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教育体制的基本结构和总体特征

巴基斯坦的国民教育从教育形式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国以来的正规教育,另一类是传统的伊斯兰教育。巴基斯坦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历经了数次变化,分别为:内政部教育司、全国教育委员会、教育与科学研究部、教育部和联邦教育与专业培训部。

一 巴基斯坦教育体制的基本结构

巴基斯坦的正规教育基本沿袭了英国的多层次结构,分5个阶段,15个年级组成:一、小学教育,一至五年级,学生年龄在5—9岁;二、初中教育,六至八年级,学生年龄10—12岁;三、高中教育,九至十年级,学生年龄13—14岁;四、中间学校或中间学院,也称高级中等学校,十一至十二年级,学生年龄15—16岁;五、高等教育,十三至十五年级,学生年龄17岁以后。1978年,巴基斯坦政府颁布新的教育政策明确规定巴基斯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三、四阶段为中等或中间教育,第五阶段定为高等教育。

巴基斯坦全境目前从事初、中等教育的学校共有218206所,其中小学146185所、初中42147所、高中和高级中等学校29874所。 初等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教育,共八年。根据巴基斯坦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开设有语言学、数学、巴基斯坦知识、伊斯兰教、体育、艺术和卫生等课程。初中阶段再增加英语和职业课程。学校使用乌尔都语或本民族语言进行授课。根据经费的来源,巴基斯坦初等教育的学校分为私立和公立。私立学校主要有当地个人开办和英美人开办两种。公立学校则分为政府建设和乡镇集资建设两种。总体来看,私立学校师资素质好、学校基础设施好、校园环境好,并且受外界干扰比较少,学校采用英语授课,大部分教师都有接受国外培训的经验。私立学校多为国外知名高校附属中学,教材基本与英美接轨,相关学校的毕业生可通过毕业考试直接进入世界名校。巴基斯坦有两大贵族学校集团——都市学校集团和灯塔学校集团,学生大多来自上层人士和富裕家庭。 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相比之下就相形见绌了,不仅师资匮乏、基础设施差,而且生源选择余地较窄,授课教学多采用乌尔都语。在巴基斯坦即使家庭条件很一般,也尽量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教学质量好,使用英语授课的学校。巴基斯坦公立学校中小学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学校可自行安排。不同学校,同一年级学生所学知识也有很大差别。除此之外,大学入学考试使用英语试卷,不利于非英语学校学生进入大学。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巴基斯坦的初等教育是十分落后的,一位见证者曾经这样描绘巴基斯坦的农村学校,“有人领我们到了一所农村小学,这所小学总共不过是一个用四根柱子支着的、上面铺着棕榈树叶的屋顶。这里放着一张钉得非常笨的桌子和两条板凳。教师是一位二十岁的巴基斯坦青年。他告诉我们说,在他的学校里有12名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学习”。 所以,普及初等教育成为每次教育大会的重要议题与目标之一,但是初等教育的普及直到今天还未能完全实现。但也要看到巴基斯坦教育的进步。如198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56%(其中男生比例较女生为大),比建国初期已经有了极大进步。但也要认识到,长期以来小学流生问题比较严重,流生率达59%。初等教育的发展在男女,城乡和各省之间很不平衡。1972年全国文盲率达73.3%, 面对此窘境,巴基斯坦政府先后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一直很努力。到了2021年,巴基斯坦的初等教育基本得到普及,大部分学生有机会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值得强调的是,巴基斯坦的中等教育改革也一直在路上。其中教育年限一般为4年,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中教育两年;第二阶段中等技术学校两年。建国以后由于教材书籍和教师的匮乏,以及教学基础设施环境十分恶劣,导致中学教学工作总体非常落后,直接的后果是许多学生考试不合格。例如,1951年喀喇蚩的一所学校中,中学毕业考试合格的学生仅有33%,并且当时情况不断恶化,学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同年,喀喇蚩市又有两千多名学生因为过高的学费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这些情况促使中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从1974年开始,巴基斯坦的免费教育普及到高中。20世纪70年代之前,巴基斯坦的中等教育注重课本知识和应试教育,学生主要为毕业考试和升学做准备。1972年以来,巴基斯坦教育部展开中等教育改革,主要内容之一增设农、工、商和家政等方面的教育,开始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6—8年级设置农业技术教育新课程,9—10年级开设职业课程。具体课程的设置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在学校可以学到农作物种植管理、饲养家禽、家电维修、烹饪、保险和急救护理等。以确保学生在中等教育中能够获得一技之长,即使失去深造的机会之后也能立足于社会。到1980年中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8%。中等技术学校的任务是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些学校由对应的大学进行监督和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政府选派教育秘书主管教育经费和聘任教师。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获得文科、理科、医学和经贸等相关证书,学生只有经过考试合格后才可进入综合性大学或专科学校继续深造。

