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与双重理论构建

[小引] 马克思生当世界历史的政治革命和资本主义确立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两大问题:一是现实社会迫切问题,即由于现实社会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而提出的无产阶级解放问题;一是历史基本问题,即由于政治解放而把人从神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而提出的人类解放问题。马克思自觉地把这两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和双重战斗任务:其一是劳动对资本的斗争,即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其二是为每个人与一切人的自由解放而奋斗,即消解人的异化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前者不能不诉诸经济学,后者不能不诉诸人类学,这就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理论视野,从这种双重理论视野观察事物,观察世界,就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立足于经济学的理论构建和立足于人类学的理论构建,以及它们形成的双重理论逻辑——经济学逻辑和人类学逻辑:前者形成了以经济学逻辑为根基的狭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后者形成了以人类学逻辑为根基的广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确认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以及双重理论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广义理论构建在当代的意义,是在21世纪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新词] 时代迫切问题,历史基本问题,现实迫切问题,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双重理论构建,双重理论逻辑,广义理论构建,历史与现实的互根互张关系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人们就在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这种不同的理解从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直到今天。然而,所有这些不同的理解,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把自己的理解作为唯一正确的理解而排斥其他的理解;都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而没有设身处地从马克思的时代立场进行思考,没有理解马克思的时代向他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以及他如何对待这些问题。的确,马克思作为伟大的人类思想家,是从回答和解决他的“时代的迫切问题”开始的。但是,什么是其“时代的迫切问题”?它包含着怎样的内在张力?这个问题却从没有人反思过。我们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包含当时的“现实迫切问题”和“历史基本问题”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方面,二者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它们的内在张力展开了马克思的理论世界。区别这一点是我们全面和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前提。

第一节 马克思的“时代迫切问题”:历史基本问题与现实迫切问题

任何伟大的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都不能不从解决他的时代的迫切问题开始。他要站在他的时代的迫切问题的立场上,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道路。马克思的理论尤其是这样。他非常重视“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问题”,就是他所说的“时代的迫切问题”,即无论从人民内心状态的呼声还是从时代的发展进步上说都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但它从来不是简单的,它的第一层的直接的意义是:它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社会问题;第二层意义是:它是社会历史已经提出的并在进一步发展中必须解决问题。只有解决这种二而一的问题,才能推动一个时代的发展。

这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它的“时代的迫切问题”都不会是单纯的,它至少有两个层次:一是在其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所遇到的必须优先解决的“现实迫切问题”,它是一个社会中的突出的重大的问题,但也可能是暂时的偶然的人为的;二是这一社会现实作为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体现,它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而历史发展又有它自己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一方面这样那样地渗透和体现在现实问题之中,但它不会随着现实问题的解决而消失,而是在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发展中转化为新的历史问题。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都包括两方面:现实迫切问题与历史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在孤立隔绝的封建时代并不突出,但在走出这一时代之后,就日渐突出),现实迫切问题是显性的,它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要求解决,而历史基本问题则可能是隐性的,它是隐藏在上一问题背后并影响着它的解决的深层问题,只有少数深刻的思想家才能把握它,但却是历史不能绕开的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比如当代中国,现实迫切问题是反腐败反特权问题,而历史基本问题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由于“人类”是由不同的民族国家组成的,各个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社会中的特殊性、偶然性因素,规定了它们的种种问题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一个问题比较多的时代来说,一定国家的问题往往包含着这两个方面,并且基本纠缠在一起,但毕竟是两个问题。两个问题相结合,就会加强成为一个时代的“时代迫切问题”。

