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花儿”歌词的词法

“花儿”中的重叠词、儿尾词、子尾词非常多见,除这些特殊的构词法外,“花儿”中ABB式词语、“V+头”构词方式、少数民族语言词语等现象同样比较特殊,以下我们分别予以分析。

一“花儿”中ABB式词语

“花儿”歌词中存在大量的ABB式词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A一般为形容词性语素,BB是重叠式后缀,构成重叠式形容词。一般作状语、补语、定语等。例如:

水活活/水荷荷。“大燕麦出穗扑噜噜吊,天旱者下不下雨了;一对的大眼睛 水活活 笑,心疼者丢不下你了。” 其中“水活活”也作“水荷荷”,作状语,修辞“笑”,描摹笑的样子。

水盈盈。“隔山望见桃花林,桃花林的 水盈盈 ,心想桃花跟前坐,没有穿针引线人。” 其中“水盈盈”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火扎扎。“太阳出来 火扎扎 ,把你死了我咋家?把你死了我不活,你在天堂里等我着。” 其中“火扎扎”形容太阳灼热的样子。

毛洞洞。“大燕麦开花刷拉拉吊,晒干了就跌下了; 毛洞洞 眼睛憨墩墩笑,心疼着丢不下你了。” 其中“毛洞洞”作定语,修饰“眼睛”,描摹其眼睛的美丽、可爱。

毛茸茸。“兰州雁滩的花林檎,五泉山摆的是点心;这个尕妹的好人品,一对的 毛茸茸 眼睛。” 其中“毛茸茸”作定语,修饰眼睛。

清粼粼、冰唧唧、羞抓抓。“ 清粼粼 的一碗水, 冰唧唧 的没喝;心里头牵的就是你, 羞抓抓 的没说。” 此首“花儿”连用三个“adj+BB”式词语,“清粼粼”描摹水的清澈,“冰唧唧”形容水的冰凉,“羞抓抓”描摹内心的羞涩。

麻啦啦、急抓抓。“云彩儿过了雨没有下,石头上 麻啦啦 的;跟前跟后的你不给话,心里头 急抓抓 的。” 其中“麻啦啦”描摹石头上的情状,“急抓抓”形容焦急的样子。

黄啦啦。“ 黄啦啦 云彩大点子雨,黑风打山尖上过哩;没想个活人只想个你,性命打刀尖上过哩。” 其中“黄啦啦”作定语,修饰云彩,描摹云彩的颜色。

忽闪闪。“杨柳叶儿尖对尖,花园里长的是牡丹;空名声背下的 忽闪闪 ,要呢吗不要是你看。” 其中“忽闪闪”形容名声之大。

憨墩墩。“大燕麦开花刷拉拉吊,晒干了就跌下了;毛洞洞眼睛憨墩墩笑,心疼着丢不下你了。” 其中“憨墩墩”作状语,修饰“笑”,描摹笑的情态。

乖喇喇。“骑马要骑个艳红马,扑拉拉走呢;维花儿要维个十七八,有两个 乖喇喇 的手呢。” 其中“乖喇喇”之“喇喇”为同音替代字。“乖喇喇”形容手的乖巧。

“花儿”中还有“adj+不+BB”式,例如,“ 黑不沓沓 的牛粪点不着个火,梦里头梦见你和我;山羊嘛绵羊一搭呢卧,我和我尕妹妹一搭呢坐。” 其中“黑不沓沓”作定语,形容牛粪的颜色。“花儿”中类似的还有“黑不楚楚”“酸不唧唧”“乱不董董 乱糟糟 ”“油 调皮 不唧唧”“二不唧唧”“油 调皮 不囊囊”“脏不兮兮”等,多数具有贬义色彩。

除以上所举例子外,“花儿”中还有“嫩闪闪”“活闪闪”“圆嘟嘟”“清湛湛”“慢悠悠”“黑乌乌”“黑冬冬”“蓝乌乌”“柔筋筋”等。

2.A一般是动词性语素,BB是重叠式后缀,此类ABB多为摹声词。主要作状语或者补语,和ABB式形容词一样具有形象、生动的词义色彩。例如:

