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英国中世纪戏剧不仅是英国当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活动,而且是当时最广大的目不识丁的下层社会成员接受基督教教义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和文化高潮的基础。

国外学者对英国中世纪戏剧的关注和研究始于19世纪中后期,在当时考古学兴盛的背景下,一批中世纪宗教连环剧手稿得到发掘和重新出版,如1836年首次公开了《汤尼雷神秘剧》(J.Raine and J.Gordon,ed., The Towneley Mysteries ,London:Surtee Society)的手稿,紧接着,“某镇”连环剧的手稿(James Orchard Halliwell,ed., Ludus Conentiae ,London:The Shakespeare Society)于1841年、切斯特连环剧(Thomas Wright,ed., The Chester Plays ,London:The Shakespeare Society)于1841—1847年相继得到公开出版,1838年还出版了《英国奇迹剧选集》(William Marriott,ed., A Collection of English Mircale Plays or Mysteries ,Basel:Schweighauser) [1] ,保存最完整的《约克连环剧》(Lucy Toulmin Smith ed., York Plays The Plays by the Crafts of Mysteries of York on the Day of Corpus Christi in the 14 th 15 th and 16 th Centuries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也于1885年首次公开出版。随着这些自宗教改革后沉睡了200年的连环剧重见天日,学界也改变了对英国中世纪戏剧的传统认识——原始、粗野、充满神学说教,开始初步认识到其价值,如《约克连环剧》的编者露西·史密斯(Lucy Toulmin Smith)指出,“约克连环剧在用语、诗节方面,要比中世纪英国北部的诗歌更加标准,是比较好的样本” [2] 。尽管19世纪中后期的研究仅限于戏剧文本的发掘与出版以及编者的简单介绍,但却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第一手资料。在这些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英国著名学者钱伯斯(Edmund Chamber)在1903年发表了两卷本的《中世纪舞台》 [3] ,由此拉开了20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序幕。该书从罗马古典戏剧的衰落、早期滑稽剧演员的演出生活、民间戏剧、宗教剧一直到中世纪后期的间插剧,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英国中世纪戏剧的发展脉络,该书鲜明的进化论观点奠定了20世纪上半叶中世纪戏剧研究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从20世纪初开始,英国中世纪戏剧很快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吸引了大量学者从宗教神学、历史学、音乐学、文学、戏剧学等角度探讨中世纪戏剧的价值和意义,至60年代达到成熟。成熟的标志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大学纷纷开设了中世纪戏剧研究的课程并设立了专门的研究生学位,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Bristol University)、利兹大学(Leeds University)、兰开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约克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Toronto University),美国的宾汉姆顿大学(Binghamton University)等,都开设了相关课程,成为全世界关于中世纪戏剧研究的阵地和中心。其次,为了研究的需要,一些研究性专门刊物相继问世,成为研究成果的发表园地,如1946年英国创办了期刊《戏剧手册》( Theatre Notebook ),随后英国的《新戏剧杂志》( New Theatre Magazine )、《戏剧季刊》( Theatre Quarterly )、《文艺复兴戏剧的研究机遇》(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Renaissance Drama )、《中世纪英国戏剧》( Medieval English Theatre ),美国的《比较戏剧》( Comparative Drama )、《英国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戏剧》(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Drama in England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早期戏剧记录:时事通讯》( REED Newsletter )等也纷纷于60、7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期刊刊发了大量有关英国中世纪戏剧研究的最新成果。