因此,对马克思所说的他的时代的“时代迫切问题”,就应当从“现实迫切问题”和“历史基本问题”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就“现实迫切问题”而言,它在不同社会有不同的表现。马克思亲历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封建专制主义横行的德国,和新兴的资本主义英、法、荷等国。前者是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和斗争,这是政治解放的问题。后者是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和斗争,这是阶级解放问题。这两方面都是马克思身临其境、亲身参加的斗争,都留下了大量的理论论述。马克思在参与民主对专制这种现实社会的迫切问题的斗争时,同时又是从“历史基本问题”出发的,所以他强调德国的革命不能仅仅是解决现实迫切问题的“纯政治革命”,而必须是彻底的即同时解决历史基本问题的革命:实现人的解放的革命。他要求在德国革命中要把政治解放提升为人类解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强调“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而要实现人的解放,即人类解放,就需要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把人类解放的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是要求把现实迫切问题与历史基本问题结合起来加以思考和解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和哲学方面的关怀重点,是资本主义世界。它的现实迫切问题,是资本逻辑对人的残酷剥削,使广大无产者不能合理生存。它虽然出现在政治革命后的新社会,但它却成了旧时代一切奴役制度的集中体现。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制度造成了破坏性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劳动的异化、剥削的残酷性,使广大无产阶级只能过“非人的生活”。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使人成为非人”!这是一种产权暴力、经济暴力的统治,是在新制度中保留和生长的旧时代毒瘤。所以,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与阶级解放,就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存在的现实迫切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不能仅仅就它本身来解决,不能像当时许多工人运动仅仅局限于提高工资缩小工时的要求之中。马克思则深切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对于历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因为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和阶级解放,像整个社会的政治解放一样,是人类解放问题中的关键一环。因而,在他那里,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与历史基本问题结合一体来进行的。或者说,他是从历史基本问题的高度来解决现实迫切问题的,因而他比当时的任何社会主义者看得都要深,都要远,这使他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

其次就“历史基本问题”言,自16、17世纪以来,现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工业技术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和思想理念基础。从荷、英、法、意等国开始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革命,从经济上说是确立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从政治上说是打破了封建帝王的权力私有制,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权力公有制时代(虽然还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这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前提,也更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伟大的“政治解放”,而这种政治解放又建立在相应的“思想解放”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这个时代是“在人类自我解放力求以政治自我解放的形式进行的时期” ,这个时代的“问题就在这里”:“不是君主的主权,就是人民的主权!”

这是马克思站在人类学高度上而不是资产阶级眼界对“人民主权”的最强烈的呼唤。他充分看到了政治解放、人民主权对于人类解放的意义,他指出:“政治解放同时也是人民所排斥的那种国家制度即专制权力所依靠的旧社会的解体。” 又说:“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还不是一般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表明,“人民的主权”即权力公有制的实现,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开辟了人类走向解放的政治道路。因此,以反专制、反特权、争平等、要尊严等开始的把人从“人对人的统治关系”下解放出来,是人类解放的关键一环,在这一环节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实现人类解放,就成了马克思时代的历史基本问题。可以说,西欧的这一发展,使人类历史走上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时代。只有到了这时,只有人类开始超越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走向“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时,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问题才会成为“历史基本问题”而突出出来。马克思把当时的政治解放视为当时的人类解放的最高形式,表明资本主义突破封建专制而实现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是人类解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开始,由此就可以从世界历史高度上提出人的解放、人类解放、全人类解放的问题。这成了他的历史时代的历史基本问题,马克思的深刻性,在于他从一开始就高蹈于历史之上,举起了人类解放这一历史基本问题的大旗,正是这一人类学关怀使他进一步深入现实社会的迫切问题之中。

概而言之,在当时的封建德国,现实迫切问题主要是政治解放问题,历史基本问题是人类解放问题;而在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现实迫切问题是无产阶级的解放问题,而历史基本问题则是全人类解放问题。两者结合起来就是马克思的“时代迫切问题”。

事实上,我们从一个更广泛的视野来考虑,任何时代的迫切问题,都不能不包括历史方面与现实方面:历史方面会转化为现实方面,并在现实中加以解决;现实方面产生的问题也会转化为历史方面,成为历史的新问题。正是历史方面与现实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形成了社会的运动和发展。而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基础,当然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正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历史与现实达到矛盾的统一。但历史问题具有相对长远性,现实问题则具有当下紧迫性,区别二者在一个时代的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看到,正是这一区别使我们发现了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及其学术合理性基础。

