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固有的文化和历史。巴基斯坦主要有四大民族,分别是旁遮普族(Punjabi)、信德族(Sindhi)、普什图族(Pushtun)和俾路支族(Baloch)。
据2015年统计,巴基斯坦总人口为1.99亿。其中,旁遮普族约占总人口的63%,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民族,也是该国的主体民族,主要聚居在旁遮普省(Punjab)。该族在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明显受巴政府政策倾斜。
信德族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18%,是该国第二大民族,主要聚居在信德省(Sindh)。信德族在巴基斯坦国家政权中几乎处于无权地位,经济领域中也受到很大的排挤。该族于20世纪80年代发起信德独立运动,获得邻国印度的同情与支持。
普什图族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11%,主要聚居在开伯尔-普什图省(Khyber Pakhtunkhwa)。该族一度扬言要建立一个包括阿富汗东部普什图人在内的“普什图斯坦”(Pashtunistan)国家。普什图族约半数的劳动力分布在巴基斯坦其他省份,其中约30万人居住在卡拉奇。
俾路支人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5.1%,主要聚居在俾路支斯坦省(Balochistan),另有部分俾路支人生活在信德省北部。尽管俾路支斯坦的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却相当落后。巴国中央政府与俾路支斯坦省政府中鲜有俾路支族的政治代表。政治上的无权以及经济上的掉队,为俾路支斯坦地区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兴起提供了温床。
巴基斯坦民族主义源于英殖民地时期。著名的“两个民族”理论在印巴分治之前业已出现。可以说,巴基斯坦是建立在“两个民族”理论基础之上的国家。“两个民族”理论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伊斯兰信仰作为巴基斯坦民族认同的基础;其二,表现为种族民族主义。第一个方面引发了持续的印巴矛盾,而第二个方面又造成巴地方分裂势力的经久不衰,严重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灯领域的发展。
按照“两个民族”理论,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分地区、种族、语言和文化传统,都属于一个民族。在巴基斯坦,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是根据这一理论把穆斯林定义为一个民族——穆斯林民族,而把其他非穆斯林定义为少数民族。
“两个民族”理论由穆斯林教育家赛义德·艾哈默德·汗(Syed Ahmad bin Muttaqi Khan,1817—1898)于1883年首次提出,后经旁遮普诗人、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Muhammad Iqbal,1877—1938)和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Ali Jannah,1876—1948)加以发扬。 该理论认为,在南亚次大陆上的居民中,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信仰、语言、风俗、服饰、节日、饮食等方面完全不同,应该以宗教属性为准绳建国。
作为巴基斯坦国父,真纳以一个国家、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为原则,试图建立一个独立、强盛的国家。其继任者继续发扬了他的这一思想。1956年巴基斯坦宪法的序言部分明确规定,巴基斯坦公民应当遵循《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教规的要求生活。
1958年,穆罕默德·阿尤布·汗(Mohammad Ayub Khan,1907—1974)夺取了国家政权,尽管他赞同伊斯兰教的改革,但仍然把伊斯兰教法和国法不能冲突的原则写入了1962年宪法。高度的伊斯兰化政策要到1973年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执政时才确立,并写入了新宪法。这一举措表明了巴基斯坦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同时确认了乌尔都语为巴官方用语。同时试图采取措施,在未来的十五年内,以乌尔都语逐步取代英语。1977—1988年穆罕默德·齐亚·哈克(Muhammad Zia-ul-Haq,1924—1988)执政期间所制定的政策则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宗教教条化倾向。他的政策将乌尔都语列为巴基斯坦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同时,自1989年起,组织乌尔都语的国家考试。纳瓦兹·谢里夫(Nawaz Sharif)则于1998年领导制定了第15个宪法修正案,规定巴基斯坦必须使用伊斯兰教法,再次强化了国家的伊斯兰化政策。
“两个民族”理论与巴基斯坦的建国实践,不仅造成了印巴、巴阿之间的矛盾,极大地改变了全球反恐与地区战略格局,对巴国内的政治安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实际上,建国之初,真纳试图建立的是一个多元的世俗化国家,伊斯兰教只是其用来凝聚人心的手段,而国家具体的治理,究其实质,可谓是现代西方式的。然而,必须意识到,真纳的这一理念和伊斯兰政教合一的政治理想背道而驰。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与伊斯兰的意识形态存在本质上的冲突,而这一点也导致了后来巴民众对国家的认知与认同无法达成一致。
印巴分治之前,经济领域中,巴基斯坦各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市场,彼此之间的经济往来也不密切,唯一的纽带是宗教,但虔敬并不能和对国家的认同画上等号。 巴基斯坦各民族的矛盾不仅难以在体制内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而往往易于激化。至今,巴基斯坦地方分裂势力仍然是巴国家安全所面临的重要威胁。
尽管可以说,巴基斯坦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但如果将伊斯兰教或穆斯林文化简单地同巴的国家意识形态画上等号,并不恰当。究其原因,主要如下:第一,语言、服饰、饮食、文化艺术等方面,各民族都有一些非宗教性的习俗;第二,巴基斯坦各地区存在着历史遗留的文化差异;第三,南亚次大陆上有着悠久的宗教折中、融合的特性,包括伊斯兰、半伊斯兰以及非伊斯兰之间;第四,以往的文化传统的持续性与巴当下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