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支持建设对象,拥有开放的经济结构、充足的临海资源、集聚的创新投入和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已然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大湾区的年度海洋产值占到全国海洋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占地区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是重要的海洋经济发展区。从科技和基础设施的相关指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科技水平及海洋基础设施水平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海岸带经济发展的典型地区,是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陆域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公里,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理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较长的海岸线给予了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海域面积,并且使其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例如,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给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海洋的油气资源为海洋化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美丽的海岸线风景给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等等。

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海域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同时海洋能源、海上能源、海洋旅游等资源禀赋差异也较大。其中,海洋能源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且多储藏于珠江口盆地,预测石油资源量为80亿吨;海砂资源丰富,探明远景资源量385亿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可开发远景广阔,已圈定11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锁定2个千亿方级矿藏。此外,以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中船珠海基地、中山海事重工造船基地、中铁南方装备制造基地等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快速发展,已经在湾区内形成产业集群,是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二节
总量与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总量连年居全国首位,海洋产业不断优化提升,基本形成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优势产业较为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一个城市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装备制造、邮轮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临海能源、临海现代工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广东省自然资源厅,2021)。以珠三角九市为例,2019年珠三角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约2.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2%。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粤港澳地区的海洋经济总量均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产业结构是反映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重心不同,香港则主要依托海洋港口发展转口贸易,服务业占比较大,其依靠高增值海运和金融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现了海洋服务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澳门博彩业发达,海洋经济占比较低。由于地理禀赋存在差异,珠三角九市的海洋产业结构与港澳的海洋产业发展存在较大不同,珠三角九市的海洋产业层次丰富,一二三次产业兼而有之,类型齐备。2020年,珠三角九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26∶71.2,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其中,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647亿元、821亿元、566亿元、459亿元,五个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92 %,是珠江三角洲的优势海洋产业。海洋现代化产业在珠三角九市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稳步提升,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图2-1 珠三角九市海洋产值与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海洋局。

图2-2 珠三角九市海洋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海洋局。

同时,海洋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2.4%,海洋经济对社会经济民生贡献进一步增大。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海洋产业“四上企业”从业人数达到了59.3万人,占广东省全部“四上企业”总从业人数的2.5%。

在总量扩增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也不断优化,逐渐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八大海湾和海岛旅游圈、“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旅游线路和“一核两带三廊五区”的空间布局。

第三节
海洋基础设施

港口作为开放经济发展运行的载体和基础,是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粤港澳大湾区是典型的以港口为依托的城市群经济形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有11个港口,拥有广州、香港、深圳、东莞、珠海等5个“亿吨级”世界大港,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近8000万标箱。粤港澳大湾区水上高速客运航线增至29条,沿海主要港口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三大港口规模尤其大,集装箱吞吐量在全球排名前十,分别位列第四、第五及第七,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之一(见图2-3)。

图2-3 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较

数据来源: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深圳市港务管理局)、广州市港务局、香港海运港口局。

深圳港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岸,毗邻香港,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出海口之一。深圳全市260公里的海岸线被九龙半岛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深圳港西部港区位于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岸,水深港阔,天然屏障良好,南距香港20海里,北至广州60海里,经珠江水系可与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各市、县相连,经香港暗士顿水道可达国内沿海及世界各地港口。东部港区位于大鹏湾内,湾内水深条件优越,海面开阔,风平浪静,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优良天然港湾。深圳港建有蛇口、赤湾等十个港区,多个专用码头,共有码头泊位15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8个,集装箱专用泊位51个,客运泊位19个,油气化工泊位24个,其中最大为22万吨级的邮轮泊位,生产性码头泊位岸线总长度32.80公里。深圳港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39条,覆盖了世界十二大航区,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深圳港已与18个内河码头和6个内陆无水港签订组合港协议,开通覆盖52个珠三角支线码头的60条驳船航线和14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挂牌运营4个内陆港,进一步强化华南地区主枢纽港地位。