第二节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与双重理论构建的形成

一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

马克思的伟大和深刻,就在于他既要从历史基本问题的高度来解决其现实社会的迫切问题,即他要从“全人类解放”的高度来解决德国的“政治解放”和英法的“无产阶级解放”问题。又要通过解决现实迫切问题而解决其历史基本问题,即全人类解放问题。一个是由于广大劳动者的苦难生存而刻不容缓的问题,一个是长期的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任务问题。重要的是,当时的“无产阶级解放”这一现实迫切问题,不外是当时的“人类解放”这一历史基本问题在先进国家的一种现实具体体现。所以,马克思可以把无产阶级解放作为打开人类解放大门的钥匙。于是,马克思的历史任务,就不能不在人类解放的背景中和前提下,在为人类解放的努力中,首先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集中于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事业来做,同时又不断强调人类解放这一伟大事业,即把人类解放这一历史基本问题落实在现实迫切问题中来做。现实迫切问题与历史基本问题结合一体进行,这就是当时的世界历史发展所赋予马克思的双重一体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身体力行地为这一双重历史使命奋斗了终生。

马克思身处封建德国与先进资本主义各国交集的环境里,处在近代性社会与现代性社会交错并存的时代,处在两种社会和它们的现实迫切问题与历史基本问题纠缠一体的时代。就不同社会并存来说,它形成了马克思青年时代针对封建社会和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历史斗争任务。就两种问题纠缠一体来说,在其根本精神的影响下,这两大问题就形成了马克思贯穿一生的双重战斗任务。马克思一生的斗争,都可以概括在他青年时代就确立的这种双重一体的斗争里:在封建德国,是通过民主对专制的斗争而走向“人的解放”,他的斗争旗帜是“自由”!在资本主义世界,是劳动对资本的斗争,是通过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而开辟人类解放的道路,他的斗争旗帜是“解放”!两者都通向“全人类解放”这一历史基本问题的解决。民主对专制的斗争,主要是在政治上即在社会公权方面反对人类社会中的非正义、不合理现象;劳动对资本的斗争,主要是在经济上即在资本私有制方面反对人类社会的非正义、不合理现象。前者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以政治解放为表现形式的“人的解放”的理论里,后者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以“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里。两者都指向了人类解放这一历史基本问题的解决道路,这是他的根本目标。简言之,“时代的迫切问题”赋予马克思这样的双重历史使命和双重任务:狭义的历史任务是根据现实迫切问题而提出无产阶级解放问题,广义的历史任务是根据历史基本问题而提出政治解放(封建国家)与人类解放问题。前者形成了马克思的以经济学为根基的阶级性问题域,后者形成了马克思的以人类学为根基的人类性问题域;这成了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双重问题域。

从具体的时期来看,在1841—1847年,马克思主要运用人类学和哲学武器批判封建性的非人世界,寻找以政治解放为前提的人类解放问题;在1847—1872年,马克思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武器批判资本主义非人世界,寻找无产阶级解放以及全人类解放的道路问题;而到了1873—1883年,马克思似乎要运用实证的人类学武器批判旧世界,寻找全人类解放的多重可能性道路。

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是自觉地把解决他的时代的世界历史基本问题和现实社会的迫切问题作为自己终身使命的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和革命家。

二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所决定的马克思的双重理论视野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即历史赋予他的同时解决历史基本问题和现实迫切问题的人生使命,决定了他不能不从双重视野看问题。这是由于,要解决世界历史基本问题,不能不从人类学视野看问题;而要解决现实社会的迫切问题,又不能不从经济学视野看问题。这就形成了他的双重理论视野。而这种双重理论视野又是哲学性的,因为青年马克思首先是位哲学家。所以他的人类学视野,同时也就是人类学哲学视野;他的经济学视野,同时也就是经济学哲学视野。这种双重理论视野是由马克思一身二任的双重理论任务所决定的,对于他来说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他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区别和不便,所以他也并没有去区别和加以审思。

