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两宋军乐

两宋的军乐机构有钧容直、东西班乐等,其中钧容直是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军乐机构。钧容直隶属于中央禁军,是军队中的音乐团体。军乐的历史源远流长,源头可上溯至黄帝时的“凯乐”。钧容直乐作为宋代军乐的代表,一方面沿袭了历代军乐的一部分基本职能,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其新的特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五记载:“(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1015年)时车驾将出,而南阳康孝王惟吉子裁十岁,暴卒,上谓宰相曰:‘元俨既已宿设,难辍此行,当令不作乐,不与从官会酒,如钧容音乐亦可止不。’王旦曰:‘钧容,仪卫也,不可止。况中下之殇,礼当旁绝。陛下情所不忍,则罢从官会饮,不以乐侑食,诚为至当。’” [133] 钧容直虽然作为音乐团体与其他乐队一般无二,但却与一般音燕乐机构以娱乐为主的职责特征不同,它更多起到了皇家仪卫的作用。就其功能特点而言,钧容直乐不但用于卤簿仪仗,还经常被用于宴飨;就其服务的对象而言,钧容直尽管直属军队管理,其主要职责却是服务于皇家举行的各种礼仪活动。

钧容直,确切地说是宋代的皇家军乐团。宋代宴乐按演出机构可分为三类:教坊乐、云韶班乐及钧容直乐。《石林燕语》卷三:“燕乐教坊外,复有云韶班、钧容直二乐……钧容直,军乐也。太平兴国中,择军中善乐者,初曰‘引龙直’,以备行幸骑导;淳化中改今名,皆与教坊参用。” [134] 其中,教坊乐为宫廷宴飨用乐的核心,云韶班乐则属黄门乐一类,仅在宫廷内部服务于帝王,钧容直乐是宋代军队所直接管理的乐类之一,实为军乐。

钧容直的设立与废罢。钧容直原名引龙直,成立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由军队中擅长音乐者组成。淳化四年(993年),“取钧天之义”改名钧容直,所谓“钧天”者,据《史记》卷二十八注引《淮南子》云:“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 [135] “钧天”有天之中央的意思,这应与钧容直隶属于中央禁军的地位有关,也暗含了其服务于皇室的背景。钧容直的历史终结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史》卷三十一《高宗》八记载:“三十年春正月戊子,给刘锜军费钱六十万缗。丙申,以吏部侍郎叶义问同知枢密院事,废御书院。丁酉,罢钧容班乐工及甲库酒局。” [136] 《宋史》卷一百四十二:“绍兴三十年,复诏钧容班可蠲省,令殿司比拟一等班直收顿,内老弱癃疾者放停。教坊所尝援祖宗旧典,点选入教,虽暂从其请,绍兴三十一年有诏,教坊即日蠲罢,各令自便。” [137] 绍兴三十年(1160年),钧容直被下诏省废。乐员除部分按例被选入教坊外,其他均被遣散;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这些选入教坊的前钧容直乐员随着教坊的废罢,与教坊乐工一并被遣散,流入民间。钧容直从设立至废罢,历时一百六十七年之久。

