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创新点与局限之处

一 创新点

本书在理论上探索了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并将其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比较,区分其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并最终运用到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中,阐明了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而是应该在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本书理论上的创新,一是丰富了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现实问题的视角,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界关于我国供给侧改革理论选择的争论。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使用了TFP(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原理,用TFP 原理探索了供给侧改革的生产系统平衡性问题,TFP方法的使用将供给侧改革的定位和方向阐述得更为明确和清晰。这个方法也为学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生产力提高路径,以及生产力提高以后如何实现新的供求均衡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向。

本书在学术观点上提出供给侧改革要分析供给的“需求”改革和需求的“供给”改革。供给的“需求”改革和需求的“供给”改革的探讨能将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和客体分析清楚,让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三去一降一补”更加明确和有的放矢。这个观点也可为学术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思路。

二 局限之处

本书的马克思生产理论是从供给侧改革实际出发所使用的,并不是对马克思生产理论进行全面而详细地梳理,因此容易给读者造成主题不明确的印象。讨论马克思生产理论本身就是一篇宏大的文章,本书的重点是围绕供给侧改革,将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西方经济学思想进行对比,从而为供给侧改革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贡献。

本书侧重于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部分,对于实际操作层面不曾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难免会有考虑不周的情况。而实践层面更是需要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保证有利改革的有效供给实施。

本书分析的核心是生产力,所以本书并未在生产关系上进行探索。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不仅包含生产力而且还包含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同样是供给侧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制度问题、交易成本问题、政府市场的关系等。

另外,本书分析的视角和方式也是一家之言,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马克思生产理论与供给侧改革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所以本书在理论和分析上还有众多局限之处,望读者不吝赐教。


[1] 朱克力主编:《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2] [英]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货币通论》,董丽娟、于淑霞等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3] 王福重:《供给侧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 21财经,2016年1月21日,http://m.21jingji.com/article/20160121/herald/5ffb6a82be2c6bf4512ce156a811042a.html.

[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页。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9页。

[6] [英]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出版社1962年版,第247页。

[7] 张文鉴:《当代西方三大经济学流派述评》,《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8] 康珂、周幼曼:《供给学派与中国经济转型》,《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

[9] P.C.Roberts,“What Is Supply-side Economics?”, Policy Review , Vol.21, 1982.

[10] J.D.Carroll,“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agan”,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 Vol.3, 1992.

[11] N.M.Healey,“The Supply Economy”, 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 , Vol.1, 1994.

[12] W.W.Heller,“Decentering the Economy”, Economy and Society , Vol.2, 1999.

[13] M.Pettis,“Will China's New ‘Supply Side' Reforms Help China?”, Global Econom- ics, Vol.2, 2016.

[14] 张五常:《论供给侧改革》,凤凰财经,2015年12月5日,http://finance. ifeng.com/a/20151205/14110864_0.shtml.

[15] 梅新育:《选择拉弗,还是凯恩斯?》,《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第2期。

[16] 吴敬琏:《中国改革面临的四座大山》,《社会科学报》2016年第3期。

[17] 白重恩、张琼:《用“已知”倒推“未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展望》,《新金融评论》2014年第1期。

[18] 李稻葵:《中国经济未来十年还将是黄金发展期》,《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年第23期。

[19] 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新金融》2015年第12期。

[20] 赵晓:《“供给侧改革”预示中国告别依靠外需时代》,和讯评论,2015年11月26日,http://opinion.hexun.com/2015-11-26/180821313.html.

[21] 姚余栋:《供给经济学的老祖是马克思》,新浪财经,2015年11月20日,https: //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talk/20151120/183923810619.shtml.

[22] 贾康:《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49期。

[23] 徐一遵、柯挺、刘晓峰等:《供给侧改革:与危机赛跑的制度再造》,《中国经济报告》2016年第1期。

[24] 王红茹:《“需求侧改革”如西药,“供给侧改革”如中药》,《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47期。

[25] 冯俏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金融经济》2016年第3期。

[26] 金海年:《关于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探讨》,《财政研究》2013年第9期。

[27] 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0期。

[28] 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1期。

[29] 厉以宁:《供给侧改革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注重中期》,中国经济网,2015年11月28日,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511/28/t20151128_7186624.shtml.

[30] 刘世锦:《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中国质量报》2015年第11期。

[31] 张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人民日报网,2016年5月21日,http://m.nbd.com.cn/articles/2016-05-21/1006685.html.

[32] 李佐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前线网,2016年10月19日,http://theory.people.con.cn/n1/2016/1019/c83859-28791894.html.

[33] 赵晓:《“供给侧改革”改什么?》,《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6年第1期。

[34] 林毅夫:《供给侧改革的矩期冲击与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35] 李稻葵:《“十三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方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12月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201/c148980-27876900.html.

[36] 王福重:《供给侧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 21财经,2016年1月21日,http://m.21jingji.com/article/20160121/herald/5ffb6a82be2c6bf4512ce156a811042a.html.

[37] 李佐军:《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需走出六大误区》,《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15年第24期。 mZRPBYkf7AxOBAYkrBy8PykgfKKQ9Cq/OiC9r0+Tf845mq95pNqDUA+RYiDB6R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