再次,20世纪中期,英国中世纪戏剧在英国、北美等多地大规模地重新演出,如1951年作为英国节日的一部分,约克市重新演出了约克连环剧的全部内容,并且为了保证中世纪的原汁原味,这些连环剧由约克市的行会组织完成,接着切斯特等市也分别复演中世纪时期的连环剧,并且也和当年一样由当地行会负责演出;与此同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也上演了《坚韧的堡垒》等英国中世纪的道德剧,这些演出从表演角度验证了英国中世纪戏剧的剧场性特征。最后,至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学术研究著作相继出版,这些著作系统地重新评价了英国中世纪戏剧。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英国学者哈丁·克雷格(Hardin Craig)在其著作《中世纪英国宗教剧》( English Religious Drama of the Middle Ages ,1955)中反思了英国早期钱伯斯在《中世纪舞台》和卡尔·杨格(Karl Young)在《中世纪教会戏剧》 [4] 中关于中世纪戏剧发展的进化论观点,他认为仪式剧并不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发展的,早期学者关于复活节戏剧进化论的演变观点可能是一个误导 [5] 。美国学者阿诺德·威廉姆斯(Arnold Williams)在其著作《中世纪英国戏剧》( The Drama of Medieval English ,1961)一书中虽然和学者钱伯斯以及卡尔·杨格一样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梳理了教堂仪式剧的发展过程,但是他也指出,“在复活节戏剧的发展中,不排除如下情况存在的可能性——一些技术娴熟的作者一定也达到了高超的、即使是后来成熟的戏剧难以达到的戏剧效果” [6] ,他在该书中描述了英国中世纪戏剧从教堂仪式剧到宗教剧的发展过程,重点论述了连环剧、道德剧和圣徒剧等几种宗教剧类型,尤其探讨了连环剧的舞台演出、戏剧技巧、制作生产、文学艺术等特征,成为英国中世纪宗教剧研究的里程碑,唯一不足之处是缺乏对英国中世纪民间戏剧的研究,从而使英国中世纪戏剧的研究不够全面。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中世纪戏剧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纵观西方20世纪以来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基本研究类型:第一,用“礼拜仪式的”(liturgical)方法探讨英国中世纪戏剧从教堂仪式剧向连环剧及世俗戏剧、民族戏剧转变和过渡的过程,如英国学者钱伯斯的《中世纪舞台》(1904)、卡尔·杨格的《中世纪教会戏剧》(1933)等;第二,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中世纪戏剧与同期英语圣经诗歌以及基督教之间的关联,如美国学者卡夫(V.A.Kolve)的《圣体剧》 [7] 和哈迪森(O. B.Hardison)的《中世纪的圣诞节戏剧和基督教仪式》 [8] 等;第三,从文学和戏剧艺术角度探讨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价值,如英国学者露丝玛丽·伍尔芙(Rosemary Woolf)的《英国神秘剧》 [9] 和美国学者约翰·科尔德威(John C.Coldewey)四卷本的《中世纪戏剧: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批评概念》 [10] 等;第四,从舞台艺术角度探讨其舞台变化及当下意义,如英国学者格林·威克汉姆(Glynne Wickham)的《中世纪剧场艺术》 [11] ,理查德·比德尔(Rechard Beadle)主编的《剑桥中世纪英国剧场》 [12] 以及凯蒂·诺明顿(Katie Normington)的《中世纪英国戏剧——表演和观众》 [13] 等;第五,从性别视角探讨英国中世纪戏剧的女性形象以及性别化的扮演等,如英国学者凯蒂·诺明顿(Katie Normington)的《性别和中世纪戏剧》 [14] ,美国学者特丽莎·科莱特(Theresa Coletti)的《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圣徒剧——英国中世纪后期的戏剧、性别和宗教》 [15] 等。