二 总体特征

(1)巴基斯坦为扫除文盲,提高整个国民教育,自建国后就开始筹办成人学校,重视成人教育,注重改善师资力量和进行教研机构配置。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巴基斯坦教育部门特别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发展教育事业,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培养师资问题,任何在教育方面的努力就会变成一纸空谈。

建国初期,巴基斯坦的大部分教师一度逃往印度,对原本就落后的巴基斯坦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巴基斯坦政府展开了聘请英国教师担任教员的短期师资培训班。例如,阿拉玛·伊克巴尔开放大学开展省和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1957年巴基斯坦政府计划要新建培养小学教师和不完全中学教师的学校共127所,共招收学生13570名。在伊斯兰堡还建立了一所国立技师培训学院,在拉合尔、奎达等地筹建了多所工程技术学院。全民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和检查全国的扫盲工作,一些政府和非官方组织在全国开办了若干扫盲中心。1983—1984年,在卡拉奇、白沙瓦和拉合尔还建立了伊斯兰教教育学习中心,这些中心除开设传统的伊斯兰学和学位课程外,还以当代科技作为选修课程,这是伊斯兰教与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相结合的重要尝试。

科学研究的质量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坚实后盾。巴基斯坦一直十分重视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很多大学都设立了研究机构,以保证培养出国内第一流的科学家。目前,很多大学设立了高级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能够进行定向的、高水平的教育和研究计划,并直接承担了各个行业提出的研究项目。此外,很多大学还设立了社会研究中心,目的是研究巴基斯坦以及现代社会各类群体十分感兴趣的新社会现象。为了迅速改变高级科研人才缺乏的状况,巴基斯坦从1988年开始执行一项高级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这个计划是挑选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在职的科研人员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深造,学习政府科研规划所确定的高技术学科,包括通信、激光、光纤、计算机、电子元件、自动化、机器人、基因工程、再生能源、海洋学、航天、原子能等。该计划在第一、第二阶段共选送了800名访问学者和700名大学毕业生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学习。

(2)巴基斯坦对教育经费的筹集和分配比较谨慎,注重优秀学生的选拔,不断完善升学制度和奖学金设置细则。

巴基斯坦政府非常善于利用国际组织的政策与财力支持。这样做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了教育国际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国际和解并减少地区冲突。

在巴基斯坦的教育体制下,不同阶段的学生升学需要通过各种考试,考试的组织形式是学校组织的入学测验,或是由教育局或大学指定的证书考试。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次升学考试。第一次是八年级初中毕业之后,部分学生修普通高中课程,部分学生修技术和职业学校的职业证书课程。第二次是十年级高中毕业后,部分学生进入中间学院大学预科,部分在综合技术学院和学习技术学院学习技术文凭课程。第三次是十年级中间学院毕业后,通过高级中等教育毕业考试,部分进入大学,部分进入技术和专业学院。

值得肯定的是,虽然巴基斯坦国力有限,但巴基斯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推行免费教育还是可圈可点。但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教育水平整体落后,学校数量不能满足其庞大人口的需求,初级教育普及率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根据2010—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巴基斯坦10岁(包括10岁)以上识字率为58%,其中男性和女性识字率分别为69%和46%,城市和乡村识字率分别为74%和49%。截至2013—2014年,教育经费预算约为50.4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约1.9%。 全国共有小学15.5万所,初中2.87万所,高中1.61万所,大学51所。著名高等学府有旁遮普大学、卡拉奇大学、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和白沙瓦大学等。全国在校注册学生3822万人,教职员141万人。 巴基斯坦于1949年开始采用男女合校制度。