广州港是两千多年历史的大港,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州港的发展重心逐渐向南沙转移,近年来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稳居世界十大港口之列,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国内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2018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量分别完成4.8亿吨和1903万TEU,广州港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12亿吨、集装箱量2191万 TEU,同比分别增长3.7% 和7.6%,均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四,全球沿海港口第五位。近年来广州港股积极融入国家交通强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夯实建设国际航运枢纽,高水平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基石。其南沙港区首次开辟美东航线,新增了北欧等航线,全年净增集装箱外贸班轮航线8条,航线总数达156条,其中外贸航线111条。还新设立越南、柬埔寨海外办事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目前共有6个境外办事处,已开辟达30个无水港(覆盖10省)、67条“穿梭巴士”支线、10条海铁联运班列。

香港港是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国际集装箱港口之一,也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主要枢纽港,不仅拥有集装箱码头,而且还拥有石油、煤炭、水泥等专用码头,有15个港区,9个货柜码头及24个泊位,全部由私人拥有并经营,货运处理效率极高。香港在海运、金融、贸易、专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丰富国际经验,有超过800间与海运服务相关的公司提供多样的海事服务,包括船舶管理、船务代理、船务经纪、船舶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和仲裁服务等,这些服务在全球占有率之高使香港成为亚洲首要的国际船舶融资中心。

广州港、深圳港和香港港三个港口业务各有侧重,广州港是综合性港口,吞吐货种多样,内贸货物比例达到75%左右。深圳港以集装箱吞吐为主,大多为进出口货种。香港港作为国际枢纽港,其集装箱吞吐量中有超过半数为国际中转箱。

第四节
海洋科技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是海洋经济的重点工作,广东省2018年开始连续设置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共支持海洋经济创新项目172个,涉及财政资金九亿元。建成了多个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两个、省重点实验室十一个、省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一个等,总计省级以上涉海平台超过150个。2020年,全省海洋创新成果显著。海洋可再生能源、舰载雷达、海洋油气及海底矿产开发利用产业、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及微生物等领域专利授权超1700项。2018年,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启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截止2020年底项目已汇聚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获得授权专利66项,是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平台。

整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在专利申请量和实际转化上均有一定成绩,其中广东专利技术创新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风力发电平台、预警监测平台等领域总体上处于领先水平。从专利申请量来看,近二十年间,广东省完成了21096件海洋经济产业相关专业申请,占全国同领域专利申请量的10.1%,位列全国第三。从专利授权量来看,2019年海洋药物、海洋可再生能源、舰载雷达、海洋油气及海底矿产开发利用产业专利授权分别为511项、167项、24项和455项。从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来看,广东省高新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9年ST-246型饱和潜水作业支持船“海龙”号建造完成并交付,填补了国内高端饱和潜水支持船自主建造的空白;同年全国第一台4500米作业级ROV研发成功,突破了潜水器自动控制、深海液压单元、大深度浮力新型材料等重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制的海洋可控源电磁(CSEM)探测技术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海底活动冷泉的发现;由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研制成功的超材料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等。

从全国层面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海洋产业快速兴起,但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依旧薄弱,虽然在海洋科研机构的经费收入、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数量和质量上与其他海洋经济大省仍有不少差距。另外,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科研机构大多研究的是基础性领域,如海洋渔业、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正在逐步建立海洋经济创新支撑平台,成为地区海洋经济工作重点内容。基于此,下节对四座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进行分析。

第五节
“广—深—港—澳”海洋经济发展基础

1.广州市

广州市海洋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好,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类型涵盖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作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所在地,广州的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配套能力持续提升,实现了多项重大科学装置项目落地。广州在各个产业领域中也培育了一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重点企业,如广州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等。目前广州市海洋主导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对广州市的国民社会经济带动作用较大。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为广州市的优势产业,较珠三角其他沿海城市,广州发展海洋经济具有以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积淀。广州有文字记载的港航历史达三千年之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广州就已经拥有了远洋航线,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历史上长期居于中国第一大港地位。广州悠久的港航历史为其发展海洋经济积淀了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二是区位优势。广州位于珠三角的中心,地处珠江出海口,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出海可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支撑,能有效辐射整个大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和主要口岸之一,在我国实施南海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三是较高的开放合作水平。作为省会城市,广州向来是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合作的先锋城市,已成功举办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世界港口大会、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湾区港航发展论坛等对外交流活动,海洋领域对外合作不断拓展。

