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章节设计

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首先需要从制度史角度探讨其基本样貌、运行机制和源流等问题。锦衣卫制度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明朝人的凭空创造,因为拥有着异常复杂的职能和人员组成,在前朝的诸多制度成果中都能找到供锦衣卫制度借鉴的制度文明因子,如果要对这些“源头”逐一分析,未免篇幅过大,迟迟不见锦衣真容,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如果跳过去直接分析锦衣卫制度本身,又显得不太符合“游戏规则”。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对于那些比较明显,无须过多笔墨介绍的前朝制度源头,直接略过,将其放到具体探讨锦衣卫某项职能时再具体分析,比如对前朝仪鸾司制度、拱卫司制度的借鉴,直接在分析锦衣卫制度形成过程一节穿插分析,不再单列章节。对于影响很大,前人研究又关注明显不足,且枝节较多的制度渊源,则列专节予以介绍和分析。在这一思路下,本书正文部分一共分为七章。

首先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目的、章节设置,并对学术史上的相关成果予以分析和评述。

宋代皇城司制度、蒙元怯薛制度对锦衣卫的出现有深刻影响,前人研究重视不足,本书在第一章中将结合分析锦衣卫制度的曲折形成过程,对这两个制度源头进行具体的介绍和对比分析。

锦衣卫的职能异常广泛,无法在一章内讲清楚,本书将在第二、三、四章中对其进行尽可能细致的探讨。第二章分析其各类军事职能及其衍生品——京城治安管理职能。第三章重点介绍充满争议的监察职能和司法职能。其中备受士大夫注目的驾帖和精微批制度因为和锦衣卫的这两项职能联系紧密,本书将在第三章中一并探讨。在此之外,锦衣卫还拥有出使外邦、管理京城公用房屋、服务皇室等一系列琐碎职责,对此,本书将在第四章中予以介绍和分析。

诸多的职能需要不同的人群去具体落实,第五章将对卫内除一般军士之外的侍卫将军、校尉、力士、舍人等特殊群体进行具体探讨。

明代处于传统中国社会演变的末端,明中后期的社会形态和明初有很大的不同,其中还夹杂有诸多质变的因素。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从统治核心层到乡野村夫,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其中并做出自己的抉择。锦衣卫作为国家机器中的核心部件,同样要应对社会变化。本书第六章将对此进行具体讨论。

按常理,分析了晚明锦衣卫制度之后,需要对明末,即天启、崇祯两朝的锦衣卫做最后的探讨。本书没有这么做,一方面锦衣卫在明末的状态,无论是职能履行还是人员结构,都已经和明初有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同中前期的运行实态有密切联系,为保持连续性,在此前的章节中,对涉及明末的诸般变化已经做了具体探讨,没必要再重复;另一方面,锦衣卫的诸般劣迹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缺陷在弘光朝以及南明时期表现得更为充分,本书第七章将专门对这一时段的锦衣卫做介绍和分析。

另外,出于稳定统治的需要,清廷在入关之后,暂时保留了锦衣卫,但对其具体运行进行了零敲碎打式的修正,直到设立銮仪卫取而代之。但在“清承明制”的大背景下,锦衣卫制度的影响并没有随着銮仪卫的出现宣告彻底终结,而是不断曲折地“复活”,迫使清廷需要继续进行调适和修正。在第七章中,对这一问题将列专节予以分析。

最后,是全书总结,力求用尽可能简短的文字归纳全书内容,并展示个人观点。 eflquwq5+SFjJz5s6OCdc6JeLcaoY6pxWZYoOOH5ufRaTNKFDHZO8VrJsSZ89Sn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