抟落落。“河里的浪花儿翻起来,石头儿跟水者转来;半夜里大门哈谁开来,一晚夕 抟落落 转来。” 其中“抟落落”作状语,修饰“转”。“抟落落”形容焦急地来回转的情态。

噗啦啦、刷啦啦。“白马纸糊下的窗亮子,风吹是 噗啦啦 响哩;想起你的模样子,清眼泪 刷啦啦 淌哩。” 其中“噗啦啦”“刷啦啦”均作状语,分别修饰“响”和“淌”,描摹风吹和眼泪流的样子。

歘啦啦。“睡着半夜里看月亮,月亮者西山里下了;披上裹肚儿送阿哥,眼泪歘啦啦淌了。” 其中“歘啦啦”作状语,修饰“淌”,描摹眼泪流淌的样子。

哗锒锒。“打马的鞭子是一炷香,挂者个金柜的扣上;尕妹是三环 哗锒锒 响,戴不者阿哥的手上。” 其中“哗锒锒”作状语,修饰“响”,描摹首饰响的声音。

呛嘟嘟。“我脚踏在门槛上,门扣摇者呛嘟嘟,冰糖放者枕头上,连喂三遍没喂上,拿手一抹硬邦邦,我花死的太孽障。” 其中“呛嘟嘟”作补语,描摹门扣被摇晃的声音。

仓啷啷。“上街里修下的面店子,下街里修下的酒坊;尕妹妹好比个银袢子, 仓啷啷 响,戴不到阿哥的手上。” 其中“仓啷啷”作状语,修饰“响”。“仓啷啷”描摹首饰响的声音。

当啷啷。“尕鹁鸽带的哨子响,飞的者瓦蓝的天上;铜铃铛的声嗓 当啷啷 响,你唱者我心里渗上。” 其中“当啷啷”作状语,修饰“响”,描摹铜铃铛的声响。

嚓啦啦。“西宁的碗子 嚓啦啦 响,汉口的茶叶儿下上;尕妹是冰糖者口噙上,打一个哈欠了咽上。” 其中“嚓啦啦”作状语,修饰“响”,描摹碗子的声响。

叮当当、当啷啷。“金骆驼戴的银铃铛, 叮当当 响,响在了林间的路上;阿哥练下的好声嗓, 当啷啷 响,响在了尕妹的心上。” 其中“叮当当”“当啷啷”作状语,修饰“响”,分别描摹银铃铛和阿哥声嗓的声音。

索罗罗。“大燕麦出穗者 索罗罗 吊,歇地里种胡麻哩;一对儿大眼睛水汪汪笑,笑眼里有实话哩。” 其中“索罗罗”也作“索啰啰”,作状语,修饰“吊”,形容大燕麦出穗繁茂的样子。

扑噜噜。“大燕麦出穗 扑噜噜 吊,天旱者下不下雨了;一对的大眼睛水活活笑,心疼者丢不下你了。” 其中“扑噜噜”的“扑”为同音替代字。“扑噜噜”作状语,修饰“吊”,描摹大燕麦出穗的样子。

除以上所举诸例外,“花儿”中还有“啪啦啦”“歘哒哒”“咯抖抖”“得来来”“呼隆隆”“索溜溜”等,主要用以描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气味等。

通过以上例句发现,“花儿”的ABB式词语中摹声词占较大比例,摹声词的大量使用增加了“花儿”的情趣和表现力。

二“花儿”歌词中的“V+头”

“花儿”中常见“V+头”构成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例如:

