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将其作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事实上,自马克思主义从地球另一端踏上中国大地,就开始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致力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化中国”,也是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本土文化互动融合的“中国化”。今天,当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复兴、古老中国走向新的未来之际,我们必须以更强的理论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高程度的结合,让中国马克思主义日益为马克思主义这个光辉的名字开辟新的发展境界,让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儒学始终占据其主导地位,并且长期作为古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全面客观看待作为文化传承的儒学对涵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也要深刻认识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既要牢牢坚持作为普遍性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进步、广泛吸纳不同文化的开放性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儒学,儒学的现代性转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深层对话融合,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儒学不断吸收融合中国传统哲学其他流派和各种外来文化,积极适应中国古代社会现实需要,经历了异常复杂的分化整合、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时空跨度大、内容异常丰富庞杂的思想体系。为了便于深入研究,本书将儒学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天人之辨、知行之辨、仇和之辨、义利之辨和凡圣之辨,并从这五个方面将其置于中国哲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横向各流派的比较和纵向的主脉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应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实践论、辩证法、道德观、群众观五个维度对儒学进行深度关照,以期实现两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交流。

天人之辨是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根本问题,与此相对的西方哲学问题当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一直是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简单地说可以称为社会实践本体论。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本书第一章在阐明儒学“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天人合一”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与全部人类历史的关系等方面的异同。第二章在剖析儒学知行问题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角度,探讨儒学知行之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在目标指向、知行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的差异。第三章通过对儒学仇和之辨历史演变的考察,得出仇和之辨就是儒学式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通过对比分析仇和之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论述了儒学仇和之辨所具有的直观性、经验性,仇和之辨的矛盾统一性偏向以及仇和之辨强烈的伦理色彩。第四章通过对儒学重大问题义利之辨的提出及历史流变的分析,指出对义利之辨的重视充分显示了儒学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至上主义价值取向,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观的视域下进行分析,认为两者关于道德的本质和基础、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道德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存在重大不同,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则有相通之处。第五章概括论述了儒学中凡与圣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儒学倡导的从凡到圣的超越之路等儒学重大问题,辨析了儒学的凡、圣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英雄概念之间的异同,论述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的重大差异。在对儒学五个重大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儒学在当代中国以至当代世界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和相通之处,这成为两者开展对话、沟通的重要基础,而在此基础上推动两者进行深度融合、综合创新正是当代中国哲学的重大使命。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在许多问题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既有它们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体现人类社会不同阶段思想发展水平的原因,也有它们生长于不同文化土壤、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原因。但是,不能将这些差异视为对立,恰好相反,应该视为交流互补的源泉。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态度,对儒学进行更加深入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两者之间的互补融合。 v8GIS9/fd7l88uizhwSYSStvPGHTffof1ofpZk0QNWEvH7HYOmWVntBdNn7dck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