钧容直的乐员人数。钧容直就人数规模而言,虽不及教坊等其他音乐机构,但从成立起却经历了不断扩充的发展过程。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二之三一至三二引《国朝会要》宋太宗“端拱二年,又选捧日、天武、拱圣军晓得畅音律者增多其数,以中使监视,藩臣以乐工上供者亦隶之”。 [138] 另据《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六《乐考》十九:“钧容直者,军乐也。有内侍一人或二人监领,有押班二人,置乐二百三十二人,旧有百三十六人。景德二年,加歌二人,杂剧四十人,板十人,琵琶七人,笙九人,筝九人,筚篥四十五人,笛三十五人,方响十一人,杖鼓三十四人,大鼓八人,羯鼓三人,唱诞十人,小乐器一人,排歌四十人,掌撰词一人。” [139] 钧容直原有乐员一百三十六人,景德二年(1005年)在添加了若干种乐员后人数达到二百三十二人。又据同书:“钧容直:嘉祐元年,系籍三百八十三人。六年,增置四百三十四人,诏以为额,阙即补之。” [140] 嘉祐元年钧容直登记在册的人数增加到三百八十三人,嘉祐六年(1061年)达到了顶峰,共计四百三十四人,之后以此为定额,不再增置。北宋末年,经历宋金战争的钧容直人数大幅下降;宋金战争后,南宋初钧容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恢复阶段。据《宋会要》“钧容直”条:“高宗绍兴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上谓辅臣曰:‘闻殿司召募钧容直乐工,颇相骚扰,除军中旧人存留外,可更不添募。’先是,杨存中以钧容班旧官三百人,今止有六十九人,乞进,逐收补,权以二百人为额,虽已得指挥添募,后闻骚扰,随降诏止之。 [141] ”又,“(绍兴)三十年正月十八日诏,钧容直可罢。令殿前司比拟一般班直安排。元系诸处差到,发归元来去处。内老弱病患人给摅放停。罢二百一十六人,并给摅逐便,依拣汰,效例并行,堪支两月请给”。 [142] 南宋初年,经宋金战争打击后的钧容直人数仅余六十九人,进入发展的低谷。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人数有所增加,达到近二百人,到被废罢时增加至二百一十六人。宋代钧容直人数规模的变化情况如下图:

钧容直设立于太宗朝,经真宗、仁宗两朝的发展,于仁宗嘉祐年间达到了顶峰。北宋末宋金战争对钧容直造成毁灭性打击,至南宋绍兴九年,只剩下不足百人。后虽有所恢复,但直至被废罢时人数规模也仅达到了北宋鼎盛时期的一半。总之,从宋代钧容直人数变化的整个过程看,钧容直在近两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发展兴盛,由盛而衰直至灭亡的过程。

钧容直的隶属关系。钧容直隶属于统领近卫军的三衙,归殿前司管辖。从隶属关系上而言,其军乐队的特色也很鲜明。《宋史》卷一百八十七:“(熙宁)七年正月,诏颁诸班直禁军名额:殿前司诸班: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东西、招箭、散直、钧容直。” [143] 又《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三:“(绍兴三十年即1160年正月)丁酉,罢军(钧)容班,本殿前司乐工也。” [144] 在熙宁七年(1074年)所颁的禁军诸班直名册中,钧容直名列殿前司所辖“诸班”之一。在殿前司诸班直中,钧容直主要掌管有关音乐、演出类事务。又据《宋史》卷一百八十七:“禁兵者,天子之卫兵也,殿前、侍卫二司总之。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直,其次总于御前忠佐军头司、皇城司、骐骥院。余皆以守京师、备征伐。” [145] 禁军是由殿前司和侍卫二司统领,负责皇帝的警卫工作。诸班直是禁军中最接近皇帝的侍卫机构,隶属于殿前司。可见,钧容直为禁军统领机构殿前司下属的班直之一。再据《宋史》卷一百八十七:“诸班直资次相压:殿前指挥使、御龙直、御龙骨朵子直、内殿直、散员、散指挥使、散都头、散祗候、金枪、东西班、御龙弓箭直、御龙弩直、招箭班、散直、钧容直。” [146] 钧容直在殿前司诸班直按“资次”的排序中,位次居于末位。

殿前司负有钧容直的管理职责。据《文献通考》卷五十八《职官考》十二殿前司条:

殿前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及训练之政。

宋初有都点检、副都点检之名,在都指挥使之上,后不复置。入则侍卫殿陛,出则扈从乘舆,大礼则提点编排、整肃禁卫卤簿仪仗,掌宿卫之事。都指挥使以节度为之,而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以刺史以上充,资序浅则主管本司公事,马步军亦如之。备则通治,阙则互摄。凡军事皆行以法,而治其狱讼,若情不中法,则禀奏听旨。骑军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班、东西班、散直、钧容直及捧日以下诸军指挥。步军有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弩直及天武以下诸军指挥。诸班有都虞候、都虞候指挥使、都知、副都知、押班。 [147]

