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太常两局的乐官

太乐局和鼓吹局原名太乐署和鼓吹署,后因避英宗赵署的名讳,改署为局。太乐局和鼓吹局初归太常寺管辖,后于崇宁年间改隶大晟府。太乐局的职能主要为“掌车驾郊祀及御殿、御楼、大祠登歌”,鼓吹局的职能也多涉及祭祀、仪典、导从、警场等。本节将通过对太乐局和鼓吹局乐官、乐工履职情况的介绍,以窥知该两个音乐机构的运作情况。

一 太乐局的乐官

太乐令、丞又称太乐局(署)令、丞,是太乐局(署)的长官和副长官。乐正二人,副乐正二人为基层乐官。《文献通考》卷五十五《职官考》九:“隋有太乐令、丞各一人。唐因之。掌习音乐,乐人簿籍。宋制,太乐局令一人,丞一人,乐正二人,副乐正二人。掌车驾郊祀及御殿、御楼、大祠登歌。” [73] 隋代置太乐令和太乐丞各一人,唐代继承了这一体制。宋代置太乐局令、丞各一人,乐正二人,副乐正二人,负责祭祀及各种重大仪典的用乐。

(一)太乐令、丞

宋太乐令、丞是太乐局(署)的长、贰官员,置员各一名。

太乐令的职责。作为太乐局的最高长官,太乐令必然担负着太乐局的日常管理工作,又因太乐局为太常寺下属机构,则太乐令所负责之事务更应偏重于业务层面的具体事务,应属于太常寺的低级技术官,并且根据可考的史料可知,太乐令的工作大多为技术层面的工作。在此归纳如下:(一)对太庙中的乐器设置提出建议。据《宋会要辑稿·礼一》记载:“(景祐元年,即1034年)琳等言:‘修奉新庙了毕,据太乐令王文质状:宗庙宫县合排三十六架,缘新庙殿庭稍窄,如依景灵宫立二十架,又虑不合典礼;如别造长八尺宫架三十六架,即殿庭无妨。’从之。” [74] 太乐令对扩建后的太庙中宫架尺寸提出了修改建议。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太乐令在仪典活动中还扮演重要角色。(二)在仪式典礼中参与雅乐演奏。据《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九记载,乾德六年(968年)太乐令在仪典中演奏《隆安》之曲 [75] 。(三)以太乐局(署)官员的身份参与雅乐的演出活动。《文献通考》卷八十四《郊社考》十七:“设太乐令位于北悬之间,当坛北向。” [76] (四)在仪典中作为领队,率领乐工进入演出场地就位。据《宋史》卷一百二十七:“(英宗治平二年九月)礼官李育上言:‘南郊、太庙二舞郎总六十八,文舞罢,舍羽龠,执干戚,就为武舞。臣谨按旧典,文、武二舞各用八佾,凡祀圜丘、祀宗庙,太乐令率工人以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架北,武舞立于架南……’奏可。” [77] (五)在仪典中负责下令鸣钟或奏乐。《文献通考》卷一百八《王礼考》三:“内侍承旨索扇,扇合,殿下鸣跸,太乐令令撞蕤宾之钟左五钟,皆应,协律郎跪俯伏,举麾,兴。太乐令令奏《乾安之乐》,鼓吹振作。” [78] 又据《宋史》卷一百一十六:“……太乐令撞蕤宾之钟,左右钟皆应。协律郎俯伏,举麾。太乐令令奏《乾安之乐》,鼓吹振作。帝降坐御舆入自东房,扇开,乐止。侍中奏解严,所司承旨放仗。百寮再拜,相次退。” [79] 以上材料记载了太乐令参与大朝会仪的情形。(六)在仪典中布设宫悬、登歌。据《文献通考》卷七十四:“前祀二日,太乐令设宫悬之乐于明堂前庭,如圜丘之仪。” [80] 又《宋史》卷一百一十六:“有司设食案,太乐令设登歌殿上,二舞入,立于架南。” [81] (七)在仪典中展列宫架。《宋史》卷一百一十六:“神宗元丰元年,诏龙图阁直学士、史馆修撰宋敏求等详定正殿御殿仪注,敏求遂上《朝会仪》二篇、《令式》四十篇,诏颁行之。其制:元正、冬至大朝会……太乐令展宫架之乐于横街南。鼓吹令分置十二案于宫架外。” [82] 由此可见,作为太乐局的管理者和技术官,太乐令以演出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参与雅乐演出活动中。