大致来说,国外的著作大都侧重于从某一角度考察具体问题,缺少整体综合意识,对该时代戏剧流变的内驱力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关注也相对不足。

国内也有部分学者予以初步论述。大致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从横向上将英国中世纪戏剧作为中世纪宗教剧的主要代表,纳入中世纪文学研究的范畴,并强调其对文艺复兴戏剧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刘建军教授在其著作《欧洲中世纪文学论稿(从公元5世纪到13世纪末)》(2010)一书中将英国中世纪戏剧放在欧洲中世纪宗教剧的整体语境中进行讨论,他指出英国中世纪的戏剧演出极为盛行,而且英国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总和的半数以上是在教堂中上演的 ;杨慧林教授的《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 以及杨慧林、黄晋凯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 详细论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中世纪宗教剧的起源、主要戏剧类型和特征;陆扬教授在其著作《欧洲中世纪诗学》中以中世纪宗教剧中著名的角色“希律王”对莎士比亚塑造戏剧人物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例,强调了中世纪戏剧对文艺复兴戏剧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梁工主编的《基督教文学》在“基督教与欧洲中世纪文学”一章中论述分析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剧尤其英国中世纪的神秘剧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 。其二,从纵向上将其作为英国戏剧发展的源头,纳入英国戏剧研究的范畴,强调其对英国戏剧的基本模式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其莘的《英国戏剧史》 ,李赋宁、何其莘主编的《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 ,肖明翰的《英语文学传统之形成——中世纪英语文学研究》 ,孙柏的《丑角的复活——对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 ,陈才宇的《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通论》 等,这些著述都用一定篇幅介绍和论述英国中世纪时期的戏剧发展以及对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只在少量著作和论文中有所涉及而缺乏专著。

本书试图在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和知识体验,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从戏剧的娱乐与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联系入手,整体探寻英国中世纪戏剧的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

本书是个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所谓跨文化,至少涉及四种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北欧诺曼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所谓跨学科,至少涉及三个学科领域:圣经阐释学、历史学、戏剧文学。因此,为了客观、全面、深入地展开研究,本书运用了历史考察和类型学的方法,同时还使用戏剧文本分析和圣经神学阐释的方法。

本书将英国中世纪戏剧的发展轨迹分成三个阶段:形成期、繁盛期和转型期。首先,本书探讨了英国中世纪戏剧的起源。尽管罗马统治之前的史前不列颠地区可能存在原始宗教崇拜仪式中的简单模拟活动,也可能罗马统治时期的不列颠地区应该有戏剧活动,但是英国中世纪戏剧真正起源于中世纪的教堂崇拜仪式,而且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北欧诺曼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共生的产物,形成了三条发展脉络——以谋生为目的的职业演员的活动、一般群众的通俗演出、具有戏剧化色彩的教会仪式 。其次,本书从圣徒剧、连环剧、道德剧等三种主要宗教剧类型尽可能深入地探讨英国中世纪戏剧繁盛的面貌、特征及其得以繁荣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各种类型的宗教剧尤其上述三种类型的宗教剧符合了当时教会和官方传达教义、教化民众的旨意,同时也传达了中世纪人们的身份确认、道德诉求和娱乐需求,因此在14—15世纪形成了极其繁盛的创作和演出局面。这是本书的重点部分。最后,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中世纪后期英国戏剧的转型发展。在传统经济衰退与转型、政治宗教改革、文化与戏剧自身的发展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繁荣了200年之久的宗教剧逐渐衰落,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以亨利·默德沃(Henry Medwall)、约翰·拉斯特尔(John Rastell)、约翰·海伍德(John Heywood)等文人创作的以道德剧为基础的、较多反映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间插剧在都铎早期的宫廷和贵族的宴会中受到欢迎,这些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戏剧的先驱之一,至此,中世纪戏剧完成了它的转变,但这种转变绝不是本质上的改变,中世纪戏剧探讨的主题——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以及写实手法、喜剧色彩等戏剧艺术手法奠定了英国戏剧的发展,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上述英国中世纪戏剧的发展轨迹中,本书最终归纳了英国中世纪戏剧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英国中世纪戏剧在多种文化以及宗教与世俗的交互融合中发展变化,一方面,受民间世俗戏剧的启发,基督教会最终发展出了宗教剧,并融入世俗成分而走向民间;另一方面,世俗戏剧在大众化的基础上表达了一定的劝谕目的之后,最终由“民间”走向“官方”。这种戏剧发展模式既适应了当时人们的文化欣赏要求,也表达了主流文化价值。正是这样的戏剧发展模式,才奠定了随后英国文艺复兴的文化高潮,激发了英国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在当下中国文化语境下,这一发展模式表明,大众文化建设必须与主流文化相吻合,主流价值观必须通过合适的形式被大众接受,由此最终建设成文化强国。