根据殿前司所执掌的事项可知,钧容直的人事管理及日常训练等事项由殿前司负责。因此,钧容直也应由殿前司负责。此外,殿前司还负责钧容直的演出组织、执行仪仗职责的管理。

钧容直的置官情况。因钧容直为殿前司所辖诸班直之一,我们推断,钧容直内部官制也应与殿前司麾下骑军诸班统一,应设有都虞候、都虞候指挥使、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官位。而据《宋史》卷一百四十二记载,钧容直实际置“有指挥使一人、都知二人、副都知二人、押班三人、应奉文字一人、监领内侍二人”。 [148] 比官制所规定的诸班应置职官的品类略有精简。其中,钧容直的最高长官称为指挥使,设一人;位居其次的称为都知,设二人;再次为副都知和押班,副都知设二人,押班设三人。另外,设应奉文字一人,应为负责班内公文撰写事务之职;监领内侍设二人,应该为内侍机关派驻钧容直行使监管职责的人员。据《宋史》卷一百九十六:“(绍圣三年,即1096年)十一月,枢密院言:‘《转员旁通册》内御龙直都虞候至都头副换官,惟指挥使上两直与文思副使系降两资,余止降一资,散员至金枪都知、副都知皆换内殿承制,不惟职名有差,自副都知约六迁方转都知;兼东西班、散直、钧容直系近下班分,副都知亦降都知一等换内殿崇班。其东西班、散直押班与副都知职名不等,两经转迁,方入近下班分副都知,理难与都知一等换内殿崇班。又散指挥至钧容直指挥使并换供备库副使,缘东西班、散直、钧容直遇转员,止是迁入上班,亦难一等换官。’诏:‘御龙下两直指挥使换左藏库副使,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都知换供备库副使,东西班、散直押班换东头供奉官,东西班指挥使换官依旧外,散直、钧容直指挥使换左藏库副使。’缘《转员旁通册》内未载云、武骑军都指挥使转迁换官并恩例等,诏并依骁骑军都指挥使格。” [149] 根据绍圣三年(1096年)所颁布有关换官制度的诏书,钧容直指挥使可换左藏库副使,则钧容直指挥使一职的品位应与左藏库副使相近。据《职官分纪》卷四十四、《宋大诏令》卷一百六十三《改武选官名诏》《宋会要·职官》八之三,左藏库副使为武官阶名,宋初为诸司副使阶之一,元丰官制改革后定为从七品。由此,钧容直指挥使当为从七品的官职。又据上文中“兼东西班、散直、钧容直系近下班分,副都知亦降都知一等换内殿崇班”一句,钧容直都知与副都知的职位应与内殿崇班相当。内殿崇班为武官阶名,属大使臣阶名之一。据《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二乙酉、卷二百一十八辛巳,内殿崇班之阶高于东头供奉官,元丰官制改革前为七品,改制后为正八品。这样,钧容直都知与副都知是相当于正八品的职位。再据以上引文中“东西班、散直押班换东头供奉官”一句,以及《转员旁通册》中有关“东西班、散直、钧容直遇转员,止是迁入上班”的规定,东西班、散直押班职位的高低相当于东头供奉官,而钧容直押班职位则略低于东头供奉官。又据《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五丙戌、卷二百一十八辛巳、《宋会要·职官》八之三,东头供奉官为武官阶名,属小使臣之一。元丰官制改革前为八品,改制后为从八品。因此钧容直押班则为略低于从八品的职务。

钧容直的服饰。据《宋朝事实》卷十六:“殿前诸班直、马军诸班、殿前左右班、内殿直散员、散指挥、金枪东西班、钧容直皆服锦袄背子,给涂金银束带、银鞍勒,谓之仪注……以上为法物,犯者亦以军号论……” [150] 钧容直及属于其他禁卫机构中的人员所使用的服饰称仪注,具体配备如上。因其服饰造价昂贵,且关乎朝廷威仪,被列入“法物”,私自典卖者,以罪论处。