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第3卷,主要精力都在经济学问题域中活动,并以经济学作为科学理论武器,研究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问题,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称之为狭义理论或经济学哲学理论。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100多年来人们把这当成马克思的全部思想理论来对待,而不知道马克思还有另一种与此相辅相成的立足于人类学的广义理论构建。事实上,人类学视野是马克思最先强调的理论视野(“人类精神的真实视野”,1842),这是站在世界历史高度观察“人和人类世界”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向的视野。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这一人类性问题域:既以这一视野为根基考虑狭义理论问题,又直接形成了一系列的广义理论构建。这是至今还没有被认识和承认的理论构建。

三 马克思双重理论视野的双重理论构建

马克思从来不是以单纯的学者出现于世界的,他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强烈的价值追求的理论家、哲学家出现于世界的,这种价值追求,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价值追求。这种政治,是一种追求人类解放和解放人类的政治。因而,不论他的人类学视野也好,经济学视野也好,都带有政治追求的性质。这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经济学,不是单纯的经济学,而是政治经济学;而马克思的人类学,也不是单纯的人类学,而是政治人类学。这特别体现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如果我们把这本经典著作中的经济学思想和人类学思想仅仅视为一般的、科学的经济学和人类学,那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特有的价值理论构建。所以,应当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与人类学哲学,都是为他的政治——解放人类的政治——服务的,因而是一种政治性的经济学哲学和政治性的人类学哲学。当然可以简称之为经济学哲学和人类学哲学。这就是马克思的双重理论视野。

回到开头所说的两大问题来说,可以说,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马克思都是从这种双重理论视野为这两大问题——现实迫切问题与历史基本问题——的解决进行观察、思考、批判以及相应的理论构建的。他为此做过不少事,说过不少话,写过不少东西。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的双重理论论域和双重理论构建。这就是说,正是由于这两大斗争任务的存在,所以,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不能不出现大量的双重理论构建——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理论构建,以及建立在政治人类学基础上的理论构建。前者可以概括为经济学哲学,后者可以概括为人类学哲学。前者是人人都知晓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后者至少从文献上说,则是人人都还不知道的。

马克思的这两大理论构建,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理论构建,是直接为解决“现实迫切问题”即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理论构建;而建立在政治人类学基础上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论构建,则是直接为解决“历史基本问题”即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理论构建。前者形成了马克思的狭义理论构建,这里出现的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形象;后者形成了马克思的广义理论构建,这里出现的是全人类的马克思形象。本书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马克思的建立在政治人类学基础上的、以政治解放为前提的、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广义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论构建。

四 马克思双重理论构建之间的互根互张的理论关系

马克思这种双重理论视野和双重理论构建,不是简单的,马克思的深刻性,马克思理论的秘密,都在于他的这种双重理论构建及其关系中。这种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不是辩证关系,也不是系统关系,而是现实与历史之间的互根互张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的这种双重理论视野,不是漠不相关的,由于历史基本问题与现实迫切问题建立在历史与现实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之中,因而,双重理论视野是互根的;这种互根性,又决定了它的理论解决、它的理论主张不能不是互张的,即互相展开、互相发扬的。所以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是互根互张的关系。

这种互根互张的关系,一是体现在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中,即狭义理论体系与广义理论体系之间的互根互张性,双重一致性;二是常常体现在马克思从双重理论视野观察把握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概念而出现的关于同一个问题、概念、范畴的互根互张的双重理论判定,从而出现了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所谓马克思的“矛盾”“悖论”“同语反复”等至今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有名的“正义悖论”就是这样:一方面,马克思从世界历史视野、从人类学哲学视野强调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强调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正义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经济学哲学视野、从现实社会问题的视野,说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易是正义的,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而获取其创造的剩余价值也不是不公平的。这种双重理论构建和从双重视野对同一个问题的把握,就展开了一种具有双重本质的理论世界、理论区间或者用今天的术语说——理论宽带,正是在这种区间和宽带里见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深刻性,和把握问题的全面性。