太乐丞的职责。太乐丞作为太乐局(署)的副长官,有协助太乐令进行太乐局(署)日常事务管理的职责。此外,太乐丞参与重要仪式、典礼:其一,在仪典中担任二舞入场之引导。《宋史》卷一百一十六:“元正、冬至大朝会……太乐丞引《盛德升闻》之舞入,作三变,止,出……太乐丞引《天下大定》之舞,作三变,止,出。” [83] 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龙图阁直学士、史馆修撰宋敏求等详定正殿御殿仪注,皇帝下诏颁行。仪制中,大朝会仪文武二舞的演出都由太乐丞引导入场。其二,对用乐制度提出改进建议或改制。《乐书》卷一百十九:“绍圣初,太乐丞叶防乞宫架之内,复设琴瑟,岂先王之制哉?” [84] 又《乐书》卷一百十三:“比年以来,太乐丞叶防仿唐朝一时苟简之制,欲移郊祀天地金钟、玉磬施诸庙朝,至于天地特用质素石磬而已,是厚于自俸而薄于天地,岂先王礼意哉?” [85] 太乐丞叶防在任职期间,就宫架内的乐器配置提出意见,并把金钟、玉磬的使用场合从祭祀天地调整为祭祀太庙。

太乐令、丞的任职资格。《宋史》卷一百二十六:“未几,岘复言:‘……今太乐署丞王光裕诵得唐日《采茨曲》,望依月律别撰其辞,每郊祀毕,车驾初入奏之。御楼礼毕还宫,即奏《隆安》之乐。’并从之。” [86] 太乐署丞王光裕可按唐代的音律诵唱《采茨曲》,可见他对音乐十分精通。太乐令、丞对乐工的具体管理工作,对该职务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并且在重大仪典中,太乐令、丞担任重要角色甚至要参与演奏,因此可知,精通音乐应为其任职的必要条件。

太乐令在仪典中所用的祭服。《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三《王礼考》八:“群臣祭服之制:……三品,五旒冕,皂绫绶,铜环,金涂铜革带,佩,余如二品服。亲祠举册官、太乐令、光禄丞、奉俎馔笾豆簠簋官、分献官,〔分献坛壝从祀。〕太庙奉瓒盘、荐香灯、安奉神主、奉毛血槃、萧蒿篚、肝膋豆宗室,每岁祭祠太乐令、大中祠分献官服之。” [87] 按祭服之制,太乐令的祭服为五旒冕,皂绫绶,铜环,金涂铜革带,佩等。

(二)乐正和副乐正

按照宋代太乐署或局的官制,太乐丞之下还设有乐正和副乐正各二名。乐正为级别最低的乐官。宋陈旸《乐书》卷二:“乐工之所取正者,小乐正也。小乐正之所取正者,大乐正也。” [88] 乐正与副乐正一般来自优秀乐工之中。

乐正和副乐正的任职与升迁情况。乐工中表现优异者,有可能被提拔为副乐正。《宋史》卷一百二十六:“旧制,巢笙、和笙每变宫之际,必换义管,然难于遽易,乐工单仲辛遂改为一定之制,不复旋易,与诸宫调皆协。又令仲辛诞唱八十四调曲,遂诏补副乐正,赐袍笏、银带,自余皆赐衣带、缗钱,又赐宗谔等器币有差。自是,乐府制度颇有伦理。” [89] 乐工单仲辛改制乐器有功,专业水平亦佳,被擢升为副乐正。乐正一般由副乐正循级晋升。据宋王安石《临川先生集》卷五十二之《太常寺太乐署副乐正李允恭可太常寺太乐署太乐正,太常寺摄乐正耿允恭、包文显可并太常寺太乐署副乐正制》 [90] 可知,太常寺太乐署太乐正通常由副乐正擢升而来,副乐正李允恭即经批准,被提拔为乐正的。而耿允恭、包文显则是由摄乐正被提拔为副乐正的。特殊情况下,平民也可能被直接提拔为乐正。《宋史》卷一百二十八:“(元丰)五年正月,开封布衣叶防上书论乐器、律曲不应古法,复下杨杰议。” [91] 又同书:“帝以乐律绝学,防草莱中习之尤难,乃补防为乐正。” [92] 据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宋周邦彦撰。邦彦字美成,钱塘人。元丰中献《汴都赋》,召为太乐正。” [93] 开封布衣叶防,因精通音乐,又曾上书朝廷论乐,为神宗皇帝所认可,被破格提拔为乐正。通晓音律的周邦彦,也曾献赋,被任命为乐正。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无论乐正、副乐正通过何种渠道选拔而来,精通音乐都是其必备的任职条件。