钧容直使用的乐器及演奏的乐曲。据陈旸《乐书》卷一八八《剧戏》载:“其乐有笙、笛、筚篥、琵琶、方响、拍板、杖鼓、羯鼓、大鼓、杂剧之类。”记载了九类乐器。《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二之三一载,景德三年新增编制内计有“板十人、琵琶七人、笙九人、筝九人、筚篥四十五人、笛三十五人、方响十一人、杖鼓三十四人、大鼓八人、羯鼓三人、唱诞十人、小乐器一人”。不包含小乐器,此处涉及乐器十种。以演奏人数规模来看,筚篥、杖鼓、笛应为乐队的主要乐器。根据《文献通考》所载钧容直人员分工情况,表演形式有歌、唱诞、杂剧、器乐演奏,不但有管乐演奏,还有弦乐演奏。 [151] 又据《宋史》卷一百四十二:“钧容直,亦军乐也……初用乐工,同云韶部。大中祥符五年,因鼓工温用之请,增《龟兹》部,如教坊。其奉天书及四宫观皆用之……其乐旧奏十六调,凡三十六大曲,鼓笛二十一曲,并他曲甚众。嘉祐二年,监领内侍言,钧容直与教坊乐并奏,声不谐。诏罢钧容旧十六调,取教坊十七调肄习之,虽间有损益,然其大曲、曲破并急、慢诸曲,与教坊颇同矣。” [152] 依照当时钧容直内部乐工的组成,宋初钧容直表演的曲目应与云韶部相类似。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在乐工温用的建议之下,钧容直效仿教坊编制增设了龟兹部,自那时起,钧容直的演奏机制逐步与教坊趋同。钧容直最初采用十六调演奏,曲目中包括有大曲三十六首、鼓笛曲二十一首。嘉祐二年(1057年),改用教坊十七调演奏,虽有增删,但大体与教坊保持一致以保证演奏的和谐。演奏曲目也与教坊相似,有大曲、曲破、急曲、慢曲等。总之,与教坊乐相同,钧容直演奏的音乐属燕乐性质。但钧容直的音乐特征与教坊乐的“婉而绞”不同,主要以整体齐整和气势恢宏为特点。

钧容直乐的使用。钧容直乐的使用情况与其机构性质和所演奏的音乐内容等特征有关。一方面,钧容直是禁军统领的皇家军乐乐队,其军乐乐队的性质使得其经常在皇帝出行所用的卤簿仪仗之中被采用。另一方面,由于钧容直所奏音乐的性质属于燕乐,在多种宴飨类仪典中,与教坊一起演奏,体现皇家威仪。本书对钧容直乐的使用情况归纳如下。

1.汾阴后土

汾阴后土是祭祀地祇的仪典,属吉礼。钧容直在此项仪典中作为仪仗导引。据《宋史》卷一百四:“帝还次,改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辇谒后土庙,设登歌奠献,遣官分奠诸神。至庭中,视所封石匮。还奉祗宫,钧容乐、太常鼓吹始振作。” [153] 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钧容乐、太常鼓吹为仪仗导引,被用于祭祀土地神的仪程之中。

2.游观

游观属嘉礼之一,据《宋史》卷一百一十三:“游观。天子岁时游豫,则上元幸集禧观、相国寺,御宣德门观灯;首夏幸金明池观水嬉,琼林苑宴射;大祀礼成,则幸太一宫、集禧观、相国寺恭谢,或诣诸寺观焚香,或至近郊阅武、观稼,其事盖不一焉。” [154] 天子一年中的游乐活动称游观。宋代皇帝游观活动有观灯、观水嬉、焚香、观稼等诸多内容。

幸琼林苑为游观仪式中的一种,据《宋史》卷一百一十三:“[真宗咸平三年(即1000年)五月]幸金明池观水戏,扬旗鸣鼓,分左右翼,植木系彩,以为标识,方舟疾进,先至者赐之。移幸琼林苑,登露台,钧容直奏乐,台下百戏竞集,从臣皆醉。” [155] 在皇帝游幸琼林苑时钧容直参与了演出活动。

三元观灯也是一类游观仪式,据《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六《乐考》十九:“钧容直者,军乐也……每巡省游幸、亲征,则骑导车驾而奏乐。若御楼观灯、赐酺,或赏花、习射、观稼,则亦与教坊同应奉。赐酺则载第一山车。” [156] 又《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条:“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内等子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157] 作为禁军直属音乐机构,钧容直与教坊一同参与观灯活动的演出。