巴基斯坦涉及学校教育的相关问题都由教育部来处理。其教育事业有中央和各省进行分散管理,教育事业的预算是由省政府的拨款和中央政府的补助金构成。

(3)重视宗教学校教育与管理。与巴基斯坦正规教育制度平行的还有传统的伊斯兰宗教学校。这些宗教学校曾在巴基斯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过关键的作用。宗教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传播伊斯兰教知识,用伊斯兰教义教规去规范人的行为,培养虔诚的伊斯兰教徒。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之时,西巴基斯坦的宗教学校有137所。建国初期,受巴基斯坦领导人世俗化思维的影响,宗教学校发展缓慢。在西巴基斯坦的宗教数量,1950年为210所,1956年为244所,1960年则为472所。1960—1971年,宗教学校增加了482所。1979年增至1745所。20世纪80年代,宗教学校大幅增长,1988年,达到2891所。直到2000年,教育部保守估计宗教学校已多达6741所。2001年“9·11”事件以后,总统穆沙拉夫开始着手对宗教学校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却导致宗教学校的数量急剧增长。2007年巴基斯坦官方公布宗教学校总数为13500所。 有资料显示,2015年已超过3.5万所。伊斯兰教是巴基斯坦民族构筑自我认同的关键因素,因此,政府一般会默认或直接支持其存在与发展。

巴基斯坦政府在对其宗教学校管理中,采取了分级和多类别管理方式。其中在类别方面主要分为大学、学院、一般宗教学校和诵经学校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宗教类学校里绝大多数分受五大宗教学校联合会(如表Ⅰ-8-1所示)指导,学校里针对学生授课的具体科目也由所属联合会规定。而在分级方面,宗教学校提供的教育分为六级,这分别相当于巴基斯坦正规教育所对应的小学、初中、高中、预科、本科和硕士水平。根据规定,宗教学校里的学生一般至少需15年才能完成全部学业。不过,宗教学校里学生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特别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学生并不能完成学业,中途退学的学生不在少数。相对于公立学校,宗教学校入学手续简单,没有年龄限制,但多数学生均为5—19岁,且以男生居多。

20世纪50年代开始,巴基斯坦一度出现伊斯兰教信奉热潮,主要表现为一些非宗教学校纷纷设立伊斯兰教系或开设伊斯兰教课程。旁遮普大学最早开始设置伊斯兰教系是在1950年,随后信德大学也开始设立伊斯兰教历史与文化系。在20世纪60年代,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文化思潮热忱呈现上升势头,在此背景下,1961年在拉合尔成立乌里玛学院,教授学习各种伊斯兰教知识,这里教员不仅限于神职人员,还邀请了一些政府部门工作的一线行政管理人员和一些大公司里的经济学专家授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相关神职人员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其中1960年在阿尤布·汗总统支持下,伊斯兰教研中心在卡拉奇建立,该中心主要职能是为总统提供宗教事务咨询。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宗教界人士大力支持复兴伊斯兰教教法的强势压力之下,齐亚·哈克总统执政采取了对伊斯兰文化政策鼓励措施,对各类宗教学校的发展进行支持。其中国家用征收的宗教什一税支持宗教学校建设,以此来换取宗教政党对他的支持。并且政府在这一政策下也能够从宗教学校获得源源不断的兵源,这些士兵则被派往阿富汗进行当时的反苏战争。这里的问题在于,在当时早期巴基斯坦政府还能全面控制宗教学校,但到了后来,随着一些私人和大量外国非政府机构和组织向宗教学校提供大量资金,政府的影响力逐渐受到削弱乃至失去了主导权。其中这些捐款主要来自沙特、利比亚、伊朗等。宗教学校的发展,政府现已难以全面掌控,而且超出了政府发展宗教学校的初衷。由于宗教学校主要教授的是宗教类课程,学生在这里上学并不能学到真正可用的科学知识或者生存技能,导致了学生离开学校无法寻得正常谋生的出路,只能从事与宗教有关的活动。

表Ⅰ-8-1 巴基斯坦5个宗教学校系统的基本情况 XaKT69o3mUwkLWTOp2hNUIGuekBne7gwo8FBMRfpLAYJczXpUqQec34OsT5R9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