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古代璀璨丝路文化的深入挖掘,也是对中国未来能够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并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殷切期许。中欧班列作为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业已成为欧亚大陆国际物流运输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的主要桥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际航空、公路、海运等运输方式全面受阻,中欧班列却逆市上扬,成为了疫情之下的“钢铁驼队”,在稳定我国外贸货运通道、维护国际供应链安全方面发挥了卓越作用。

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在促进中欧经贸合作与商品流通、建设数字贸易网络、推进内陆城市沿海化、变革全球供应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创新和提升企业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能有效促进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直接对接和精准耦合、打通两个市场和利用两种资源,还能有效地促进沿线城市扩大对外开放,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与研发热情,增强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可否认,中欧班列运行过程中,风险和挑战同在,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共同应对。在共建“一带一路”视角下,系统审视中欧班列的发展成效,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围绕中欧班列与“一带一路”这个宏大议题,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并利用公开数据,客观评估了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对运行模式进行及时总结,在此基础上为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思路。

全书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成就与挑战,就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发展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一带一路”从倡议到行动,从理念到实践,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与以西方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相比,在内容、覆盖范围以及实践路径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全球化,是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建设世界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国际规则改革与创新、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规则构建中的话语权、助力构建国际新秩序和对冲单边主义的消极影响的重要平台,也是引领中国更大力度和更高质量融入全球化、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能。这九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政策沟通”持续扩大,“设施联通”便捷通达,“贸易畅通”释放潜力,“资金融通”体系多元,“民心相通”合作深入。“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包括对“一带一路”认知不一,中亚极端主义日益盛行,政府机会主义根深蒂固,他国“等靠要”的现象比较严重,数字“一带一路”建设任重道远,人才制约竞争优势发挥,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也面临诸多挑战,但于危机中寻机遇,于困难中求出路的信心依然坚定。“一带一路”倡议是福泽人类的倡议,坚信会持续走深、走实、走远,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部分围绕意义和效应,重点分析了中欧班列开行的重要意义和积极效用。开行中欧班列对保障新时代中国乃至全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以及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2016年6月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品牌标识以来,中欧班列迈向了高质量、高效率和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同欧洲的物理距离明显被“拉短”了,此时的中国与欧洲仿佛是彼此远在天边的近邻。持续升温的中欧双方企业的交流合作,以及日益频繁的贸易往来,正在为中国践行全面开放、加速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理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中欧班列开行,在完善数字外贸网络、推进内陆城市沿海化、打造依托于中欧班列的新型供应链和引导全球供应链模式创新变革、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以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也发挥了比较显著的作用。

第三部分围绕发展历程、成绩和运营模式,重点阐释了中欧班列开行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以及取得的主要成绩,剖析了中欧班列的运营模式。自2011年最早的“渝新欧”开行以来,再到2016年6月“中欧班列”品牌标识正式启动,中欧班列开始进入高质量、高效率、品牌化的发展轨道。总体看,中欧班列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2011—2017年是市场培育阶段,2018年至今是量质并重、提质增效阶段。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备受关注,成绩斐然:开行数量一路攀升;运输货物种类繁多;畅通新冠肺炎疫情“生命之路”;网络覆盖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3.3万列,开行城市通达欧洲21个国家中的92个城市,国内开行城市超过60个,网络覆盖持续扩大。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欧班列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开行1.5万列,运送货物146万标准箱,货值749亿美元,实现逆势大幅增长,以稳定、可靠、高效的物流服务有力畅通亚欧供应链。中欧班列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它的时效性、稳定性、协同性、创新性和开放性是分不开的。我国已开通的常态化中欧班列数量众多,比如典型的“渝新欧”“郑新欧”“长安号”等,但是基于不同属性的运营平台,或与中铁多联之间不同的代理合作方式等,不同平台设计出了各自相对独立的中欧班列运营模式。

第四部分围绕问题与对策,重点剖析中欧班列发展中的问题,就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中欧班列运行以来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我们也要正视发展中的问题。比如,边境口岸通行能力不足;铁路运输规则中外各异;回程进口货源量少质低;政府财政补贴依赖过度;各站点竞争失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增强口岸通行能力;统一国际标准和加强政策协同,提升班列通关效率;开拓欧洲市场,积极组织回程货源;坚持市场导向,规范政府行政干预;强化顶层设计,协调各方的竞争合作关系;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加强中欧班列的国际物流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部分围绕重点地区案例分析,对重庆、成都、西安、郑州、新疆、广东和义乌等地中欧班列的开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阐释了这些地区开行中欧班列的特点和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它们遇到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差异性的,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分类施策,积极有序推进,实现各地区中欧班列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我们剖析的这七个案例,东中西或南北地区都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样本代表性很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欧班列的运行情况,由此挖掘的问题、挑战和提出的政策思路,对其他地区中欧班列发展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开行中欧班列能显著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引导内陆地区沿海化。这就预示着,未来我国应该不断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竞争环境等,不断优化中西部地区和中西廊道中欧班列的运行条件,继而释放和强化当地中欧班列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带动作用,切实发挥中欧班列开行的这些积极效应,引领所在城市与沿线地区的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国内学者在中欧班列、“一带一路”等领域的研究很多,但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则比较少。本书在“一带一路”倡议大框架下对中欧班列运行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拓展,从宏观视角全面分析了中欧班列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剖析中欧班列发展中的问题和运行模式、对开行中欧班列的重点地区案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对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欧班列运行和探索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的政策思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本书是夏杰长和刘奕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与问题——以中欧班列为例”的最终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徐紫嫣、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袁航全程参与了该项目研究工作。夏杰长撰写了前言和第一部分。徐紫嫣撰写了第二和第四部分。袁航撰写了第三部分。袁航、刘奕撰写了第五部分。夏杰长和刘奕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感谢为课题调研提供便利的重庆、成都、西安、广州、郑州和义乌等地政府和企业,与这些地方政府领导和企业家座谈交流,尤其是在这些地方的实地调研,收获颇多。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领导、财经战略研究院领导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提供的便利。感谢五位评审专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强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蓝庆新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卜伟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冯华教授)在课题评审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评审专家的意见对我们进一步修改完善书稿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能力有限,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对调研工作的影响,项目的研究工作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书稿写作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期待与学界同仁一起努力,拿出更高质量的智库成果。


二〇二二年三月六日于北京 u4WDJCOKtSoTZqX20h7TFcv53JtjwkYQsQMYSP3siH6gmcwFWVw/QLgkc5g8rj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