所以,站在这种双重理论视野的立场之上,人们所发现的所有马克思理论中不可理解的“矛盾”“悖论”等,便都可以从这种双重视野形成的理论“宽带”里通过具体分析来理解。可以说,这是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从不同论域把握同一个问题的互根互张的最深刻的马克思特有的理论方法,对此,我们特称之为双重视野方法论——这是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活动所创造出来的马克思特有的方法论,也是我们解开马克思悖论马克思秘密的方法论。对这一方法论以及他所形成的种种对同一个概念的双重理论判定,都需要另外专门讨论。

第三节 马克思双重理论构建与双重理论逻辑的形成

任何科学、任何理论都有它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果说,马克思既以经济学为理论根基构建了无产阶级解放理论,又以人类学为根基构建了全人类解放理论的话,那么,不论自觉与否,其内部都会产生两种理论逻辑:经济学逻辑与人类学逻辑。

对马克思理论中的双重逻辑线索的发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21世纪的一大功劳。首先是孙伯鍨先生,他在2002年就指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和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 。这显然远远超过了在马克思《手稿》中寻找一种理论而排斥另一种理论这种片面性做法,以及把整个《手稿》打入另类的错误立场。发现马克思理论中双重并峙的两种逻辑,这是一种重要的理论突破。但是,这一理解还不够准确,因为,这里是把“思辨逻辑”与“科学逻辑”对立起来,显现出马克思有一种“从思辨”走向“科学”的道路,所以作者强调,马克思的思辨逻辑“仍旧停留在费尔巴哈哲学的范围内”,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后一种逻辑基础上才能逐渐产生出来” ,这就不能不陷入“断裂论”的错误立场。但是,这一新颖理论仍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

最近,卓有远见的王南湜先生对这一线索有了重要的发展,他进一步称之为“人本逻辑”与“科学逻辑”,指出“《手稿》中存在着人本逻辑与科学逻辑的双重变奏” 。这里以人本逻辑代替思辨逻辑是完全正确的,他又指出这种双重逻辑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理论的始终,但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逻辑却没有追问。

上面的讨论表明,马克思既然自觉地担负起世界历史发展和现实迫切问题的解决这种双重历史使命,并且进行了双重理论思考和双重理论构建,形成了他的建立在人类学根基上的人类学理论论域,和建立在经济学根基上的经济学理论论域,当然也就形成了他的以人类学为理论根基的人类学逻辑和以经济学为理论根基的经济学逻辑。

这就是说,马克思的双重使命、双重论域必然出现双重理论构建和其双重逻辑:人类学逻辑和经济学逻辑。或者更正确地说,形成了广义理论逻辑与狭义理论逻辑。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双重理论构建和双重理论逻辑的立场,重新研究马克思的理论学说。王南湜先生对这一点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让我们再一次引为纲要:

从双重逻辑在马克思理论中始终并存,引申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手稿》之后,由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致力于发展科学逻辑,而对人本逻辑虽未弃绝,但事实上也未系统发挥,故基于马克思基本思想发展其人本逻辑,便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一项根本性任务。而且,此一任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完整性要求,而且在当今也是现实生活所迫切要求的。而在今天政治哲学复兴的大潮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之所以在理论上未有建树,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囿于黑格尔主义甚至法国唯物主义之眼界,而未能把握住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双重逻辑之意蕴,并在科学逻辑已获得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对于人本逻辑予以发挥和发展。

发现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构建和双重理论逻辑 ,是正确理解和全面理解马克思的起点。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可以纳入这种由双重理论和双重逻辑支配的理论体系里。马克思构建了一个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理论世界,这个世界的真理存在于由双重理论和双重逻辑所展开的理论空间里。