3.赐酺

赐酺属嘉礼之一,据《宋史》卷一百一十三:“赐酺。自秦始。秦法,三人以上会饮则罚金,故因事赐酺,吏民会饮,过则禁之。唐尝一再举行。”赐酺之礼源自秦代的一项法律制度,唐代经常举行该仪典。又同书:“凡酺,命内诸司使三人主其事,于乾元楼前露台上设教坊乐。又骈系方车四十乘,上起彩楼者二,分载钧容直、开封府乐。” [158] 宋代在举行赐酺仪式时的演出,是由钧容直乐、教坊乐、开封府乐等诸乐队组成。

4.册立皇后仪

册立皇后仪亦为嘉礼之一,据《清波杂志》卷一:“元祐大婚,吕正献公当国,执议不用乐。宣仁云:‘寻常人家,娶个新妇,尚点几个乐人,如何官家却不得用?’钦圣云:‘更休与他懑宰执理会,但自安排着!’遂令教坊、钧容伏宣德门里。皇后乘翟车甫入,两部阑门,众乐具举。” [159] 在元祐举行大婚时,使用了钧容直乐与教坊乐。

5.御楼肆赦

御楼肆赦属宾礼之一,据《宋史》卷一百一十七:“御楼肆赦。每郊祀前一日,有司设百官、亲王、蕃国诸州朝贡使、僧道、耆老位宣德门外,太常设宫县、钲鼓。其日,刑部录诸囚以俟。” [160] 肆赦仪式在宣德门外举行,时间为郊祭仪典活动的前一日。又据《东京梦华录》卷十“下赦”条:“开封府大理寺排列罪人在楼前,罪人皆绯缝黄布衫,狱吏皆簪花鲜洁,闻鼓声,疏枷放去,各山呼谢恩讫,楼下钧容直乐作,杂剧舞旋,御龙直装神鬼,斫真刀倬刀。” [161] 钧容直乐在肆赦仪式中被使用。

6.阅武

阅武属军礼之一,据《宋史》卷一百二十一:“阅武,仍前代制。太祖、太宗征伐四方,亲讲武事,故不尽用定仪,亦不常其处。凿讲武池朱明门外以习水战。复筑讲武台城西杨村,秋九月大阅,与从臣登台观焉。” [162] 阅武之制承袭于前代,太祖、太宗朝未形成一定的仪制,地点也不固定。直至城西杨村讲武台筑成,阅武典礼于每年九月在此举行。

真宗朝曾在含辉门外举行阅武仪典。同书:“真宗诏有司择地含辉门外之东武村为广场,冯高为台,台上设屋,构行宫。其夜三鼓,殿前、侍卫马步诸军分出诸门。诘旦乃召从臣宴,教坊奏乐。回御东华门,阅诸军还营,钧容奏乐于楼下,复召从臣坐,赐饮。” [163] 在该次阅武典礼中使用了钧容直乐和教坊乐。

7.田猎

田猎为军礼之一。《宋史》卷一百二十一:“田猎。太祖建隆二年,始校猎于近郊。先出禁军为围场,五坊以鸷禽细犬从。帝亲射走兔三,从官贡马称贺。其后多以秋冬或正月田于四郊,从官或赐窄袍暖靴,亲王以下射中者赐以马。” [164] 田猎仪典始于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以后多于每年的秋季、冬季或正月举行于都城四郊。又据同书:“至仁宗时,言者言校猎之制所以顺时令、调戎事,请修此礼。于是诏枢密院奏定制度。猎日五鼓,帝御内东门,赐从官酒三行,奏钧容乐,幸琼林苑门,赐从官食。” [165] 钧容直乐也曾用于仁宗朝举行的田猎仪典中。

8.行幸仪卫

根据宋代的侍卫制度规定,钧容直乐也被用在多种类型的仪卫形制中。据《宋史》卷一百四十三:“綦天下之贵,一人而已。是故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文谓之仪,武谓之卫。一以明制度,示等威;一以慎出入,远危疑也。” [166] 所谓“仪卫”,指为保证皇帝及后、妃的安全,体现皇家的尊贵和威严而设立的侍卫形式。

