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黄梅戏的海外演出与交流

黄梅戏走出国门始于1953年赴朝鲜为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的1953年10月19日,贺龙元帅率领全国第三届赴朝鲜慰问团到达朝鲜前线(北起江原北道,南至三八线板门店)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该慰问团由一千多人组成,文艺界分为六个演出分团。彼时刚刚建立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为第六分团,由王少舫、潘璟琍、丁紫臣等三十余人组成。赴朝之前,演出团从8月就抵达上海进行集训,10月19日正式赴朝演出,他们从新义州一直演到三八线,直至12月1日回国,历时44天。当时所到之处还时常爆发小型的战斗,这些演职人员除了要克服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时刻面临战场上的危险。尽管表演环境如此恶劣,他们还是带着《路遇》《打猪草》《夫妻观灯》《拾棉花》《打桑》《放风筝》等优秀剧目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军演出了37场,受到了这些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由衷的喜爱。

黄梅戏的第一次海外交流传播活动是个光荣而重大的政治任务,证明了该剧种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广大的群众基础。但是,尽管随后的近二十年间,《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黄梅戏影片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黄梅调电影远播海外,然而此次的朝鲜之旅并没有真正开启黄梅戏的海外传播之门。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浴火重生的黄梅戏再一次发展壮大起来,适逢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促使中外文化交流趋于常态化,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才逐渐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一些国外的学者、艺术家在中国接触到黄梅戏后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1984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艺术学院的副教授汤姆逊先生、合肥工业大学的美籍教授玛莎·阿加农和约翰·雷恩都在安庆观看了《春江月》,他们对此感到十分的欣喜和意外;1986年,联邦德国下萨克森州哥廷根大学教授、著名音乐理论家柏兰德尔·鲁道夫博士,汉学家罗志豪博士及地方戏曲家博斯肯硕士专程在安徽大学外事办主任傅工炉等人的陪同下到安徽黄梅戏学校考察,并与戏曲家王兆乾等人进行学术座谈。同时,黄梅戏真正地走出国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黄梅戏足迹遍布泰国、日本、韩国、印度、德国、瑞士、希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海外演出交流活动达六十余次。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黄梅戏越来越习惯以成熟、自信、从容之姿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1988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出团赴德国访问演出期间与观众合影

1999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出团在白宫前合影留念

一 海外的演出交流方式

黄梅戏在海外的演出交流活动以国内剧团的海外演出形式为主,经常还会附带一些黄梅戏讲座、授艺等艺术交流互动。另外,还有一些海外华人组建的黄梅戏剧社、剧团的演出,国外的一些艺术团体偶尔也会排练、演出传统的黄梅戏剧目。

(一)国内剧团赴国外交流演出是黄梅戏最为常见的海外传播方式

这些演出团体或演员一般出自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等一些有实力的剧团。

这种演出一般分为几种情况:

1.由两国政府主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或活动中的一个板块。2000年8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黄新德、黄宗毅、吴亚玲、蒋建国、李文等人随同省政府考察团赴澳大利亚的悉尼、堪培拉、墨尔本等地访问演出,演出了《戏牡丹》《喜荣归》《路遇》《状元府》等小戏折子戏及清唱节目;2002年5月,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两国互派交流团访问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周珊、徐茜等组成的黄梅戏演出组参加交流团赴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告知等地,演出了《夫妻观灯》和“夫妻双双把家还”“十五的月亮为谁圆”等剧(节)目;2010年11月,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应美国国会图书馆及美国国家民俗中心邀请,参加“为未来记录今天”收藏活动,并率安庆黄梅艺术剧院演出团,在马里兰大学戏剧和音乐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高等学府在美国进行黄梅戏巡演,表演了《徽州女人》《天仙配·鹊桥》《女驸马·状元府》《女驸马·洞房》,小戏《闹花灯》《戏牡丹》,及《十五的月亮为谁圆》《海滩别》《夫妻双双把家还》《谁料皇榜中状元》《到底人间欢乐多》等黄梅戏选段,还进行了黄梅戏服装、化妆、乐队的展示。