乐正的职责。(1)了解乐工习艺情况,并下情上达。据《宋会要辑稿》“乐”一记载:“真宗咸平四年二月甲子,雅乐正王继昌上言:‘祭享郊庙,止奏黄钟宫一调,未尝随月转律。其乐工二百余人,无艺者甚众。’乃命侍读学士夏侯峤、判太常郭贽,及令选大乐云韶班中官一人、明雅乐京朝官三数人较试。” [94] 乐正王继昌将乐工习艺不精的情况进行汇报。(2)在仪典中带领乐工和舞员进入规定的演出位置。据《文献通考》卷九十九:“(奉玉币仪)朝献日,未行事前,诸行事及助祭之官各服其服。太祝奠册于案。太府卿、少府监入陈玉币。光禄卿入实笾、豆、簠、簋。太官令入实俎。良酝令入实樽、罍。乐正帅工人二舞以次入,与执樽、罍、篚、幂者各就位。” [95] 又《宋史》卷一百十四:“大乐正帅工人、二舞入,立于庭。东上阁门、御史台、太常寺、客省、四方馆自下分引百官、宗室、客使、学生等,以次入就位,如视学班。” [96] 乐正有率领乐工参加演出的职责。(3)在明堂祭祀活动中,大乐正有在仪典中下令奏乐和撞钟的职责。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乐考》:“皇帝乘大辇出大次,乐正撞景钟,鼓吹振作……大乐正令奏《采茨之乐》,入门,乐止(明堂就贺于紫宸殿,不奏《采茨》)。御丽正门肆赦……大乐正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乾安之乐》作,升御座,乐止……大乐正令撞蕤宾之钟,左五钟皆应,皇帝还御幄,乐止。乘辇降门,作乐,引导至文德殿,降辇,乐止。” [97] (四)编写大朝会二舞仪制。据《宋史》卷一百二十八:“礼部、太常亦言‘镇乐法自系一家之学,难以参用’,而乐如旧制。四年十二月,始命大乐正叶防撰朝会二舞仪。武舞曰《威加四海之舞》。” [98]

乐正和副乐正在各种典礼中的位置。据《宋史》卷一百二十九,在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议礼局所上的《亲祠登歌之制(大朝会同)》中规定:“乐正二人在钟、磬南,歌工四人在敔东,俱东西相向。”又据同书所载《太祠宫架、二舞之制》:“副乐正二人在柷、敔之北。歌工八人,左右各四,在柷、敔之南,东西相向。”可见,乐正在祠祭登歌之制中的位置位于钟、磬之南;副乐正在《亲祠宫架之制(景灵宫、宣德门、大朝会附)》中的位置在柷、敔之前,北向。

乐正和副乐正在各种典礼中的服饰。据《宋史》卷一百二十九记载:“乐正紫公服(大朝会服绛朝服,方心曲领、绯白大带、金铜革带、乌皮履),乐工黑介帻,执麾人平巾帻:并绯绣鸾衫、白绢夹裤)、抹带(大朝会同)。”又在《大祠、中祠登歌之制》中规定:“乐正公服,执麾挟仗色掌事平巾帻,乐工黑介帻,并绯绣鸾衫、白绢抹带(三京帅府等每岁祭社稷,祀风师、雨师、雷神,释奠文宣王,用登歌乐,陈设乐器并同,每岁大、中祠登歌)。”由此可知,乐正在祠祭登歌之制中的位置位于钟、磬之南。服饰是在祠祭中服紫公服;在大朝会中服“绛朝服,方心曲领、绯白大带、金铜革带、乌皮履”。 [99] 又据《宋史》卷一百二十九所载《亲祠宫架之制(景灵宫、宣德门、大朝会附)》:“副乐正同乐正服(大朝会同乐正朝服),乐师绯公服,运谱缘公服(大朝会介帻、绛鞲衣、白绢抹带),乐工执麾人并同登歌执麾人服(朝会同)。” [100] 副乐正《太祠宫架、二舞之制》中用本色公服。在《亲祠宫架之制(景灵宫、宣德门、大朝会附)》中的服饰与乐正相同。

二 鼓吹局的乐官

鼓吹令、丞是鼓吹局(署)的最高长官和次长官。《文献通考》卷五十五《职官考》九:“唐鼓吹署令、丞各一人,所掌颇与太乐同。宋鼓吹局令一人,丞一人,崇宁后隶大晟府。” [101] 唐有鼓吹署令、丞,定员各一人。宋代承唐旧制,设鼓吹令、丞各一员。

