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

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概念与研究领域逐渐明确。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这种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分别从“质”和“量”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研究。前者动态地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分析了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后者则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和“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体系包括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产业结构分析理论、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 本书的论述主要涉及产业结构理论中的产业关联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

一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相比产业结构理论,它更广泛细致地用精确的量化方法来研究产业之间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这也是产业关联研究中比较侧重的研究方法,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运用里昂惕夫 的投入产出法加以解决。

1941年,里昂惕夫出版《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在这本成名作中,里昂惕夫从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的经济表、原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中的棋盘式表格等受到启示,吸收了古典经济理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全部均衡论”和国民收入理论的部分思想,系统阐述了投入产出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发展,提出了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模型,形成了“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或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里昂惕夫指导运用于美国劳工部编制第一张官方投入产出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在加拿大、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以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长足发展。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有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建立投入产出表,分析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二是通过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确定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的所有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以及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

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主导产业的研究中提到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前瞻效应、回顾效应与旁侧效应,与此种情形下的产业关联分析相比,突出的是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与影响。实际上,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任何一个产业都存在扩散效应,只是上述的三种效应与主导产业相比,涉及的部门及行业会有较大的区别。

本书在介绍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时,更加侧重于分析农业的关联效应,并尝试把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应用于农业产业的分析中。

二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在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广泛、深入渗透,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生态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经济学意义上的合理化可以理解为通过对要素、资源等相关内容的调整,使其作用对象更加合理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通过对与产业结构相关的变量,包括产业间的素质、联系方式、地位以及产业内各部门之间,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相互协调,实现产业结构整体能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最为关键的就是做到相关变量间的“协调”,能否做到“协调”,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整体能力的高低。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代价惨重,社会经济发展遭受重创。1955年,日本政府提出制定“产业结构政策”,以尽快提振国民士气和本国国力,实现对欧美国家的赶超战略。这里的产业结构政策就包括着力推进日本“产业结构高度化”。随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其中尤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发展引人注目。

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合理化为基础和前提,从程度上看,可以表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从结构转变看,可以表现从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转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主导地位转变,由低加工度占主导地位向高加工度占主导地位转变。在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既可以引起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也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使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产业结构生态化

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的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产业结构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在人类向绿色发展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当然也对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产业内以及产业间各要素能够适应生态环境,在减少对环境负外部影响的同时,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一是产业内的企业,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能够对排放的污染物加以循环利用;二是各产业的能源消耗结构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对环境污染较大的煤等不可再生能源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变,能源结构比重的改变也是产业结构生态化的一个具体表现;三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新业态的出现和大发展,如节能环保产业等,向社会提供有利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品、设备、技术和服务,为国民经济各产业提供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支撑。

产业结构生态化是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结构中的具体体现,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认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在分析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过程中既包括农业内部结构生态化的问题,也包括农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问题。产业生态化主要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节约型生产技术的推广使用,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强调的是产业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应当说产业结构生态化与产业生态化虽有不同,前者侧重于宏观角度,内涵更加宽泛;而后者侧重于微观角度,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追求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本书分析吉林省农业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就是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从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与生态化几个方面探讨吉林省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性、农业产业的高附加值化、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业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 OHES63HIsJnmzW/d+2fBSgNOgsU7Ule43/pF+BQDFLvUunaWqgabwGEV7WE7G/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