韩再芬在耶鲁大学表演《徽州女人》的宣传页

2011年6月,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率团赴意大利参加“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该活动包括经贸洽谈、旅游推介、文艺演出和书画展览等一系列板块,在开幕式上演的“国粹徽风中国安徽金曲演唱会·黄梅精粹”中用投影或字幕机,以意大利文介绍演唱了《天仙配》等唱段;2016年,在由美国德州同乡会、安徽省侨办、安徽省海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黄梅飘香美利坚”活动中,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出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传统剧目的经典唱段及《六尺巷》等黄梅小戏;2018年新年,应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邀请,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当涂县黄梅戏演艺有限公司随安徽省文化厅组成安徽省黄梅戏赴朝演出团,参加中国驻朝鲜大使馆2018年“欢乐春节”迎新春文艺演出;2018年5月,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美国马里兰州政府主办,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安徽省文化厅承办的美国马里兰州“中国安徽周”在蒙哥马利郡举行,韩再芬等黄梅戏艺术家表演了几出黄梅戏小戏、折子戏;2018年2月10—19日,应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和“春到河畔”工委会邀请,省文化厅组织“安徽省艺术团”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欢乐春节”活动暨2018新加坡·中国安徽文化年开幕式文艺演出和“春到河畔2018”演出活动。滁州市演艺集团的沙红、吴秀国、颜军、刘霞、马燕等演员表演了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扮皇帝》等节目。2019年5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王琴和徐华东参加了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上海达之路控股集团承办的“畅游非洲·新地平线”万人游非洲大型文旅交流活动,在吉布提、坦桑尼亚、津巴布韦三个非洲国家演唱了黄梅戏经典唱段。

“黄梅飘香美利坚”休斯敦专场宣传页

2.参加由两国民间艺术团体等机构组织主办的戏剧盛事。如1994年11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演员马兰参加中国文联代表团赴日本访问;1999年9月,应美国纽约安徽美东文教交流协会、洛杉矶中国联谊会、旧金山南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华侨社团的邀请,安徽省侨务办公室和省文化厅联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马兰、黄新德、吴亚玲、蒋建国等人赴美国访问演出;2004年9月,受到新加坡华乐团的邀请,“天仙配——黄梅之夜”黄梅戏音乐会在新加坡大会堂(新加坡华乐团音乐厅)举行,张辉、吴琼、何云等一众黄梅戏艺术家表演了《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孟姜女》《梁祝》等经典剧目选段和《夫妻观灯》等小戏折子戏;2007年3月,同样是新加坡华乐团的邀请,“华乐·黄梅齐争辉——黄梅之夜”黄梅戏音乐会在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该音乐会由叶聪、时白林策划,时白林、丁俊美执导,吴琼、何云、张辉、梅院军、何文顺、陈丹、凌夏等黄梅戏艺术家表演了折子戏《天仙配·路遇》,花腔小戏《打猪草》,女声独唱《汲水调》(选自《蓝桥会》)、《四凤心欢畅》(选自《雷雨》),男声独唱《青山翠岭红叶染》(选自《生死擂》),男女对唱《少年相伴无烦恼》(选自《生死擂》),诗剧《孟姜女》等节目;1994年4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赴新加坡参加“狮城梅花戏剧节”展演,于敦煌剧坊演出《红楼梦》《天仙配》《女驸马》《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994年11月,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应第七届世界短剧节的邀请赴乌克兰,演出了《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剧;2007年5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赴日本参加2007’静冈国际艺术节,演出了黄梅戏《雷雨》;2013年10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受到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的邀请,演出传统戏《女驸马》,该剧荣获第六届巴黎中国戏曲节“评委会特别奖”。

2013年,黄梅戏《女驸马》在第六届巴黎中国戏曲节获“评委会特别奖”