从中世纪早期被教会排斥的民间世俗戏剧到中后期教会大力推行的宗教剧,再到末期贵族集团保护的间插剧,英国中世纪戏剧的发展流变过程表明,教会和官方以是否能最大化地教育民众决定戏剧的存留和推广。因此,本书对当下中国如何有效地建设大众文化和推广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最后,为了确定研究范围,我们还必须明确一些概念。第一个要明确的概念是中世纪这一概念。学界对中世纪(Middle Ages)这一概念的认识并不一致,一般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始,但是关于下限学界有不同的观点,西欧学者一般都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世纪时代的结束,包含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但是也有另外一种通行的观点,即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段时间为中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科技与生产力发展几乎停滞。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和英国的实际情况,本书中的中世纪这一概念的上限从5世纪即公元406年罗马帝国军团从不列颠全部撤离开始计算,下限止于1485年亨利七世建立都铎王朝,并适当延续到亨利八世时期。为了研究的便利和称谓的方便,本书的中世纪主要为5—15世纪这一时期。

第二个概念是“戏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戏剧”一词具有两个含义,一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一是“指剧本文学” 。中国“戏剧”的概念更多地来自西方的认识。英语中表示“戏剧”这一概念的有两个词,一个是play,一个是drama,前者是早期戏剧的概念,侧重于一切具有对话和表演性质的艺术活动,后者是现代戏剧的概念,侧重指在剧院舞台上演出的艺术活动 [16] 。结合英国中世纪戏剧活动的特点,本书中的“戏剧”这一术语不仅仅指剧本创作(script),也不仅仅指特定时间在剧院舞台上演的正规戏剧(drama),而是包含所有具有娱乐功能的扮演活动(play)。

[1] David Staines,“The English Mystery Cycle”,in Eckhard Simon,ed., The Theatre of Medieval Europe New Research in Early Drama ,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82.

[2] Lucy Toulmin Smith,“Introduction”,in Lucy Toulmin Smith ed., York Plays The Plays by the Crafts of Mysteries of York on the Day of Corpus Christi in the 14 th 15 th and 16 th Centuries ,New York:Russell & Russell,First Published in 1885,Reissued in 1963,p.l.

[3] E.K.Chamber, The Mediaeval Stag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03.

[4] Karl Young, The Drama of the Medieval Church ,Oxford:Clarendon Press,1933.

[5] Hardin Craig, English Religious Drama of the Middle Age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55,pp.1-50.

[6] Arnold Williams, The Drama of Medieval English ,East Lans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1,p.13.

[7] V.A.Kolve, The Play Called Corpus Christi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8] O.B.Hardison, Christian Rite and Christian Drama in the Middle Ages Essays in the Origin and Early History of Modern Drama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5.

[9] Rosemary Woolf, The English Mystery Plays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2.

[10] John C.Coldewey, Medieval Drama 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Ⅰ, Medieval Latin Drama in Europe Classis and Contemporary Formulation Volume Ⅱ, English Cycle Plays Studies Past and Present Volume Ⅲ, English Non - cycle Plays History and Critic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

[11] Glynne Wickham, The Medieval Theatre (third 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2] Rechard Beadle,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dieval English Theatr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3] Katie Normington, Medieval English Drama Performance and Spectatorship ,Cambridge & Malden:Polity Press,2009.

[14] Katie Normington, Gender and Medieval Drama ,Cambridge:D.S.Brewer,2004.

[15] Theresa Coletti, Mary Magdalene and the Drama of Saints Theater,Gender and Religion in Late Medieval England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4.

[16] Phyllis Hartnoll & Peter Found ed.,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atr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384页。 HAUiwVIZytjej1MecNCriw0IY3NUBMINlH/xHDwfgUCfBX3T0p+3wyeqwlSMGR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