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 可能的创新

自金融发展理论创建以来,学术界研究重点集中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学者开始关注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问题。我国对此问题的讨论出现在2006年以后,但系统化的研究农村金融对贫困减缓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因此,本书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探索性的研究:

研究视角方面,结合贫困农户、金融机构和县域金融三方面数据,以需求、供给和整体效应三个层次,审视考察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效果、作用机理和实践状况。其中,农村金融减贫效应的计量验证是对金融减贫实施效果的整体测度,农村金融供需分析是对整体效应检验的现实因素支持,农村金融减贫机理是对减贫效应不足的根源剖析。

研究内容方面,在验证农村金融发展减贫效应时,基于索洛生产函数,诠释贫困、中等收入和富裕人群的生产函数和资本积累过程,构建金融资源供给与贫困摆脱的路径实现模型,由此引入相关变量验证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效果与作用关系。在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机理时,基于金融发展理论和“PGI”理论,设定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理想作用模型。并将计量检验结果与模型理想状态进行对比,深入探讨农村金融减缓贫困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机理,反思农村金融减贫效果不佳的机制根源。在阐述农村贫困状况与金融减贫效应时,将历史分析与现状考察相结合,从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转向角度,厘清扶贫策略和金融减贫政策演进的逻辑链条,结合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转变、扶贫方式转化和农户金融需求分化等方面,思考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的改革方向与政策机制设计。

研究方法方面,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法,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作为中介变量,定量分析金融减贫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效应。不仅弥补先前研究偏重定性分析的不足,而且将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列于同一系统,更好地反映彼此作用的层级关系和作用效果。此外,以系统GMM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多重分析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线性或非线性、正向或负向的关系,以及长期和短期不同的作用效果,综合呈现不同方法所得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方面,直接定位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结合大范围样本实证检验和实地田野调研经验,还原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状态和金融减贫效应。所选数据涵盖集中连片特困区435个国定贫困县近十年研究数据、2018年与2019年西北四省1957户贫困农户田野调查数据、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中2742户贫困农户样本。相较于国内同类研究,本书更注重立足于贫困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特点,探索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与作用机理,并提出完善农村金融减贫机制的政策路径。

二 存在的不足

第一,本书所涉及的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数据较难收集,《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扶贫开发年鉴》和《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有关各贫困县金融的数据仅限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于各县市支农贷款投放规模、扶贫贷款发放数量、金融机构准备金比率、新型金融机构设立数量等相关数据均未涉及,因而本书金融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贫困测度指标的维度过于单一,随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不仅表现为物质的匮乏,更表现为能力的欠缺、权利的缺失和发展机会贫乏。但受限于统计资料,本书仍仅从经济角度测度贫困。

第三,由于农村金融包含多种成分,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在贫困的减缓和作用机制上存在差异,但是本书在刻画农村金融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时,并未对其进行具体区分。此外,未能从制度和历史角度追溯金融减贫的机制缺陷,将经验结果理论抽象为更为深入的观点,欠缺一定理论厚度和学术底蕴。 ODd9QAY07kjVVQATC8bLDnzep2YNe86+A48q4/n15JGIxZsIGlSs2DHfQkOOfO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