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区域经济理论

一 区域经济理论概述

(一)区域经济的内涵

区域经济也叫“地区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是分布于各个行政区域的那部分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既包括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在内的自然条件,也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资金的丰裕程度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等社会经济条件。

(二)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和主要内容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其论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如何围绕地处中心位置的城市进行农业布局,即农业圈层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对区域的农业生产力布局进行研究,虽然忽略了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也只分析了农业而没有分析其他产业,但其仍可以看作是国外关于区域经济问题的最早的研究。20世纪初,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论,从运费等方面分析企业的选址与定位问题,对现实的工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区域经济理论大体形成。60年代以后,伴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解决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各国政府大力开展区域规划工作,干预区域经济活动,为区域经济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理位置及该地区所拥有的矿物、土地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当然也与其所具备的人力、资金、技术水平等生产要素水平和状况有关,同时还会受到来自其他地区的影响。因此,区域经济理论就是研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如何将上述提及的各种资源和条件进行有效配置和组合,以实现地区效益的最大化。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理论还要关注在实现区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利于本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 区域经济理论对本书的主要理论支撑

本书对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分析主要限定在吉林省省域范围内。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为我国的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制约了吉林省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突破原有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吉林省目前面临的紧迫问题。农业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与国内其他农业大省相比竞争力不并强。本书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因素为分析基础,探讨吉林省区域范围内农业的发展与结构优化问题。 ftKTMgjIeOOoEZQ4lppRoOBPx+c91MU8cO3MTh8DwjNQtF4/RzPghu2SpIN+uA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