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从词语校勘看脉望馆本失考剧目之渊源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钞本杂剧有三类。第一类为据于小谷本录校之杂剧,共33种;第二类为据内府本录校之杂剧,赵琦美在剧后留有题识且附有穿关者有73种,另有22种无赵琦美题识但附有穿关,郑振铎、孙楷第均认为这22种为内府本;第三类为不明来历之钞本,共有44种 。这类杂剧后既无赵琦美题识,且没有穿关,故无从得知其来源。对此,一些学者据自己认识做了推测,如郑振铎“怀疑凡清常钞本里没有注明来源,而且也不附有穿关的,大抵都是于氏的藏本” 。但孙楷第并不认同郑振铎的这种说法,他据《述古堂书目》考证这批杂剧,认为这批杂剧“核其词笔,皆大致相同,如出一手,显是同时同地所编者。且词意呆滞,不惟不类元人曲,且亦不类明初人曲,故余疑《述古目》所编历史剧,除少数为旧本外,其余皆为教坊新编。其本曾呈演之内庭,故历史剧内府本独多”,“其钞本无题识之历史剧,既可作如是解,则其他非历史剧之无题识钞本剧,亦可作如是解” 。虽然孙楷第对这批杂剧作出了初步的判断,但却没有充分的证据,故有待进一步考证。

赵琦美在校录《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之内府钞本时,“每钞讫即以原本校对一过改正其讹字”,其中一些书写错误的词语频繁出现,赵琦美亦不惮其烦,对其一一作了朱笔校勘。赵琦美所做的这些校勘并没有引起后人的重视,孙楷第认为赵琦美这样做“不过改正书手误写之字,此为抄书者应有之义,无足注意” 。孙楷第言下之意为赵琦美在校勘杂剧时,雇用书手抄写杂剧,这些错误为书手误写而致,后来赵琦美又据原本,对这些书写错误之词语做了校勘。在此论的影响下,后来学者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把它看作赵琦美校勘杂剧的内容之一,如杜海军《赵琦美校勘杂剧之功及对戏曲文学发展的贡献——兼论孙楷第说赵琦美于脉望馆杂剧校勘无功说》 一文。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此问题做深入的考察与论述。其实孙楷第认为赵琦美“不过改正书手误写之字”的说法并非确论。遍观赵琦美所钞校之内府本杂剧,几乎95种杂剧中都会出现这些书写错误,一名以抄书为业的书手在抄写时是不可能出现如此之多的错误。事实应该是这些杂剧为内府供奉之舞台表演本,这些舞台表演本为内府戏曲艺人书写,戏曲艺人文化水平不高,加之他们注重表演不重文本,编写剧本的目的亦不是流传后世,故在编写时会出现这些书写错误,这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已经得到证实。赵琦美在录校杂剧时,请书手依原本抄写,书手本着忠于原本的原则将这些书写错误的词语保留了下来。后来赵琦美在对钞讫之本进行录校时,据句意作了修正工作。孙楷第因对赵琦美的这些校对工作评价不高,故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所以他在考察这些杂剧来源时,只能依据文献记载进行推论,没有从文本本身入手进行研究,导致其结论只能是一种推测。

同时,这些词语的校勘也不是孙楷第所云为“无足注意”,相反在其中透露出大的玄机,这些频繁出现的书写错误有助于解决一个悬疑不决的问题,即可以有助于判断《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那些不明来历钞本之来源。

经统计,内府本杂剧中频繁出现的错误词语有“是看”“是说”“是听”“说是么”“做是么”“姓字名谁”“进忠”“进孝”“存铁在手”“闻早下马受降”“三鼕鼓罢”“壮貌堂堂”“略”等,赵琦美分别将其改为“试看”“试说”“试听”“说甚么”“做甚么”“姓甚名谁”“尽忠”“尽孝”“寸铁在手”“及早下马受降”“三通鼓罢”“状貌堂堂”“料”等。在对《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赵琦美校语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就会发现这些词语的错误书写不仅非常广泛,在有赵琦美题识且后附穿关的73种内府本杂剧中有,在无赵琦美题识但附有穿关的22种杂剧中也频繁出现,而且在某一种杂剧中的出现频度非常高,如《阳平关五马破曹》杂剧中,“略”改为“料”有11处,“闻早”改为“及早”有3处,“是”改为“试”有3处,“是”改为“甚”有2处。又如《走凤雏庞掠四郡》杂剧中,“是”改为“甚”有6处,“是”改为“试”有1处,“进”改为“尽”有3处,“略”改为“料”有1处,“姓字名谁”改为“姓甚名谁”有2处。这正如孙楷第所云“核其词笔,皆大致相同,如出一手”。据此可以初步推断具有这些错误书写的杂剧即为内府本。

若如此就断定具有这些错误词语的杂剧即为内府本,理由尚有不足。《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所收之刊本、于小谷钞本为这一结论提供了佐证。翻检《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之息机子刊本、新安龙峰徐氏刊本及于小谷钞本,发现源自这三类的杂剧中并没有赵琦美校对这些错误词语的踪迹。据此可知,这些错误词语为内府本所独有,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那些没有赵琦美题识且不附穿关的杂剧中,其中有赵琦美校对这些错误词语的杂剧应该属于内府本,而那些没有赵琦美校对这些错误词语的杂剧则为于小谷本。

据此结论,对照这44种杂剧后发现,这44种杂剧中并没有出现大量校勘这些词语的现象,故大致可以推断出这些杂剧并不似孙楷第所云除个别几本为旧本外,大部分为内府本,而郑振铎所云此类杂剧“大抵是于氏的钞本”确为的论。

另外,赵琦美在校勘时,据内府本录校之杂剧后都附有穿关,这也是判断赵琦美录校杂剧来源之根据之一。如前所云,《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录校杂剧之第二类为据内府本录校之杂剧,其中73种杂剧后既留有赵琦美题识者,且附有穿关,22种杂剧后虽没有赵琦美题识,但附有穿关,郑振铎、孙楷第均认为这22种为内府本。可说在杂剧后附写穿关为内府本之剧本体制。同时赵琦美在录校息机子刊本时,还据内府本对其中7种杂剧补写了穿关,这7种杂剧为《望江亭》《冤家债主》《东堂老》《连环记》《符金锭》《生金阁》《留鞋记》。这显然是赵琦美在录校这批杂剧时,将自己所能得到的内府本均予以收录,如内府本与刊本有同名杂剧时,则将内府本之穿关移录于刊本杂剧后。而在赵琦美录校之不明来历的44种杂剧后,杂剧后并没有附写穿关。如果这类杂剧仅有少数几种,后面不载录穿关或许是抄手漏写而致,但44种杂剧均未载录穿关就非偶然现象,只能说明这些杂剧的来源并不是内府本,这也正好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前面之结论。如此推论正确,则赵琦美据于小谷本录校杂剧的总数当为78种。 zmcleo/kUeRd3BG8uAR7kfW9KkiE5f8Ntla+1QZvhIqkWAeMtzi1K6CHza224tm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