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原”历史回声

在固原的历史上,“大原”是一个历史文化内涵非常厚重的概念,充满着神奇与魅力。它不仅承载着早期固原的历史进程,而且影响着后世称谓的变化与传承。高平、原州、固原的得名,都可在“大原”这个名字里寻觅到它历史变迁的影子。

一 《诗经》里大原

固原境内的泾水、清水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固原的文明史,就是伴随着黄河文明的历史进程孕育发展而成的。作为地名意义上的大原,是固原有正式建制之前地域空间上的特殊称谓。周代的历史文献里,大原的地名已约定俗成,周朝的势力范围已覆盖大原。猃狁,是活动在西周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劫掠财物人口,严重威胁着周王朝的统治。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征伐猃狁便成为周王朝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大事之一。西周的青铜器中,就铸有“击伐猃狁”这样的铭文,如多友鼎、虢季子白盘、不期簋、兮甲盘等。从青铜器的铭文看,时间集中在周厉王和周宣王时期,交战的地点多在陇东、泾水流域,固原是发生主要军事冲突的地区之一。

周穆王时期(前976—前922),周王朝与大原周边的戎族不断发生战争。当西北方的犬戎势力强大起来之后,其朝见周穆王时都不献纳贡品,穆王遂决定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 [15] 。太原即大原,可见,太原戎当为西戎东迁之后的民族。周穆王之后,周朝国势日趋衰微,戎狄侵凌日甚,懿王(前909—前885)曾被犬戎赶出镐京,逃到犬丘(今陕西兴平境)。夷王(前869—前858)初年曾力图摆脱困境而主动出击,“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 [16] 。直到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周朝仍进行着反击戎族(猃狁)的战争。

《诗经》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深入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一类就是描写战争的诗歌。周宣王三十一年(前797)前后,多次攻伐大原之戎。由于猃狁逼近腹地,前锋抵达泾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对周王室构成严重威胁。大约在周宣王五年六月,王命大臣尹吉甫率师反攻,周朝军队以战车的优势击退猃狁,并继续向西北推进,直至大原。《诗·小雅·出车》里的“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就是描写和赞美这次大胜的诗歌。《诗·小雅·六月》里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描写的就是这次战争的经过。据小盂鼎铭文记载,在一次同猃狁的战斗中,周朝军队杀死敌人3800多人,俘虏13081人,可见战役的规模之大和战斗的极度残酷。 [17] 以小盂鼎铭文与《诗经·六月》参照看,才能体会到“猃狁孔炽”之记载和描述的真正含义。《汉书·匈奴传》载:“宣王兴师,命将征伐猃狁,诗人美大其功。”这样的诠释是有道理的。

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还向大原移民。 [18] 《汉书·地理志》载:安定郡“泾阳,笄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元和郡县图志》载:“原州平凉县,本汉泾阳地。”这是秦朝设置的泾阳县。泾阳、大原相连,地域当在今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一带。周宣王不但在大原考察人口,之后又移民大原,此时在固原修筑城堡应该在情理之中。

20世纪80年代初,在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孙家庄发掘的西周时期的墓葬车马坑中,出土的重要文物有兽面纹车轴饰、鼎、簋、戈、戟、车轴、銮铃、马镳等230余件,此外,还有陶器、玉器、穿孔贝壳等。这些鼎、簋等青铜器的出土,其文化意义超越了自身价值,印证着西周统治势力早已进入固原,西周文化同时也逾越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大原,是西周时期北边的门户。西周军队到大原一带征讨周边少数民族,西周墓葬车马坑的出土,说明西周时期大原已经出现村落和城镇布局。2017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彭阳县姚河商周遗址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不仅仅西周文化与固原有关系,而且已经有“西周封国”出现在固原境内。

《诗经》描写周王朝出兵击退猃狁的文字里,都涉及“大原”或者“太原”的地望问题。作为一个地理概念的“大原”,与后来的固原是有密切关联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后世学者都非常关注这个话题。程俊英先生的《诗经译注》认为,“大原”就在甘肃固原县。 [19] 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认为,“太原”在六盘山东泾水上游,唐朝在那里设置过一个原州,就是以这个太原命名的。 [20] 高锐在其《中国上古军事史》里,也认为太原在甘肃庆阳一带或宁夏固原以东黄土高原地区。王钟翰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里,对这段历史变迁析论透彻。他认为周穆王从陇山以西迁戎至泾水上游之太原,是为了便于控制,后来太原之戎成为周室邻近王畿的威胁。周宣王败戎之后,“遂料民于太原”,也就是周穆王迁戎于太原之地,实际上是周之远祖在泾水上游与戎族杂处的地区,与后世所说的晋阳太原不同。 [21]

固原一带曾是周太王经营过的地方。周太王立国邠原(在今固原北)时,为西落(即西洛,今清水河)流域之戎狄所逐,因与盐池食盐有关,才东迁于土(今榆林以西),又见逐于猃狁而南迁于古(洛河上游),故太王得称“古公”。 [22] 周王室与宁夏花马池食盐有关,获取食盐的过程经常受到猃狁民族的剥削和侵夺。“事之以皮毛,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却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居焉。”因此,周人攻击猃狁于大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公元前8世纪初,周宣王与姜戎作战失败,为补充兵员,曾“料民于太原”。 [23] “太原,今甘肃固原一带,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第一次局部地区的人口普查。” [24] 这里将“宁夏固原”误记为“甘肃固原”。周太王经营过固原一带,周宣王“料民于大原”实乃情理之中,故大原必须在周势力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这里略多费一些笔墨,主要是想铺垫和凸显周代固原已经有筑城的历史。

