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高货币之谜”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以及“政府的银行”,自1948年成立之初就对金融领域以及整个经济的调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William Roger就曾说过,中央银行、车轮和火被称为人类时代的三项发明。在我国,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管理机构,独立性相对受限,其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为维持经济增长速度、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而存在的。在现代信用制度下,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源头,有必要拥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各项法制法规的不断完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正在逐步强化。马克思曾经说过:中央银行是现代信用体系的中心。在货币发行方面,中央银行具有决定性的权力,根据经典的货币数量理论和货币的信贷传导机制,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构成了广义货币供给的原始推动力,那么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或者说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对于货币发行和创造具有哪些影响呢?下面将对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稳定性与“高货币之谜”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一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讨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在1983年才正式确立,那时的中央银行并没有独立的概念,时至今日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概念的界定,也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义。普遍认知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国内较早研究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学者可以追溯到郑先炳(1995),他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部分承担政府的职能,不一定要完全脱离政府的存在,其独立性也是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要在制定和执行某些货币政策时有一定的自主权。翁凯宁和张胜旺(2000)通过述评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标的文献,也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能受政府目标的制约。魏强和陈华帅(2009)认为,如果中央银行不能有效脱离政府,那么中央银行最终都会选择妥协,无法有效执行货币政策,而是屈从于满足政府的偏好需求选择经济增长速度而牺牲通货膨胀。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有关的货币供给问题自然离不开通货膨胀问题,那么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高货币之谜”的探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转为基于通货膨胀的解释,国内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相关的研究主要基于与通货膨胀相关的研究。徐广军和王明明(2001)认为,支撑中央银行独立性就要论证政府和中央银行的目标不一致,从而避免因过度超发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过比较一些实证研究(马光,2003;张旭,2002;陈晓枫,2007;等等)可以发现,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他们分别通过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标来论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通货膨胀的关系,马光认为两者关系不确定,而张旭等却认为独立性越高越有助于物价稳定。盛雅楠(2013)测度了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LS测度),并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通货膨胀的负相关关系,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控制通货膨胀走向恶化。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较为规范的有陆磊(2005),他试图运用非均衡博弈模型来论证我国中央银行的微观独立性和最优金融稳定规则的制定。苗文龙(2006)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中央银行宏微观独立性对货币稳定、金融稳定政策有效协调的影响。虽然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限,但是其独立性却是一直在加强的,中央也在为此积极努力。范方志(2005)就曾指出,我国可以借鉴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银行的实践经验,但也要结合我国的特殊实际,辩证地看待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整体来看我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在逐步加强。孙凯和秦宛顺(2005)通过构建多种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的数理模型,指出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方向。魏强和陈华帅(2009)利用SVAR方法指出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正式成立到现在独立性逐步强化。尹继志(2010)通过构建中央银行目标函数对中央银行独立性、收入不平等和通货膨胀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加强可以有效抑制收入不平等引起的通货膨胀。陈平(2014)通过构建福利损失函数得出,既负责价格稳定又负责金融稳定的中央银行不能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水平,认为中央银行既要保持宏观审慎的独立性,也要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可以看到,国内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高货币之谜”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为本书后续工作提供了研究空间。

二 国外研究进展

有关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稳定性理论方面的文献梳理如下。从Kydland和Prescott(1977)建立中央银行独立性模型,提出动态不一致理论,到以Krugman(1979)为代表的第一代储备抛售式货币危机模型,再到以Obsfled(1986)为代表的第二代投机攻击型货币危机模型,中央银行始终不具有微观运行性质。按照西方货币理论,如果中央银行不能和政府有效分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不断发生冲突,政府最终都会选择牺牲物价稳定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会影响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最终目标的权衡。在Prescott和Kydland(1977)提出动态不一致理论,并由Barro和Gordon(1983)等扩展到货币政策领域之后,为了解决通货膨胀偏差问题,避免相机抉择政策的出现,Rogoff(1985)提出声誉模型(Reputation Model),并且发展为授权模型(Delegation Model);Susanne(1992)拓展了Rogoff的模型,提出“部分独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Walsh(1995)从最优激励合同的角度分析了货币政策的授权方式等。上述用于缓解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模型都要求中央银行(或货币政策委员会)能够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即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这有利于降低由动态不一致性带来的通货膨胀偏差。国外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通货膨胀相关性的研究较为多见,大部分人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通货膨胀成反比关系,如Bernake(1999)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央银行独立较强国家的自然通货膨胀效果要好一些。Cecchetti(2002)和Corbo等(2002)通过构建中央银行通货膨胀厌恶系数,认为通货膨胀目标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更强,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也更好。Klomp和De Haan(201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通货膨胀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通过梳理国别比较类文献可以看到,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较低有关(Alesina,Summers,1993;Arnone,Romelli,2013;Cukierman,1992;Klomp,De Haan,2010;Persson,Tabellini,1990)。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没有有力证据表明合法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普遍的负相关关系(Bagheri,Habibi,1998;Crowe,Meade,2007;Cukierman,1992;Desai et al.,2003;Klomp,De Haan,2010b)。除了探究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外学者逐渐将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透明度和通货膨胀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如Crowe和Meade(2008)就曾指出,独立性越强的中央银行,其政策透明度往往越高,通货膨胀水平也越低。Dincer和Eichengreen(2014)通过报告100多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得出中央银行独立性和政策透明度正在稳步推进,且通货膨胀等因素会影响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结论。通过文献整理可以看到,国外学者较多地关注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探究方面,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高货币之谜”因果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也为本书后续研究提供了空间。 kJXKbWIKnuWgEFv3rwc09AgR1k4XiQlip7i5UDm0Os7sLHqqu9L+qggrAxkzHR6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