拿头。“枣红马儿走的好,尾巴上绾了个绣球。看一回尕妹妹没 拿头 ,口儿里含了个大豆。”其中“拿头”指“拿的东西或者可携带的东西”,这里指给尕妹妹赠送的礼物。

活头。“太阳钻进云里头,活像是,狮娃儿嘴里的绣球;没你是把人没 活头 ,我见你,把颇烦撂在个后头。”其中“活头”指“活在人世的价值或意义”。

靠头。“九月里到了者九月九,黄菊花开给者路口;人没有连手了没活头,阳世上再没有 靠头 。”其中“靠头”指“依靠或者依赖的对象”。

给头。“铁青的走马好走手,尾巴上绾给个绣球;见了尕妹没 给头 ,尕手里塞一把大豆。”其中“给头”指“给或者赠送的东西”。

摆头。“半壶儿茶来半壶儿酒,桌子上没有个 摆头 ;仁义儿不过的我连手,手儿里没有个给头。”其中“摆头”指“可供摆放的东西”。

除了以上诸例外,“花儿”中还有“看头”“做头”“守头”“耍头”等,分别表示“观看的价值或者可供观看的东西”“做的东西”“守候的价值或意义”“玩耍的东西”等。

通过以上所举例子可见,“V+头”通常跟“没/没有”或者“有”搭配,构成“没/没有+V+头”“有+V+头”的结构,表示“没有……的东西”“有……的东西”。

三“花儿”中的少数民族语言词语

“花儿”是西北地区汉族、回族、藏族、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裕固族、土族、蒙古族九个民族用汉语演唱的民歌,但每个民族在演唱时会添加本民族的语言词汇,形成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夹杂的情况。“花儿”学界称之为“风搅雪花儿”。“风搅雪花儿”对“花儿学”和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苏平 、赵宗福 、刘凯 、武宇林 、张连葵 等学者曾撰文探讨过“风搅雪花儿”,在其基础上,本文做进一步的探讨。

根据我们调查发现,“风搅雪花儿”多集中于河湟地区,多表现在“河湟花儿”中,“洮岷花儿”中“风搅雪花儿”的现象不多见。主要原因是河湟地区属于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相互影响,互相渗透,语言呈现出混合型特征。“风搅雪花儿”多表现为藏族、回族、土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演唱“花儿”时,感觉汉语中某些词语或者句子的表现力不如本民族语言的表现力强,通常根据音节和韵律等特点将该词语或者句子改为本民族语言的词语或者句子。创作“风搅雪花儿”的歌手,一般既精通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又精通音律,能自如地实现二者之间的转换。据我们整理,“风搅雪花儿”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杂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第二种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词和汉语的词语,组合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夹杂的词语;第三种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和汉语的意义并列出现;第四种是汉语的句子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句子交替使用。

1.“花儿”歌词中杂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词语

“花儿”中杂用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现象相对较多见,下面我们列举“花儿”歌词中杂用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现象。

(1)胡大。衙门的衙役下乡哩,半夜里喊,保甲长要开个会哩;派粮摊款者要兵哩,把 胡大 喊,立逼者要上个吊哩。其中“胡大”指阿拉伯语Khudai的音译,意为“自在者”。通用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对安拉的称呼。

(2)塞白卜。胡大的拨派应受哩, 塞白卜 要自家做哩;这么苦是就苦死哩,主意儿要自家拿哩。其中“塞白卜”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指“真主恩赐”的意思。

(3)尔个。乱世的英雄饿肚子贼, 尔个 的世道变了;尕妹子穿上了绣花鞋,走路的脚步儿乱了。其中“尔个”是阿拉伯语译音,表示“现在”的意思。

(4)主麻。模样儿不俊心真哩,阿哥的肉肉我疼哩;尕妹妹的心儿比真金, 主麻日 我娶者迎哩。其中“主麻”是阿拉伯文jumā的音译,意为“聚会”。伊斯兰教定星期五为聚礼日,通称“主麻”,习惯称一周为一个主麻。“主麻日”即“聚会礼拜日”,通常指公历星期五。

(5)顿亚。金山银山我不稀罕, 顿亚 上,好不过阿哥的心眼;你家虽穷者妹不嫌,跟上你,心里一千个情愿。其中“顿亚”为阿拉伯语dunyā的音译,指“现世、尘世”的意思。