2015年7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应澳大利亚安徽同乡会和安徽总会的邀请,在墨尔本举行安徽“黄梅飘香澳洲行”演出活动,为当地观众展示了经典剧目《女驸马》和《天仙配·路遇》等折子戏。同时,该剧院应新西兰亚太文化交流中心、中华电视网等主办单位的邀请,赴奥克兰参加“国际多元文化艺术节”,在黄梅戏小戏、折子戏专场“黄梅飘香新西兰”中演出传统小戏《戏牡丹》《春香传》《孟姜女》选段,及《女驸马·状元府》《天仙配·路遇》;2016年8月,在新加坡第四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中,安庆市文化馆应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邀请,选派黄梅戏《打猪草》“对花”选段向新加坡民众展示了来自中国黄梅戏之乡的正宗唱腔;2017年9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希腊比雷埃夫斯市政剧院演出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2017年12月,应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邀请,湖北省黄冈艺术学校的部分师生组成文化交流代表团赴新加坡参加2017年狮城国际戏曲学术研讨会暨狮城戏曲荟萃。演出《鹊桥·织绢》《卖水》《天女散花》《槐花谣·送郎》《渔网会母》等黄梅戏节目;2018年7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玉天仙·魂断烂柯山》在首尔及驻韩中国文化艺术中心进行演出。同年11月,该剧剧组赴韩国光州参加第十四届“光州和平艺术节”演出,并获最佳国际剧目奖、最佳编剧奖、最佳主角奖,其后在第三届韩国戏剧节获最佳国际剧目奖。

黄梅戏《天仙配》参加希腊·2017年埃思戏利亚艺术节宣传册封面

3.国内院团自发的出访演出活动。如2006年9—10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赴加拿大、美国进行访问演出,先后在加拿大温哥华和美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5个城市进行了为期20天的巡演,演出了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和新创优秀剧目《雷雨》,以及《戏牡丹》《喜荣归》《六尺巷》等传统和新编小戏。

4.国内的相关专家、演员通过戏曲讲座、授艺等艺术交流的方式进行黄梅戏的海外传播,这种方式通常与海外演出活动结合起来。如2005年6月,安徽黄梅戏学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前身)的陈中元老师及戏曲表演02级学生潘红星、张聪等人受邀赴新加坡进行二十多天的演出及教学交流活动,表演了《天仙配·路遇》《天仙配·分别》选场,《夫妻观灯》和《花魁女与卖油郎》选场;2008年10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赴俄罗斯参加“今日中国”文化周活动,表演了《天仙配》等剧目和“黄梅戏经典小戏折子戏专场”,同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亚玲、董成、孙娟、何云等在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艺术学院进行了座谈交流;2010年11月,韩再芬应美国国会图书馆及美国国家民俗中心邀请,参加“为未来记录今天”收藏活动,她不但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做了演讲《百年黄梅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戏剧》及艺术交流,并获得了美国亚洲文学院副院长史蒂芬·李(Steven P.H.Lee)为其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其后还在美国国家民俗中心接受了访谈。韩再芬的表演艺术史和她所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形式,作为世界不同文化的经典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记录、收藏和永久保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入选该项目的中国戏剧艺术家;“2018新加坡·中国安徽文化年”由安徽省文化厅、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新加坡戏曲学院协办,2018年10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参加了其中的“黄梅戏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活动,在中国文化中心演出了两场经典折子戏,安徽省艺术研究院李春荣院长做了“黄梅花儿开——黄梅戏艺术漫谈”专题讲座。

2010年11月2日,韩再芬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以“百年黄梅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戏剧”为题作演讲

(二)海外华人自建剧团、教育机构在国内外的演出

相比于京剧、粤剧、福建戏等在海外流行度较高的戏曲剧种,生长于内陆又晚出的黄梅戏并没有前者的海外传播优势,但其淳朴流畅、明快抒情的表演风格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易演易唱的特点也十分有利于外界推广,因此黄梅戏不但在国内声誉斐然,也吸引了一部分海外学者、艺术家的注意,一些侨居海外的黄梅戏艺术家也坚持在当地推广黄梅戏艺术,有些海外华人甚至建立起了黄梅戏剧团或学校。

新加坡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到了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粤剧、潮剧、高甲戏、京剧等多个剧种在新加坡都有自己的剧社或剧团。戏曲从业者为了促进戏曲艺术在本土的繁荣发展,一方面采用汉族之外的民族故事和发生在本土的故事为题材来编创剧目,并培养各族青少年戏曲表演人才,在戏曲中使用英语和华语,努力使戏曲本土化。另一方面由民间和政府共同支持戏曲事业,并与中国的戏曲界保持密切联系,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另外,还积极参加国际戏剧节,紧跟世界戏剧潮流。新加坡的黄梅戏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走出了华人的圈子,向着更为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新加坡戏曲学院于2013年创排的黄梅戏《宝莲灯》宣传页封面