第四节 21世纪:弘扬马克思的广义理论视野和广义理论构建

马克思解决他的双重问题的双重理论视野——政治经济学的哲学视野与政治人类学的哲学视野是如此有力,它把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划然分开,从而使我们可以区别对待。

简单地说,在马克思那里存在着的,一是本于无产阶级正义精神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学和经济奴役,它形成了马克思的狭义批判领域,形成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逻辑为主线的狭义理论构建;一是本于人类正义精神批判人类世界的一切不合理非法性现象,它形成了马克思的广义批判领域,形成了他的以政治人类学理论和人类学逻辑为主线的广义理论构建。既然这两个理论世界在今天、在这里才被揭示出来,那么,我们就首先需要把这两个理论世界大体展示出来,并比较两种理论构建对于当代世界的适应性。我们因此看到,由于狭义理论体系早就广为人知,并随着世界历史变迁已不适应当代世界,因而我们搁置不论;而广义理论视野和广义理论构建与当代的世界历史发展相适应,因而理应成为我们重点讨论的领域。

这里要注意的是,马克思的这两大理论构建的命运是不同的。前者通过列宁和毛泽东在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和革命实践,已经改变了半个不发达世界,因而马克思主义便以这一面貌风行世界;后者则因为前者的盛行而一直被遮蔽,从而有待我们今天去发现。可以说,19世纪、20世纪的历史已经过去,它的现实迫切问题已经得到这样那样的解决而消逝或转化到新的历史问题之中,而它的历史基本问题则以新形态持续到了21世纪的今天。因而,21世纪是发现和弘扬马克思的广义理论领域而推动世界历史基本问题走向解决的时代。因而,从前者深入至后者,不是改变马克思主义,而是发现和复兴其内在的人类学价值,从而在当今这个人类学时代发展和振兴马克思主义,是让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人类历史进步相结合而得到发展的历史性工作。

前面的讨论表明,马克思解决现实迫切问题的无产阶级解放理论之所以有力,在于它以历史基本问题即人类解放为内在的根基和张力;马克思解决历史基本问题即包括政治解放的人类解放理论之所以有力,又在于他找到了其物质性的实践手段——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从而包含无产阶级解放)这种内在的根基和张力。其结果,就是在马克思那里形成了种种由双重理论张力所形成的理论世界。看不到二者区别,是我们过去不能发现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和双重理论构建的原因。

本文既是对马克思的主要的双重理论构建的分析揭示,又是对他的狭义理论构建在历史变迁中的相对性的分析,更是对尚不为人知晓的他的广义理论构建的重要性与当代性的分析,以便从马克思理论构建的结构本身及其命运中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当然,这些远不是最后的结论。

总之,马克思的“时代迫切问题”,可以区分为“互根互张”的历史基本问题与现实迫切问题。“历史基本问题”是当时历史上出现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之后而提出的人类解放问题;“现实迫切问题”是当时现实社会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所引起的无产阶级的生存与解放问题,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就是互根互张的关系。马克思自少年时代以来的人类学情结(“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迫使他首先关注的是历史基本问题,但这个问题要想解决,却必须优先解决现实社会的迫切问题,所以马克思把这两大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他的双重历史使命,终生为解决这两大问题而献出自己的精力和健康。

确认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和双重理论构建,是提出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以及广义马克思主义的本于马克思本人的合法性根据。这就为进一步的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下面讨论的马克思的诸多双重理论构建,它们在马克思那里当然是统一的,但不能理解为矛盾的辩证的统一,因为它们并不构成对立面,而是历史与现实的互根、互张、互补、互转的统一关系,也不构成“对应关系”或“从属关系”。但狭义与广义之间,从内容涉及的范围看,有相对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存在。

(《导论》作为前期成果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krNSwILPniWOTAxc7i30WAFBpjxV4mjd1+FJ+VQ+p7NicH87rfNclEjTgI616A6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