(6)乃玛孜。柳树根做下的灰耙子,芨芨草扎下的扫帚;连做了三天的 乃玛孜 ,没给我一天的好处。其中“乃玛孜”,也作“乃麻孜”,是阿拉伯语namāz的音译,意为“礼拜”。

(7)口唤。爹娘的 口唤 媒人的言,一句话就是个定钱;啥时候才能把世事变,自个儿定下个姻缘?其中“口唤”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允诺”“许可”。

(8)拉斯科。二更里到了打二点,恐怕是上房里听见;哥哥你把心放宽, 拉斯科 顶给的门扇。其中“拉斯科”是藏语的音译,指“手磨”的意思。

(9)糌粑。说没吃是也吃了, 糌粑 三拌着拌了;说没穿是也穿了,破皮袄上毡袄套了。其中“糌粑”是藏语的音译,指用青稞做成的炒面。糌粑是藏族群众喜欢吃的食物之一。

(10)阿吾。八国围了个北京城,光绪帝跑了个西安;天塌下来我俩儿顶, 阿吾 俩死时心甘。其中“阿吾”,也作“阿窝”,是藏语的音译,指“我(男性)”,“花儿”中多表示“阿哥”的意思。

(11)哇麻。 哇麻 里搭茶心嫑担,风吹它个家是开哩;阿吾走时你嫑送,到时候我个家里来哩。其中“哇麻”是藏语的音译,指“锅”或者“铁锅”。

(12)艳姑。拉脊山过去是黄河的边,好清秀,循化城就在个眼前;孟达天池上留一个影,骆驼泉,留下个 艳姑 的笑脸。其中“艳姑”为撒拉族语的音译,指“姑娘”的意思。

(13)西纳哈。手里提的 西纳哈 ,奶子哈拉拉里舀下;腿肚子软的没办法,就活像那绑给的搅把。其中“西纳哈”为蒙古语的音译,指“勺子”的意思。

(14)美尼格。上一架高山又一架山,高山上水没有淌着; 美尼格 三花嫂, 美尼格 明白人。模样上到你的也有哩,心肠上咋到个你哩; 美尼格 三花嫂, 美尼格 明白人。其中“美尼格”是撒拉语,表示“我的”意思。

(15)阿訇。花椒树儿你不要上,上了是碎刺儿扎哩;心中的花儿你不要唱,唱了是 阿訇爷 骂哩。其中“阿訇爷”是对“阿訇”的敬称。“阿訇”是阿拉伯语akhund的音译,指伊斯兰教主持教仪、讲授经典的人。

(16)满拉。出了大门松树上看,鹞子盘窝着哩;回过身子寺门上看, 满拉 讲经着哩。其中“满拉”是阿拉伯语mawla的音译,指清真寺经堂学校的学员。

(17)尼卡哈:阿訇爷听七五命令了,婚姻哈由人者做了; 尼卡哈 念罢者命定了,跌死哈绊活地闹了。其中“尼卡哈”是阿拉伯语nikāh的音译,指通过伊斯兰教仪式确定的婚姻。

此类情况在“花儿”中比较多见,反映出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相互融合的现象。

2.少数民族语言的词和汉语的词语,组合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夹杂的词语

(1)拉花姐。“山丹花儿阳山开,要采个河边的柳哩; 拉花姐儿 我不爱,一心要爱个你哩。”其中“拉花姐”属于藏族和汉语组合而成的词语。“拉”是藏语“衣服”的意思,“花姐”是汉语。“拉花姐”指穿着花衣服的阿姐。

(2)松布香。“荷包里包上些 松布香 ,五端阳,酩馏里掺上些雄黄;尕妹是梧桐招凤凰,凤凰的窝,它盘到梧桐的树上。”其中“松布香”是藏语和汉语组合而成的词语。“松布”是藏语“高原名贵香料”的意思,为了表意更加明确,“松布”后再加“香”,构成藏语和汉语的混合词语,指“高原名贵的香料”。

(3)加拉皮。“ 加拉皮 披上羊赶上,桃花的狗娃儿领上;一个人挡羊没心肠,明早儿把尕妹领上。”其中“加拉皮”是藏语和汉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加拉”是藏语“山羊”的意思。“加拉”后加汉语的“皮”,构成藏语和汉语的混合词,指“山羊皮”。

