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学界百年来的满学研究,主要依靠本土文献,包括历史典籍及满文档案,而对于域外文献则关注较少。而事实上,民族学的研究不仅仅只单纯依靠本土文献,民族繁衍生息、交融与嬗变的特性更需要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寻求多方的考察与旁证,朝贡体系的建立与延续,东亚秩序的变动与更迭给满族提供了更多接触异族文化的机会,也引起了朝鲜、越南等国对满族族群的格外关注,燕行使的日记不忌堆砌,不避重复的记载着满族群体的衣食住行,民俗风貌,以及带给他们的冲击与感受,这里既有客观的记录也有主观的认知,既有理性的考察亦有感性的评断,因此,这批数量巨大,内容繁杂的燕行文献不仅清晰地勾勒了清代满族的历史印迹,更揭示了清代满族与东亚各国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为以域外为视角,考察满族文化符号“他者”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研究视角。
满族入主中原,承继了朱明王朝的朝贡体系,重建东亚国际秩序,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对周边的成员国产生了巨大辐射作用,朝鲜王朝作为其中一员,由于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对中国社会的每一步变化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明清易代,革故鼎新,面对神州陆沉的惨痛现实,饱受程朱理学“华夷观”和“事大至诚”意识影响的朝鲜王朝对异族建立的政权充满了无奈甚至敌意。对满族这样一个在风云变幻之际与金戈铁马中脱颖而出的“胜利者”充满了好奇与不甘。因此,入清燕行使以十分挑剔的眼光审视着满族群体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其诉诸笔端,缜密又翔实、琐碎且不乏精细,以十分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清代满族群像的鲜活面貌,展示了朝鲜对满族从关注、抵触、鄙视到被动接受,甚至主动学习的嬗变过程,这也体现了东亚诸国在文化交流互动中的心态。因此,清代满族文化的历史印记就犹如零珠碎玉一般镶嵌在浩瀚而庞杂的燕行文献中,梳理其中、排沙简金,往往见宝,因此《燕行录》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清代满族文化印记的域外观察史。
朝贡体系的更迭对东亚文化圈影响巨大,与满族突如其来的“相遇”也放大了诸国使节的瞳孔,引起了朝贡诸国的关注,朝鲜、越南、日本、琉球留存的汉文文献中存在大量关于满族人形象的描述,上至满族皇帝,下至普通旗人平民。尤其是对皇帝的描述基本上就如同肖像般细致,这在忌讳颇深的汉人记载中是很难做到的。异国使臣在不自觉的观察满族民风民俗的同时,对比和观照本国的习俗,从饮食到服饰,从民风民俗到社会关系,从居住环境到城市建筑,甚至从生产工具的材质到劳动方式的不同都进行了细致的比对与观察。不仅如此,异国使臣还注意到了满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其点评。这种以周边邻国为参照的文化反思无疑更能唤回满族文化的历史记忆,进而丰富满族文化的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路径。
满族文化符号是民族的象征,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在当今汉族文化体系中,满族文化符号已成为亟待拯救的文化遗产。域外汉籍燕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关于满族文化符号的记忆,体现了东亚朝贡诸国对满族族群特征的认知和观感。如朝贡使节笔下的满族语言文字——满语满文,书写了满语满文在有清一代兴衰发展的历程,特别是满语已成为我国濒危语言之一,亟待抢救和保存;如朝贡使节笔下的满族服饰文化,诸如“马蹄袖”,民族特色鲜明;又如朝贡使节笔下的满族饮食文化,更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再如朝贡使节笔下的满族民居民俗文化,大多没有流传下来,使行文献中保留和记载显得弥足珍贵,为我们了解满族民俗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海外珍藏使行文献作为“异域之眼”反观中国社会的宝贵汉籍文献,前人关注还不够,应充分挖掘域外文献在满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特别是将满族文化的考察置于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大背景下,考察满族族群在异域“他者”形象的构建,呈现出一条完整而清晰的满汉融合历史之路,将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视角。朝鲜汉文燕行文献作为其中一种,材料十分丰富,且时间跨度大,成为中国七百年来重要的历史见证,透过这批庞大而驳杂的燕行文献,以异域之窗观察历史满族与文化满族,不仅从观念上可以拓宽满族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在文献上展现满族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更可以在方法上构建满族文化研究的新理念,从而重新认知和观照东亚世界中的满族文化,评估和界定满族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在保留一定民族特性的条件下,积极吸取中华各族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从而创造了不断丰富、发展的满族新文化。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切实加大投入,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族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以海外珍藏使行文献反观满族及满族文化在异域“他者”形象的构建,可以更清楚地感受满族文化发展的民族性、时代性及多元化的特征。