都为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同时,一系列推动卫生健康合作协议的签订,也促进了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或相关国际组织共同开展对艾滋病、疟疾等疾病的防控合作。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公共卫生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加深,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工作,在多边主义框架下寻求建立全球公共卫生战略伙伴关系,提高各国应急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能力,为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提供国际卫生公共产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卫生健康方面的合作更加紧密,致力于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守望相助,已经向100多个“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抗疫援助。其中,向塞尔维亚、巴基斯坦、老挝等25个国家派出医疗队,并多次组织视频会议与当地卫生医务人员进行防控经验交流,毫无保留地同各国全面分享防控和诊疗经验,为各国抗疫注入信心,共同抗击疫情,共建“健康丝绸之路”。 [36]

五是“幸福家园”“爱心助困”“康复助医”等救灾、援助与扶贫项目持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相互增进了沟通理解、理念认同,从而使得“一带一路”倡议的民意基础更加稳固,“民心相通”更加畅顺。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果参见表1-1。

表1-1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果

表1-1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果续表

资料来源:(1)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人民日报》2019年4月23日;(2)王亚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固本强基》,《全球商业经典》2021年第1期;(3)何金旗、陆雅玲:《“一带一路”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大陆桥视野》2022年第1期;(4)“一带一路”网(http://ydyl.china.com.cn/)相关资料。 L2PlF9GJ/t/4OGCHxKRqo4WKvd3C1Rdpy+9ND7KBjqOQGy//dpLWHFNiB5fC8a5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