1995年,新加坡的蔡曙鹏博士创建了新加坡戏曲学院并任院长。这个学院集戏曲创作、表演、教育于一体,二十多年来,编演了许多戏曲剧目,这里的黄梅戏班成绩十分显著。从师资方面看,在这里从事黄梅戏教育的李云等教师都是来自黄梅戏家乡的文艺工作者,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从艺术创作方面讲,这里的院长蔡曙鹏作为资深编剧,大部分黄梅戏剧目创作都出自其手;从表演方面看,演员以青少年学员为主,一些剧目也会外请国内剧团中专业的黄梅戏演员参与演出。二十多年来,黄梅戏班成绩斐然,演出的剧目不但有《女驸马》《红丝错》等经典传统剧目,更多的则是新创、移植剧目,如改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黄梅戏短剧《放山劫》,改编自潮剧经典剧目的《刺梁骥》,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聊斋》且与国内黄梅戏作曲家王兆乾合作的《聂小倩》,改编自《封神榜》中哪吒故事的《哪吒闹海》,以黄梅戏为基础创作的剧目《修鞋奇缘》,与湖北黄梅戏剧院的张辉联合创作的新编现代戏《林谋盛》,还有《邯郸记》《花木兰》《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盘丝洞》《宝莲灯》《灰姑娘》《桃太郎》等几十部作品。从1999年以来,这些作品参加了泰国罗摩衍那国际艺术节、中国湖北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韩国第三届浦项国际艺术节及第一届大邱国际传统艺术节等多场国内和国际性的艺术盛事,为黄梅戏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的创立者陈小芳曾是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剧院的五朵金花之一,主演过《天仙配》中的七仙女,有“小严凤英”、第二代“七仙女”的美誉。虽然她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定居美国,但却不愿离开黄梅戏艺术,自2010年之后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扩大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

黄梅戏演员陈小芳

2010年初,居住在北美新泽西州的陈小芳开始联系一些中文学校开设黄梅戏班,教授黄梅戏的经典唱段和舞蹈,虽然很多学校都愿意给予支持,但因为初始阶段的报名人数太少,最终只保留了华夏南部中文学校(Marlboro)的戏班,而且第一天上课只有一名学生。但陈小芳却毫不气馁,她从第一个学生开始教起,慢慢积累人气,随着来学习黄梅戏的人逐渐增多,这个黄梅戏班终于招到了七个固定学员。这些学员在华夏南部春节联欢会上表演的黄梅歌伴舞《天女散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华夏南部中文学校黄梅戏班的成功使陈小芳和黄梅戏在当地逐渐有了影响力,第二年,她又受邀在爱迪生华硕中文学校开设了黄梅戏班。随着常年开班授课,越来越多的黄梅戏爱好者加入了进来。2015年,陈小芳成立了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2016年,该团先后通过在纽约大学国庆中秋大型文艺晚会、侨办大型“中华情”文艺晚会、普林斯硕士大学春节晚会、纽约联合国书画院春节晚会等重要的联欢盛事中的精彩表演名声渐起,还受到了当年中美文化交流中心文艺演出和纽约卫生局五月亚洲节演出邀约。多年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该团不但逐渐向正规化发展,还把中华服饰和黄梅唱腔、身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交叉艺术形式领域里的一枝独秀,并且打破语言的隔阂,用音乐和舞蹈把华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介绍给当地观众,他们的表演不仅深入英语社区,还实现了“戏曲进校园”,让主流社会及各个族裔对中国文化、戏曲文化,特别是黄梅戏文化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至2020年,陈小芳的团队已经完成了近五十次的义务演出,为世界各国的观众送去原汁原味的黄梅戏。