此类情况虽然不及第一种情况常见,但也反映出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在借鉴彼此语言的基础上,构造新词,从构成方式看,是两种语言相互竞争的结果。

3.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和汉语的意义并列出现

“沙马尕当白大豆,让套水磨上磨走;阿若索麻新朋友,察图尕炕上坐走。”此首“花儿”中“沙马”“尕当”“让套”“阿若”“索麻”“察图”等都是藏语,其意思分别为“豆儿”“白色的”“水磨”“朋友”“新交的”“炕”等。 歌词一半是藏语音译,一半是汉语的意义,藏语音译和汉语意义并列。

“溪水当桑目王波,晶莹明亮清澈;犏牛丹增日保,口不干燥不喝。”其中“当桑目王波”是藏语,指“溪水”;“丹增日保”也是藏语,是藏语对牛人格化的昵称。 第一句和第三句歌词属于藏语音译和汉语意义并列。

此种类型在“花儿”中不多见,从文学角度审视,其成就并不高,但从语言学和接受学角度看,反映出藏语、汉语两种语言交融的情况,折射出一种文化被接受过程中,积极主动改造,使其符合本民族审美情趣和习惯的特点。

4.汉语的句子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句子交替使用

此种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汉语的句子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句子交替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句子是对汉语句子的翻译。例如,“毛主席太阳照红了,毛主席尼麻山咋哩;社员们花儿向阳开,目蒙迈图改通则。” 此首“花儿”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对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翻译。第一句和第三句用汉语演唱,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用藏语将前句的内容再演唱一遍,形成汉语和藏语的句子交替使用的现象。

另一种是汉语的句子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句子交替使用,二者不存在互相翻译的情况。此种类型不属于词法的内容,但从其用法可以感知语言的接触融合,故亦列举在此。例如,“大石头跟里的清泉水, 娃里玛曲同果啰 ,我这里想你着没法儿, 却干通曲衣果啰 。”其中第二句、第四句是藏语,意思分别是:“黄乳牛吃水着哩”“你那里做什么着哩”。又如,“青石岩上的清泉儿, 达恰恰孜个曲通果格 ;我这想你着没法儿, 巧德那奇雪果格 。”其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是藏语,意思分别是“一匹匹花马饮水哩”“你那里干什么哩”。又如,“天上的云彩黑下了, 尕加得忽拉五绕哈 ;想起花儿哭下了, 恩格里杜五部那谷勒哈 。”其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是土族语,意思分别是“地上的雨点大了”“记起说下的话了”。又如,“蚂蚁虫儿两头儿大, 希登你那仁达怀哇 ;你十七来我十八, 达活罗赛你达怀哇 。”其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是土族语,意思分别是“当中间细得很呐”“我俩儿配对很美呐”。再如,“吃一口果子咋这么凉, 撒因九因的个的热来古热 ;和阿哥睡咋这么好, 阿哦拉尼俄则更登早来尔 。”其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是撒拉语,意思分别是“发根的汗水干了”“病根儿深深地挖了”。以上是“风搅雪花儿”常见的四种类型,相信随着进一步的田野调查,越来越多的“风搅雪花儿”会报道出来,将丰富“风搅雪花儿”的类型。

“风搅雪花儿”有汉语和藏语、汉语和土族语、汉语和撒拉族语等语言之间的接触和融合,研究“风搅雪花儿”不但可以为语言学提供实例,而且可以丰富语言学理论。因此,研究和记录这些语言接触现象及实例,从文化遗产保护和理论语言学的角度看显得尤为重要。“风搅雪花儿”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不同民族语言接触并相互影响的结果。透过“风搅雪花儿”可以探知民族之间的融合和语言之间的竞争、共存的状态。 aN6pvMqyfPXiojnxhHECM6XJlcLg7vzQmBGogmTHwNhQcMpzCQ2f10ZNb5miO4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