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

一 研究内容

本书按照“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实际经验比较——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定位——供给侧改革的议题讨论”的逻辑范式,运用马克思生产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当代中国供给侧改革研究进行分析,重点在理论定位和问题解决两个方面,具体内容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本书将搜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经典理论,并和马克思生产理论进行对比,明确马克思生产理论是全面指导供给侧改革的标准。

(2)本书将中国供给端调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供给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通过比较、推导和归纳的方法,给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法的结论,并对我国供给侧改革阶段性定位和供给端经济结构调整提出对策性方向。

(3)本书将主要使用马克思生产理论和相关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供给侧改革进行剖析,同时结合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数理模型对供给侧改革具体任务进行总结,重点是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供给侧改革内涵分析。本书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角度,而是从马克思“大生产”的理论角度来论述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并结合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来定性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第二,基于马克思资本生产的阶段论和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理论视角对中国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制造业升级、产业结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产能过剩化解等问题。

第三,基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进行归纳,明确“三去一降一补”的内涵就是提高效率和技术升级,其本质就是释放新的生产力。

第四,基于马克思生产有机统一体理论和斯拉法生产方程理论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生产系统进行分析,其中重点分析彼此互为供需的生产系统如何变化,以及消费和分配在生产系统中的关系。

第五,基于马克思城市化思想和西方二元结构论理论对中国供给侧改革产业调整过程中的资本和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过程、城镇化资本和劳动力如何转移的问题。

二 研究方法

全书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加耳布雷思《丰裕社会》、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和凯恩斯的《货币通论》等著作和国内外相关论文,在一系列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来研究中国的供给侧问题。

系统分析综合法。通过对马克思生产系统理论的阐述,全面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路径。

比较分析法。理论方面,比较马克思生产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定位进行解析。实际经验方面,将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作比较,找到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和思路。

数据分析法。运用现有的国家统计数据,对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等问题进行定量辅助分析。

三 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生产理论部分

马克思生产理论。马克思生产理论是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包含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本书将全面借鉴马克思生产理论,在生产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标准的大思路下,对供给侧改革内涵进行阐释,与此同时通过马克思生产理论解释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就是“生产”的改革,任务的本质也是生产力的提高。

马克思资本生产三阶段理论。资本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围绕着生产过程会出现三个阶段,分别是 G - W 阶段,即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阶段; W - P (包含了 A P m )阶段,即商品进行生产的消费阶段,产生大于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P - W′ - G′ 阶段,即商品转化为货币再回到起点的阶段。本书将讨论围绕着生产过程资本的流动和协调的重要性,并深度剖析资本循环的异化所产生的问题。

马克思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理论。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一个社会的生产本质上就是两大部类协调增长的过程。本书通过两大部类理论讨论产能过剩的原因和解决路径,其中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产能过剩化解等问题。

马克思城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城市化的根本路径在于工业化发展,改造农业和转变农民。本书将在马克思城市化理论视角下对中国供给侧改革产业调整过程中的资本和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分析,其中重点分析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城镇化劳动力如何转移的问题。

马克思生产有机统一体理论。马克思认为,生产的大系统包含着消费、分配和交换,而这个大系统的本源是生产,但是生产的变化会影响分配和交换的变化。本书将在马克思生产有机统一体理论指导下,结合斯拉法生产方程深度解析供给侧改革的生产系统的平衡性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部分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美国数学家柯布(C.W. 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H.Douglas)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用来预测国家与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同时在探索城镇化劳动力转移问题时,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调整模型说明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作用和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密集型的作用。

斯拉法生产方程。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如同古典学派一样把生产视为一种循序过程,认为社会的生产是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蕴含着生产和交换,甚至是消费。在这个大系统中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影响是来自不同部门的劳动和生产资料之间的比值,而社会的分配——工资收入的升降也会影响这个系统。其思想对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系统的再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TFP生产力及效率方程。本书将使用此方程和原理解释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和任务的本质,以及以生产力为标准的改革如何对不同产业和行业进行分类处理,意在补充马克思的生产协调论中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索洛模型等)。经济增长理论是运用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各种经济模型,考察长期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该理论强调实现稳定状态的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均衡条件。本书将在讨论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时将其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对比,以明确我国供给侧改革是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简单追求财富量的增加。

加耳布雷思丰裕社会思想。加耳布雷思认为在物质条件的贫乏时期经济发展的任务是探索如何扩大生产能力,而在物质生活已不再贫乏的时期,生产的目标和方式都会变化。本书将借鉴该思想讨论西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以及我国供给侧改革如何预先提供公共产品。

西方结构主义的二元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本书将结合该理论和马克思城市化思想对我国供给侧改革中劳动力去向进行探讨。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有以下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本书将借鉴该理论,并结合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供给侧改革所对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定位,从而讨论在现阶段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和误区。 EpoqzJKdPtX1goqa80r8QMLW62lRFBdSrjpYJtbXPcTQOBDV1TtR8hMENO408I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