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尤其是工业革命发生以前,可以看出,阳光充足、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地区,农业一定会获得较快发展,当地也一定是农产品品种丰富、产量较高,人们的生活相对富足。即使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上述地区借助获得极大提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仍然保持较好的状态与水平。可见,自然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得以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是土壤、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自然条件。与其他各产业相比,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上述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的产出种类与产量。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农业将不复存在。虽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新技术催生着新品种,各类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工厂农业等新形式出现并越来越广泛地在农业不同生产领域被采用,使农业生产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自然条件的束缚,但至少人类发展到21世纪的现在,阳光、水分等自然条件仍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因素。吉林省农业的发展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

一 地形条件

吉林省东西长769.62公里,南北宽606.57公里,总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 ,在全国排名第13位,(如表3-1所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1.29%。东北三省中,吉林省总面积是黑龙江省的41.20%,比辽宁省多4.15万平方公里,是韩国国土总面积的1.81倍。

吉林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 吉林省各类土地主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台地及其他。各类土地占比如图3-1所示。可见,吉林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两者面积之和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两大类地形的地理分布和所占比重直接决定了吉林省的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与较为丰富的种类。

表3-1 全国各省区面积及其排名

图3-1 吉林省各类土地占比
资料来源:据《吉林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二 土壤条件

土壤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性条件。吉林省土壤资源总面积为18.6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1%。

吉林省耕地土壤以黑钙土 、草甸土 、白浆土 、黑土 、暗棕壤 、风沙土 、新积土 和水稻土 8种土壤类型为主,每种土壤类型及其耕地面积如表3-2所示。其中黑钙土在各类土壤类型中,总面积占比最高,达13.34%。黑土地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地球上最肥沃的农耕土地资源。全球黑土区仅有三片,其中一片就在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区中部,吉林省耕地属于东北黑土型耕地类型区。黑土区耕地面积0.69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5.5%。其他各类型的土壤虽然营养成分不及黑土,仍可提供林木、草地等各类植被,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国民经济提供相应的农业产出物。

如表3-3所示,黑土地分布于吉林省全省各地。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124万平方公里,吉林省黑土区耕地面积占东北黑土区耕地总面积的24.82%。土地肥沃,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高者达15%以上。得天独厚的黑土地资源,使吉林省盛产玉米、水稻、大豆、油料、杂粮等优质农产品。耕地面积在全国5.21%的占比远高于吉林省面积在全国的1.95%占比,说明吉林省的耕地资源较为丰富,为吉林省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优质且丰厚的土地资源为吉林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孕育出了享誉全国的“黑土地之乡”和“大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3-2 吉林省土壤类型

表3-3 吉林省土壤类型分布

续表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黑土地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近年来也出现了因保护措施不到位,致使其遭到破坏的现象发生。2018年7月,《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但部分地区,如吉林省扶余市没有认真贯彻《条例》,出现部分建设项目占用黑土地,表土剥离面积和厚度没达到剥离实施方案的情况。同时还存在化肥农药施用量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如四平市因着力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新模式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的正面事例。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足见黑土地在吉林省农业发展中地位重要。尤其在绿色发展背景下,确保黑土地不受污染,产出高质量农作物就显得重要而紧迫。

三 气候条件

吉林省地处东经122°—131°、北纬41°—46°,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侧,我国温带的最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大气候干燥,夏季多雨高温炎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吉林省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则远离海洋与蒙古高原接近,气候干燥。从东南向西北,吉林省气候由湿润过渡到半湿润再到半干旱。气温、降水、温度、风以及气象灾害等在吉林省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

吉林省气温在不同月份、不同地区,温差较为明显。由于接近亚寒带,省内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气温较低,一般在2℃—6℃。表3-4表明,从全年来看,东部山地较中西部平原温度较低。全年温差在35℃—42℃,日气温差一般为10℃—14℃。 其中夏季日气温差最小,春、秋两季日气温差最大。夏季短而炎热,最高温度在34℃—38℃,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曾出现在1970年的桦甸,达到-45℃。

表3-4 吉林省不同月份及不同地区温度情况

吉林省降雨量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全省年降水量一般在400—900毫米,四季中夏季的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80%。降水量自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东部雨量较多,尤其是长白山天池年降水量最多,西部平原降水少。降雨量的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造成吉林省东南地区多洪涝而中西部地区则多干旱,春旱频繁发生的情况,尤其是白城等西部地区“十年九春旱”。

由于全年平均温度较低,降雨量分布不均,吉林省的自然灾害多表现为低温冷害、干旱、洪涝和霜冻,此外还有冰雹等。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下,吉林省东部的森林、西部的草原等资源均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河流受到污染、土地盐碱化和沙化现象加重,除导致上述自然灾害频发外,沙尘、雾霾等生态失衡下的灾害发生率也不断提高。应当说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吉林省农业生产环境,从而制约了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顺利体现。

四 日照条件

农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日照条件。虽然不同的农作物对日照的要求有所差别,但日照时间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日照时间过少,农作物光合作用时间过短,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日照过多,呼吸作用旺盛,植物的营养成分会消耗得很快,对植物的生长不利;缺少光照的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偏黄绿,根茎纤细,抗风抗倒伏能力差;植物缺少光照,无法存储更多的营养成分,因此果实偏小。吉林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9—3016小时。日照时数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较多。夏季日照时长,冬季日照时短,东部日照少,西部日照多。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全年日照时长3010.6小时,在全国主要城市日照时长中排名第一,是主要城市中唯一一个日照时长超过3000小时的城市。

五 水资源条件

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数量和可用质量能从自然界获得补充并可利用的水。 可用于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给水等,既包括地表水,也包含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潮汐、港湾、泉、井及养殖用水域等。在农业发展中,水资源既可为农业生产进行灌溉,也可作为农业产出的一部分向国民经济提供水产品等农业产出。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游、中游地带,是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河源省份,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东辽河和绥芬河五大水系均发源于吉林省,如表3-5所示。其中,松花江水系是吉林省境内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占全省水域总面积的71.8%。省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条,3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0多条,分别属于这五大水系。位于吉林省境内的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大的高山淡水湖泊。吉林省各水域中的PH值多为碱性,水生植物数量较多,浮游生物量较大,底栖生物种类较多,天然饵料丰富。省内有湖泊、水库、塘坝以及泡沼、坑塘等各种形式的水资源载体。其中,全省湖沼260多处;水库1297座,大、中、小型水库分别为10座、71座和1216座;塘坝4821座。多数库湖属于富营养和中营养类型,尤其是平原型水库及湖泊,水深适宜,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较多,有利于鱼类的繁殖和生长,为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表3-5 吉林省内主要水系

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为481.2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7.8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422.23亿立方米。松花江流域水资源量为389.39亿立方米(2018年),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81.03%。辽河流域水资源量为91.8亿立方米(2018年),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9.08%。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779.58立方米。 如表3-6所示,吉林省水资源在总量、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总量方面在全国占比较小,分别为1.66%、1.68%和1.51%。吉林省人均水资源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只占全国平均量的85.65%。以上数据表明,吉林省虽然是松花江、图们江等五大水系的发源地,但其水资源并不丰富。尤其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城市,而吉林市因有松花江流经该市,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资源在吉林省省内不同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差异较为明显。

表3-6 吉林省水资源及在全国比重 BOMZy+X0CBN6lOYPE31NSFiZNDTjmpRHRPGEXrTQZRjMSrAvZxw3rxXxp2uoFvV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