以上臆测如果能够成立,那么《诗·小雅·六月》这首诗,就是描写固原历史上战争与城池有关的第一首诗。由“来归自镐,我行永久”(我从固原班师归,路上行军日子长)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由出兵到告捷回师的长篇叙事诗。读之赏之,如见“出车彭彭,旂旐央央”的出兵阵势和宣王讨伐边地少数民族的军事行动。这既是文学的先河,又是最早的军旅诗,也是与“大原”这个特定地域有关的诗。

二 姚河塬商周遗址

姚河塬商周遗址,位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红河水系穿境而过。商周遗址正在红河支流李儿河、小河切割而形成的塬地上,为两水相交之地,面积60余万平方米。2017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展抢救性发掘。目前,经钻探发现了壕沟、墙体、道路、储水池、水渠等居址区,以及铸铜作坊区、制陶作坊区等遗迹。墓葬区位于遗址东北部,面积约5万平方米,勘探发现墓葬60余座,截至目前已发掘墓葬18座,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竖穴土坑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4座;马坑6座,车马坑1座。陪葬马尸骨完整,陪葬马车轮廓清晰。另外,还发现祭祀坑1座,灰坑8座,出土青铜器、玉器、骨器等文物3000余件。

甲骨文在姚河塬商周遗址的出土,是商周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提升了姚河商周墓葬群的影响力。遗址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共7块,出土于甲字形墓葬墓道的填土中,质地为牛的肩胛骨,其中有文字者两块,总计发现文字50个。卜骨刻辞内容大致是卜问派遣两人,分别率30人巡查于夜、宕等5地。左侧尚有墨书文字,尚未释读。卜骨钻凿的形制与陕西周原遗址所出卜骨基本相同,专家分析,姚河塬遗址应属于西周某一封国的都邑遗址,证明西周王朝对于西部疆域的管理采用的也是“分封诸侯,藩屏王室”的模式。姚河塬商周墓遗址,为了解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已列入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5]

甲骨文与敦煌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纸质写本文书、西域汉晋简牍、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新发现”。甲骨文是中国地下出土最早的、系统的古代文献遗产,是3000年前商周王室的珍贵史料,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商周时期,祭祀与战争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祭祀对象除了上天、山川、河流之外,主要是先祖。甲骨文卜辞的内容记载了极为丰富的商周时期社会历史信息,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商周文明最为可靠的资料。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甲骨文是“商周王室”的直接史料。姚河塬商周墓地出土的甲骨文,印证着这里的“都邑”性质与“封国”的经历。

从目前姚河塬商周墓葬群的发掘看,它有四大特点,一是甲字形的墓葬形制,二是带有墓道的葬制,三是祭祀坑遗址,四是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发现,在目前西北商周遗址中具有唯一性。专家研究发现,甲字形墓葬和带有墓道形制的墓葬,通常为诸侯层级。甲骨文出土于甲字形墓道,进一步印证了姚河塬遗址的高层级和高规格,为整个遗址属于西周早期“封国”性质的论断提供了全新的印证和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铜铸作坊、陶器作坊等高技能作坊,也从不同层面印证了这个墓葬遗址及其层级。

在这个背景下,追溯20世纪80年代初,在固原县中河乡孙家庄发掘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墓葬车马坑以及出土的车马具和相关文物,它们可能与姚河塬商周墓葬群有着密切关联,说明西周早期疆域管理已经延伸至整个宁夏南部,这里已经历过众多的族群融合与多元的文化互动,同时也说明与“大原”相关的历史话题的可靠性和固原早期的筑城史的可能性。

三 小河湾聚落遗址

2009年年初,西气东输工程在彭阳县埋设管道时,在新集乡下马洼村意外发现小河湾遗址,自治区文物考古队接报后即对其进行考古挖掘。小河湾遗址位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下马洼村下马洼组西南,这里地形较为平坦,遗址面积很大。遗址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约1100米,总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最深地层堆积3米以上,经历了战国中晚期至秦、西汉及宋多个历史时期,是当时宁夏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聚落遗址。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墓葬4座。发现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陶窑、水井、道路、壕沟、窖穴等。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夹砂陶和夹砂红褐陶等,但数量较少,器型有铲足鬲、袋足鬲、盆、罐、瓮、甑、量、壶及云纹瓦当、板瓦、筒瓦等,有少量鹿纹等动物纹瓦当。生产用具有铁斧、铁铲、犁铧、铁环首刀等,包括骨器、青铜器等,同时出土少量带有“陶文”的器物。

陶文的字样出现在陶鬲的肩部和内底,这种器皿上的字样,显示了小河湾遗址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将姚河遗址与小河湾遗址联系起来看,西周中期以前,义渠戎国、秦朝的经营,在彭阳县红河流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城池的修筑早已延伸到这里。 mEX7M90jEpgqWOBMlD5ZmylKMcfLJwUApJPoqKwcTjHJ1VkiSvh6Hg6+IXyU473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