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规范分析被认为是实证分析的理论起点与最终归宿,但同时又需要实证经验研究作为支持。研究中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借鉴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农村金融贫困减缓的效果、影响贫困农户金融需求的因素以及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金融现状,这是实证中需要回答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景象?其作用机理是什么?我国农村扶贫和金融减贫战略的内在演变逻辑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在规范分析中予以解答。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对农村金融对贫困减缓作用机理的论述、我国不同时期扶贫战略和金融扶贫历程回顾、国内外农村金融减贫经验以及农村金融助推脱贫的政策措施讨论主要采用定性方法。与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在研究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供给状态、贫困农户金融服务需求状况、测算农村金融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效果等方面则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三)纵向与横向分析相结合

研究我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测算农村金融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效果时,运用纵向与横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涵盖时间序列数据,也包括面板数据。从历史演进角度,跨时段分析农村扶贫战略和金融减贫历程,有助于把握演变轨迹与趋势特征。同时也对同一时段的数据进行城市水平、全国整体农村、贫困农村的对比,明确各区域之间的不同状况。

(四)文献归纳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归纳并梳理大量国内外文献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根基,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农村金融实地调研是确保研究严谨可靠的依据。研读前人研究的文献为本书框架设定、思路演进、模型设定提供经验,将搜集的实地调研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综合,采用实证方法,可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五)历史与逻辑一致方法

坚持从长期历史的视角对我国扶贫模式的变迁予以解读,从理论上分析这种历史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是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和贫困群体意识觉醒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对扶贫模式创新的冲击。

二 技术路线

本书在借鉴农村金融理论、金融发展理论、贫困和反贫困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纵向与横向比较、定性分析与定量考察、文献归纳与实地调研结合等方法,针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市场垄断明显、金融服务不足、金融资源抽离和金融机构“离农”等现实,从农村贫困状况和金融扶贫实践状况入手,分析农村金融对贫困减缓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并用实证方法测算农村金融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效果,试图探寻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力措施,强化农村金融的减贫绩效。即遵循以下的研究逻辑:金融减贫问题提出→金融减贫理论梳理→贫困农村金融减贫考察→金融减贫效应与机理计量验证→计量检验结果讨论→农村金融减贫案例分析→金融减贫路径选择政策建议。

三 数据来源

本书立足于考察我国贫困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讨论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效应。因此,选用数据尽可能对农村的贫困农户形成大范围覆盖。其中,第四章数据主要来源于课题组2018年、2019年西北四省1957户贫困农户调查数据。以及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该数据涉及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6000户样本农户。为了准确瞄准农村贫困人群,本书对CFPS数据进行有效甄别与筛除。首先剔除掉全部样本中城市家庭数据而筛选农村家庭数据,并进一步根据人均家庭纯收入分位数指标,将全部农户家庭数据划分为收入最高、中上、中下和最低四组,每组样本各占农户总体样本的25%。将研究样本最终锁定于最低收入农户群体,共有2742个样本 。而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书计量分析的核心章节,选用数据涵盖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435个国定贫困县区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2019)、《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2—2019)、《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6—2011),以及2012—2019年各省份统计年鉴。

图1-1 本书研究路线框架 RtkDCZnKXlIYQWvDDiIgtJu7z+xTfCDZ3s9uxCmDdP73NxC2JuKI0/uiizXEOG6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