(三)国外艺术团体改编或新创的黄梅戏剧目的演出

像美国百老汇的许多剧目改编自中国的古典戏曲,黄梅戏也有剧目被嫁接到海外舞台的一些尝试,如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创排的黄梅戏《三打白骨精》就曾在2017年参加安庆的“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成为首部登上展演周的国外黄梅戏剧目。但因为黄梅戏的海外影响力仍有待增强,目前这种黄梅戏的演出少之又少。

可以明显看出,国内黄梅戏演出团体的海外演出通常以《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梁祝》《夫妻观灯》等传统剧目和《红楼梦》《孟姜女》等可以流传下来的优秀新创剧目为主。而国外演出团体的创作、演出虽然有少量的传统剧目,但更多的则是题材多样、形式更加灵活多变的新创剧目,有的甚至打破了黄梅戏与其他艺术之间的隔阂,使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叙述主体之下,具有了被重新阐释的空间与可能。

二 黄梅戏海外演出交流的审美倾向

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曾经就该剧种怎样“走出去”讲过:不与时俱进、不革新创作就是死路一条,只有立足本土、立足传统才能走向世界。作为海外华人坚守民族文化的一个阵地,不管是国内的或国外的黄梅戏演出团体,都要保持着该剧种的艺术本质和美学特征,秉持着传统戏曲审美特征与现代的审美精神相结合的理念进行艺术创作。但是,黄梅戏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团体不得不对黄梅戏在内容上或形式上以简化繁。即使一些有实力的团体,为了便于海外观众欣赏和理解,也难免会对一些剧目的轮廓、唱腔做出或多或少的改动,或添加一些其他元素的辅助。如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在早期多以黄梅歌舞的形式进行教学、参加活动。

又如1986年10月,在安徽省黄梅戏学校任教的方宝玲随安庆市文化代表团赴日本茨木市,为当地观众演出《女驸马·洞房》一折,为了使该戏通俗易懂,便于异国观众欣赏,她特意对这场戏做了改动,不但浓缩了情节和唱词,还在原本“洞房”的前面加上了冯素珍点状元,及刘文举拜访传圣旨招冯素珍为驸马一段戏,达到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新加坡经常会把当地不同的民族文化融进戏剧创作当中,并用英文演出黄梅戏。尽管如此,黄梅戏的演出也是没有脱离剧种本体特质的。同时,黄梅戏的海外演出越来越注重把商业运作和社会运作相结合,虽然国内的演出团体很少存在纯粹商业性质的海外活动,在这方面的经验尚有不足,但没有商业价值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做好前期的宣传准备能够为海外演出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大文化影响,提升知名度,吸引到尽可能多的观众,是黄梅戏实现长期海外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黄梅戏作为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综合而传统的戏曲艺术之一种,在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能够向世界展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价值体系及审美趣味,扩大戏曲艺术的世界影响。虽然目前黄梅戏的海外发展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坚定地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在加强对外的交流与互动中积极展示自身的品牌实力和艺术魅力,才能在全球化的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参与推进全球化进程中戏剧领域的演进,而不被欧美的戏剧文化所排斥或吞噬。


[1] 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1页。

[2] 朱恒夫:《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及文化意义》,载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10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7页。

[3] 孙歌、陈燕谷、李逸津:《国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总序,第3页。

[4] 朱恒夫:《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及文化意义》,载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10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9页。

[5] 朱恒夫:《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及文化意义》,载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10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1页。

[6] 朱恒夫:《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及文化意义》,载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10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1页。

[7] 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主编:《黄梅采茶戏传统唱腔集》,黄冈专区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前言。

[8] 王兆乾:《黄梅戏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9] 王兆乾:《黄梅戏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10] 谢滨生:《黄梅戏在东北》,《黄梅戏艺术》2004年第4期。

[11] 蓝凡:《邵氏黄梅调电影艺术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2] 陈炜智:《丝竹中国,古典印象——邵氏黄梅调电影初探》,《邵氏电影初探》(内部资料),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年版,第43页。

[13] 丁式平、杨庆生主编:《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团)史志》(内部资料)2003年版,第61页。 dgniTZ30lbfOjL/PUaJWakhnYOqST8nV7hbOAxqMfPFdL5DCvh7Z1EGbMCCOD0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