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范围

一 城市化概念界定及测度

(一)城市化概念界定

城市化是第二产业、城市经济分别取代第一产业、农村经济并占社会主要支配地位的过程,因此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城市化的概念从英文Urbanization而来,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初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塞尔达于1867年在《城市化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在现代社会,城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城市化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科共同的关注点。各个学科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出发,从不同的视角界定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学的视角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地理学家的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在空间地域的转移过程,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居住部落和经济空间区位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意味着城市生活、生产方式和价值观等向农村渗透,乡村人口被逐渐吸入城市生活。经济学的视角主要关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城市化是乡村经济转化为城市经济,第二、第三产业逐渐发展集聚的过程。

在我国与“城市化”经常并行使用的还有“城镇化”概念。城镇化概念只是对Urbanization的一种“中国制造”的翻译,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辜胜阻(1991)极力推行城镇化概念,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概念,取得了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本书认为“城市化”与“城镇化”并无实质差别,在此研究过程中对两者不做刻意区分。

城市化内涵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范畴。狭义上看,城市化仅仅是人口的城市化。即由于农村人口不断迁移至城市或农村地区被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得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衡量城市化的显性指标。广义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本书对城市化的界定,与目前大多研究保持一致,采用城市化的狭义概念。

(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是对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起支配作用大小的一个考察,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主要有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1.单一指标法

单一指标法是利用某一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实质意义的关键指标描述城市化水平,这是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鉴于城市化的集聚效应最明显的体现在人口和空间上,因此常见的主要采用人口和土地作为关键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这类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法和土地面积比重法。

人口比重法是采用人口比重这一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通常使用的有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种口径。城镇人口指标是用某一个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测度该地区城市化水平,它能具体体现人口在城市和农村的分布状况。很多学者研究城市化问题时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征城市化水平。如周云波(2009)、王小鲁(2010)、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王子敏等(2016)等。人口比重法的另外一种指标为用非农业人口比重表征城市化水平。即用某一个地区非农业人口占该地区人口的比重来衡量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这种指标应用的关键同样在非农人口的界定上。采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征城市化水平的有李锴等(2011),王征等(2011)。

单一指标的应用中,除了用人口比重法之外,还有学者采用土地面积比重法来测量城市化水平,从土地性质和地理区域范围上反映城市化水平,具体使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比重测度城市化水平。

2.复合指标法

复合指标法是一种全面考察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两个或是两个以上能体现城市发展特征的指标来构建综合指标体系,以对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目前学界尚未构建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的标准体系。郭志仪等(2014)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与区域协调等方面入手,构建了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西北五省区2011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赵永平等(2014)从经济基础、社会功能和环境质量三方面着眼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测算了2000—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陈明星等(2009)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方面构建了城市化发展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测度了1978—2006年中国城市化综合水平。

对于复合指标法而言,目前还缺乏理论依据,尚未达成统一的指标测度体系,因此没有普遍适用性。库兹涅茨(1989)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间人口分布的变化。因此单一指标法中人口比重法能够反映城市化的最主要特征,同时兼顾了数据的可得性与持续性,指标明晰,成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公认指标。本书采用单一指标法测度城市化水平,具体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测度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二 研究范围的界定

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中,首先面临区域内涵界定的问题。受研究问题类型和视角影响,对区域内涵和范围也有不同的界定。对于区域的界定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区域是土地的界划,能够产生内聚力。根据这个标准,区域需要同质性,和相邻诸区域相区别,应该使用同样的标准(高洪深,2000)。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应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拥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魏后凯,2006)。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划分的标准各有不同,但划分的结果是区域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具有内聚性和非异质性。区域划分标准不同,研究结果也会大相径庭。目前区域的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传统上将我国按照东中西差异的不同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为科学地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将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经济板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中,将四个经济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考虑到本书实证分析选取省际面板数据,如果将区域划分为四个经济板块或八大综合经济区,实证检验中会存在数据截面过少导致结果不客观的情况,因此本书按照学界传统的区域划分方法,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 [2] 、中部地区 [3] 、西部地区 [4] 三大区域。 oz5SwWmzfVQzrubXZqoHEiK4J0pFSA9XQJ09Vavg8OZZ+HlpMY8S+R+xgwTBAE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