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本节载于《前进》2018年第12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其中“新的文化使命”究竟是什么?毫无疑问,它应该就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样一个时代,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 跟上时代步伐 把握人民需求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不平衡”,当我们的高楼大厦在大地上遍地林立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建设相对来讲并“不充分”。推动其协调发展,就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满足物质生活条件需要时,不能漠视这种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 [14]

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那么,今天的“时代”是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的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马克思曾深刻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15] 比如,在进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上,就要注重思考和研究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中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思想文化建设“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在“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中,“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16] ——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规律。

二 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文化要跟上时代发展并起先导作用,就不能不通过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人类今天的文化成就无不是建立在前人已有文化成果之上的。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因此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17] 如果说以返归古希腊罗马为荣的文艺复兴为以科技发展作核心的近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同样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要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同样也定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重要原因。民族复兴,一定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它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在今天人类面临各种发展困境的基础上,结束“历史终结论”的神话,探索出一种新的文明生活、生产和发展模式,成为令人向往的理想。

为此,这一“文化创造”不是简单的“复归”,毋宁为更高层次和意义上的“文化进步”。我们不能躺在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上“自豪”,更多的是要谋划今天怎样做出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成就。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说明,应有自己民族的文化创造。没有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什么都靠汲取和拿来,就自信不起来。文化的原创力是根本,否则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将流于形式,而文化传播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原创性”一定和“主体性”相关,“全民族”的主体性是由中华民族每一个有机“个体”组成的,故此,这样一个辉煌时代一定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

在精神文化领域搞建设,与物质经济领域的盖大楼、修高速公路不一样,必须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有一段时间我们没有处理好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片面强调主观作用、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其政治属性;现在则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防止把文化完全市场化,不能都用抓经济发展的传统思维来搞文化建设。与模式化、流水线的工厂生产产品不同,源于人民生活和实践的精神文化领域创新,往往凝聚了人自身独特的“高峰体验”;尊重这种文化机理,“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 [18] ,就是尊重精神领域的创造规律。

三 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新时代,意味着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供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不断为世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将承继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广阔胸怀、宏大视野,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演化趋势,真正使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就预言的“世界历史”成为现实;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将冲破狭隘的地域,自觉或不自觉地置放到世界的文化舞台上去拷问、全球的文化格局中去考量。“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过程。” [19] 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总值虽然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逐渐接近支柱性产业的5%标准),但现代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要说与美国(占GDP超过20%)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周边的韩国、日本相比,在国际上亦有很大差距。如果一个大国不能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先进且成熟的文化形态、具有引导力的价值观念或文化理念,不仅难以被世界其他国家认可,而且其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存在很大问题。

我国物质实力获得前所未有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软实力构成了和平发展道路上的严重“瓶颈”。我们要通过恰当的文化战略来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将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在让世界尊重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的同时,在让世界尊重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之时,也要尊重并倾听今天中国文化发展的态度和关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打破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吸收借鉴外来有益的文化成果,直面当今世界遇到的各种挑战。“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20] 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复兴是同一过程不同侧面的体现,两者相伴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发展将具有文明史意义。 NfnJbjyTxnovHOSoRvXBfPdJjZnCPp4SWzsuvKAmxHl7j/TXdA8WCKdLDtky9W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