又据《宋史》卷一百四十四:“行幸仪卫。宋初,三驾皆以待礼事。车驾近出,止用常从以行。其旧仪,殿前司随驾马队,凡诸班直内……钧容直三百二十人,御龙直百四十二人,御龙骨朵子直二百二十人,并全班祗应。御龙弓箭直百三十三人,御龙弩直百三十三人,宽衣天武指挥二百一十六人”。 [167] 皇帝日常出入时所使用的仪卫形式为行幸仪卫,行幸仪卫的人员构成中包含有钧容直三百二十人。

9.卤簿

卤簿为皇帝参与各种仪典时所用的仪仗形式。《宋史》卷一百四十三:“其卤簿之等有四:一曰大驾,郊祀大飨用之;二曰法驾,方泽、明堂、宗庙、藉田用之;三曰小驾,朝陵、封祀、奏谢用之;四曰黄麾仗,亲征、省方还京用之。” [168] 根据使用场合的不相同,宋代卤簿分为四种:郊祀大礼用大驾卤簿,方泽、明堂、宗庙、藉田礼用法驾卤簿,朝陵、封祀、奏谢礼用小驾卤簿,亲征、省方还京用黄麾仗。

据《文献通考》卷一百十八《王礼考》十三,“政和大驾卤簿”用“钧容直三百人(引驾回作乐)” [169] 。又据《宋史》卷一百四十七,“绍兴大驾卤簿”驾前部用“钧容直二百七十人”,后部用“钧容直三十一人”。 [170] 按照政和大驾卤簿制度和绍兴大驾卤簿制度,用于大驾卤簿中的钧容直人员可达三百人。又据《东京梦华录》卷十郊毕驾回条:“驾自小次祭服还大次,惟近侍椽烛二百余条,列成围子,至大次更服衮冕,登大安辇,辇如玉辂而大,无轮,四垂大带。辇官服色,亦如挟路者。才升辇,教坊在外壝东西排列,钧容直先奏乐,一甲士舞一曲破讫,教坊进口号,乐作,诸军队伍鼓吹,皆动声震天地。” [171] 参加郊祭大驾卤簿的钧容直负责奏乐。

10.太皇太后出入仪卫

据《宋史》卷一百四十四:“哲宗即位,元祐元年,诏太皇太后出入仪卫,并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其不可考者,则依慈圣光献皇后之例。既而又诏:太皇太后出入仪卫……军头引见司监官二员,并将带承局、等子,依随驾例祗应;钧容直并动乐殿侍,则候开乐取旨。” [172] 太皇太后的出入仪卫也用钧容直乐。

除应付各种不同场合的演出活动外,钧容直还肩负着为其他军队音乐机构培训乐员的职责。《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六《乐考》十九:“置清衙军习乐者,令钧容直教之,内侍主其事,园苑赐会及馆待契丹使人。” [173] 钧容直的职责还包括为清衙军乐队培训乐员。

钧容乐兼具军乐与燕乐双重性质,作为军乐,钧容直常同鼓吹乐一起被用于各种仪卫形式当中;作为燕乐,钧容乐常被用来与教坊乐一起应奉各种宫廷宴飨活动。与鼓吹乐不同的是,钧容乐与鼓吹乐一起用于各种仪典,但作为军乐并不用于凶礼;与教坊不同的是,教坊作为宫廷燕乐机构常被用于圣节等重要的宴飨活动之中,而钧容直则不参与。

钧容直是禁军统领的皇家军乐机构,成立于太平兴国三年,经历了发展壮大,由盛而衰的过程,最终于绍兴三十年被废罢。钧容直隶属于殿前司,其置员情况较殿前司下属诸班直精简。钧容直的主要职责是皇家仪卫,并参与各类仪典活动,又由于其宴乐的性质,也参与一些宴飨活动,此外还肩负着为其他机构培训乐员的职责。钧容直所使用的乐器达十种,筚篥、杖鼓、笛应为乐队的主要乐器。在宋初其表演的曲目与云韶部相类似,后经过变革与教坊趋同。钧容直从规模上而言虽不及其他乐府机构,但作为军乐队,能通过气势恢宏的表演彰显皇家威仪、弘扬国威,有着其他乐府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 Hibd2aNBNnzfcORNPrB0ZDE3nwc6NppRSxcG8RpGonWTN6pa6bpamkW+vraa2w7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