这不仅可以丰富满族文化内涵,厘清满族文化发展的脉络,也为我国今后更好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拓宽文化建设的路径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由于满族是以异族入主中原,朝鲜王朝受到程朱理学“华夷观”和“事大至诚”意识的影响,对满族人建立的新王朝在民族心理上是无法接受的,甚至是排斥的。在燕行文献中燕行使对于所谓的“蛮夷”——满族人这一社会群体是高度关注的,对满族文化的描述也较多,且通过对比更好地体现朝鲜王朝的“小中华”意识。因此,通过燕行文献,我们可以了解作为汉字文化圈的朝鲜王朝,对于清代满族文化的认知与观感,重现百年来清代满族的生活场景,是展现清代满族文化印记的宝贵旁证。燕行文献中关于满族族群、满族文化的描述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服饰、饮食、民居、出行、语言、器用等各方面,可以看作是一部展现清代满族生活的百科全书。
服饰方面,如《农隐入沈记》载男子上服:“其长至腰者曰马褂子,亦开前衿,而俱用纽扣”
。
又如《梦游燕行录》载:“汉女皆束发为髻,四面四绕;满女则直撮髻于顶。汉女缠足,着尖头短靴,行步摇摇如不自立;满女不缠而着高靴。”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其服饰很有特色,入主中原后,统治者力图保持满族的服饰文化传统,因此燕行文献有诸多关于满族服饰的描写和介绍,其民族特色非常鲜明,是我们研究满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材料。语言方面,如《老稼斋燕行日记》:
清人皆能汉语,而汉人不能为清语,非不能也,不乐为也。然不能通清语,于仕路有妨。盖关中及衙门皆用清语奏御,文书皆以清书翻译故也。闾巷则满汉皆用汉语,以此清人后生少儿多不能通清语,皇帝患之。选年幼聪慧者送宁古塔学清语云。
又如金舜协《燕行录》:
凡有所奏于皇帝者,必用清语,皇帝亦必以清语为常用之言,故赞唱亦以清语唱之,盖所以用于郊庙朝廷之礼者也。汉语者,即中国之正音也,大小言语,必以文字为之,绝无释意之言,而又无悬吐之事。其余外国则方方各异,言言相殊,而莫非方言也。方言有万不同,而蒙古语、清语、朝鲜语尤难学习云。
燕行使出使中国,语言沟通非常重要,因此对当时语言使用的记述非常全面,既凸显了清代“国语”——满语的绝对权威,同时也描述了当时汉语使用的普遍性。由于“小中华”意识的影响,燕行使多用贬斥色彩的词语来描述满族人,如“胡人、胡虏、胡皇、虏、虏酋、蛮夷”等;对清代的官方语言——满语,燕行使臣也蔑称为“胡语”,如孙万雄《燕行日录》载“使臣以下员役具冠带,诣鸿胪寺行朝参习仪,由西夹门而入,北向立于庭,鸿胪二人分东西相向立,以胡语传声,遂三跪九叩头而出”
;对满语的形容带有轻蔑、厌恶的态度,如赵最寿《壬子燕行日记》载“及一小溪边,清人四五结幕屯聚于雾树中,言语侏离不可辨。使马头辈通言,乃出猎者也”
。
满族民居也很有特色,如《农隐入沈记》:“屋制三面多合壁,不如我国之多出窗眼,一面作中门而必用板门,入板门始为炕,或作左右炕,或作一字炕,或作匚字炕,此则随便。炕首灶口之间隔以板障,而如非店舍则皆作甎壁,又设一板门而至于灶口,则勿论华陋,皆在中门之内、一屋之中矣。”
目前此类满族的特色民居已不多见。
日常习俗方面,清代朝鲜燕行使出使中国大多走陆路,途经东北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满族人口较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燕行使对异族文化兴趣浓厚,故大多记载下来,保存在文献中,成为我们了解清代满族民居的重要参考。如燕行使李田秀载摇车之制:“揉木片为之,形如我国柳器,松扣而长且深,又以小板承其下,殆若铁厕匜,铺襁于底,置儿其上。用细竹当口旁弯插于底,盖衾其上使当其口鼻处,中空通息,两头系索悬之栋上。”
这是满族人传统的育儿工具——悠车,又称“摇车”,形状如船,一般用筛板圈成,用长皮条或绳将其悬于梁上。后来被称之为“东北三大怪”之一:“大姑娘叼烟袋,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满族的育儿风俗,朝鲜燕行使觉得很是奇怪,也很新鲜,故饶有兴致地将其记录下来。
饮食方面,朝鲜燕行使出使中国,沿途多有驿站提供饮食供应,因此燕行使对当地的饮食文化也有诸多记述。其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鲜明特色。如《农隐入沈记》载“饼则通称饽饽,而不见甑上蒸炊,皆是油煮,故经久不败。有鸡蛋糕者,如我国白雪糕而色黄味甘,熏可食,似入鸡子于作糕时,而不可晓也”
,描述了满族人喜欢油炸食品的饮食特点。上文提及的“鸡蛋糕”,至今仍是东北地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如:“华人之嗜烟倍于东俗,烟袋几乎不离于口,下至幼稚,莫不皆然。”
这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吸食旱烟,烟袋是吸食旱烟的专用工具,一般由烟袋锅、烟袋竿、烟袋嘴构成。《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太太把烟袋递给那丫鬟。”现在东北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老年人尚保留这种习惯,但也并不是很普遍了。
燕行文献保留了大量的朝鲜使臣有关满族民俗文化的见闻和记忆。这种文化差异上的“他者”对于有着同源文化的朝鲜显然是既新鲜又有趣的。秉承中华传统礼制的朝鲜使臣会不自觉地将满族的生产与生活与本国相对照,从日常衣食住行到社会交往,从人文素养到民风民情,无不体现了朝鲜燕行使对满族族群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通过朝鲜使臣的态度与评议,不仅可以窥视朝鲜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也可从侧面廓清民族融合背景下满族社会生活的嬗变轨迹,显然这种以周边邻国为参照的文化反思无疑更能唤回与完善清代满族文化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