鼓吹令的职责。一作为各种卤簿仪仗中所用鼓吹乐队的前部指挥。《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一品卤簿之制〔命妇同〕:中道清道四人。幰弩一,骑。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一,职掌一名,局长、院官各一名……” [102] 鼓吹令是前部鼓吹的领导者。二率领鼓吹乐工参加合朔伐鼓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三:“(仁宗嘉祐六年)庚寅,礼院请其日皇帝素服,不御正殿,毋视事。百官废务守司。合朔前二日,郊社令及门仆守四门,巡门监察。鼓吹令帅工人以方色执麾旒,分置四门屋下。” [103] 三大朝会前布置鼓吹十二案。《宋史》卷一百一十六:“元正、冬至大朝会,有司设御坐大庆殿,东西房于御坐之左右少北,东西阁于殿后,百官、宗室、客使次于朝堂之内外。五辂先陈于庭,兵部设黄麾仗于殿之内外。太乐令展宫架之乐于横街南。鼓吹令分置十二案于宫架外。” [104] 鼓吹令负责在大朝会中于宫架外布置鼓吹十二案。四在其他特殊用乐场合率乐工演奏。又《宋史》卷一百二十一:“政和上《合朔伐鼓仪》……其日时前,太史官一员立坛下视日。鼓吹令率工十人,如色服分立鼓左右以俟。太史称日有变,工齐伐鼓。” [105] 按仪制,日食出现时,鼓吹令要率领乐工击鼓救日。

鼓吹丞的职责。一协助鼓吹令指挥各种卤簿仪仗中的鼓吹演奏。《文献通考》卷一百十八《王礼考》十三:“大驾,卤簿仪仗及六引用鼓吹八百八十四人(内鼓吹令、丞二人,府史、典史各四人,指挥使二人……此绍兴十三年之制)。” [106] 鼓吹丞一般与鼓吹令分工,负责后部鼓吹。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王公以下卤簿之制:中道清道六人……次后部鼓吹,丞一员,录事一人……” [107] 鼓吹令、丞一起参加卤簿仪仗的组织工作,鼓吹丞负责后部鼓吹。二鼓吹令和鼓吹丞还参与祭祀活动中的警场。《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七《乐考》二十:“若亲祠,舆驾出宫,则宣德门太庙南郊警场千一百一十六人:鼓吹令、丞各二员……” [108] 在太庙南郊警场中,差鼓吹令、丞各二员负责。

此外,大型演奏之后,鼓吹令、丞及参加演出的众乐工还有可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宋史》卷一百二十七:“九月,帝服靴袍,御崇政殿,召近臣、宗室、馆阁、台谏官阅雅乐,自宫架、登歌、舞佾之奏凡九十一曲遍作之,因出太宗琴、阮谱及御撰明堂乐曲音谱,并按习大乐新录,赐群臣。又出新制颂埙、匏笙、洞箫,仍令登歌以八音诸器各奏一曲,遂召鼓吹局按警场,赐太乐、鼓吹令丞至乐工徒吏缗钱有差。” [109] 在阅视完毕后,鼓吹署与太乐署的乐官、乐工均得到了数量不等的“缗钱”作为赏赐。

鼓吹令、丞的服饰。据《宋史》卷一百四十八:“宣和元年,礼制局言:鼓吹令、丞冠,又名‘袴褶冠。’今卤簿既除袴褶,冠名不当仍旧,请依旧记如《三礼图》‘季貌冠’制。从之。” [110] 又《宋史》卷一百四十八:“鼓吹令、丞,服绿袴褶冠、银褐裙、金铜革带、绯白大带、履袜。” [111] 则鼓吹令、丞的服饰应为:戴除袴褶的服绿袴褶冠,着银褐裙,系金铜革带、绯白大带,履袜。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九:“(神宗元丰六年)枢密院都承旨张诚一言:伏见朝服法物库有太常协律郎、太乐丞新给裤褶冠,今检诸书志,惟裤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代车驾亲征,中外戒严则服之。唐制:三品以上绯褶,七品以上绿褶,九品以上碧褶。五品以上通用绸绫,六品以上通用小绫。及阅卤簿记,止有鼓吹令丞冠,注:漆皮为之,有两耳,镂花,形如《三礼图》委貌冠。今俗谓之裤褶冠,收载库籍,即无所据。乞下礼官考正。” [112] 可知,鼓吹令、丞冠的材质为漆皮,样式有镂花、带两耳。与《三礼图》委貌冠形状类似。

太乐局和鼓吹局作为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直接履行太常寺的音乐管理职能。该两个音乐机构的乐官均为低层级技术官,其所负责的音乐管理事务更多是涉及技术层面的。职责主要有两类:对乐工教习管理、音乐相关的技术问题提出建议或上报;参与各种重大仪式、典礼。太乐局的乐官涉及撰写二舞仪制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精通音乐是这两个音乐机构乐官任职的非常重要的条件。这两个音乐机构的乐官在大型仪典中有专门的服装,在大型演奏活动之后,乐官还有可能与众乐工一起得到皇帝的赏赐。总之,太乐局和鼓吹局的乐官是太常寺履行其音乐管理职能的重要执行者,虽然职位不高,但在太常寺众乐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072bHDXNiSTtS0dz52nWUTnOmKAGDBxhO1Cgm8cdTPIgOO7SzC0XAp02ENBZTb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