四是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广州的石油化工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广州市石油化工产业有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等产业链上游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炼油、乙烯、合成材料、涂料、精细化学品和橡胶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链,为陆地产业向海洋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根基。此外,广州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三大海运基地和四大港口城市之一,形成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港口经营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产业群,具备海陆互动发展的产业基础。

五是较强的海洋科技实力。广州作为广东省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集聚了华南地区绝大部分的涉海科研开发机构和管理机构,聚集了众多的海洋科技人才,在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海洋船舶工程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监测及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的研发方面具有较强实力,近年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六是突出的海洋综合服务与保障功能。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中心,是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开发示范区,在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政策保障等方面具有发展“蓝色经济”的强大实力。

2.深圳市

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沿海、珠江口伶仃洋东岸,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华南重要的集装箱班轮港口。深圳东拥大鹏湾、大亚湾,西邻珠江口,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拥有宝贵的天然深水航道。全市岸线全长260.5公里,其中人工岸线160.1公里、自然岸线100.4公里,占比分别为61.47%、38.53%。2018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2327亿元,同比增长4.63%,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9.6%。深圳港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14条,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形成了完善的航运网络。目前,深圳已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四大产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深圳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产业经济的转型,科技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在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基础上,深圳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链 +产业链”融合专项扶植计划、积极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引进及对外交流活动的举办以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现代海洋产业群,加速推动深圳海洋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下游的高端环节升级。深圳发展海洋经济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邻港区位优势。深圳具有毗邻香港、面向南海的双重区位优势,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厚条件。一方面,深圳地处南海之滨,比邻香港,居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位,拥有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基础和辐射华南的腹地条件,具有对内对外开放的双重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深圳是我国沿海城市中距离深海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并且地处亚太主航道,邻近国际主要海运线,为深圳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特区政策优势。《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9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宣布推进“十个一”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十个一”建设工程包括: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一个海洋科学研究院、一个全球海洋智库、一个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一个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一个以“中国海工”为代表的海洋标杆企业、一家海洋开发银行、一支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一个国际海事法院、一个中国国际海洋经济博览会。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专门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深圳海洋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此后,深圳市委、市政府又迅速出台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及其实施方案,从产业经济、创新驱动、综合管理、文化生态、全球治理五个方面,推出系列重点工程,预备全面提升深圳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圳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地区战略,各方面的政策红利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是极高的市场开放度优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具有极高的政策灵活度和市场对外开放度,成功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中欧蓝色产业合作论坛等海洋经济对外交流活动。其中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广东省举办多年,累计接待观众超29万人次,成交和合作意向额度超2460亿元,是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展,可见深圳具有极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

四是金融市场优势。经过多年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圳金融业已成长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深圳的金融机构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已建立了多层次、网络化、科技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达的金融市场为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银团贷款、为海洋高科技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为海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支持、为海洋科创企业提供风险投资,为深圳发展海洋经济、购买国际资产、投资新的海洋发展领域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也为海洋金融产品创新与开发提供经验支持和制度保障。

五是创新优势。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及科技创新政策较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创新载体、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显著,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优势突出,为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近年来,深圳市持续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的扶植力度,先后组建了一批涉海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公共技术平台。

六是制度优势。深圳走在全国前列,率先编制陆海一体的海岸带地区详细规划,并配套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深圳市海域使用金管理办法》。更具体地,深圳印发实施《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各类文件为深圳切实发展海洋经济提供制度保障和行动指导,成功打造了全国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城市。

3.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海洋经济具有明显的载体经济、全球经济和服务业优势特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香港海洋经济发展拥有着传统的港口运输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2018年,香港生产总值为3657亿美元,其中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为香港的四个主要行业。香港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受新加坡经济影响,将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定位为传统产业及配套服务业。传统产业上,香港渔业由捕捞、海鱼养殖及塘鱼养殖组成,基本功能是保证本地水产品的供应;香港航运业十分蓬勃,是亚洲重要的海上运输枢纽和卓越的航运中心。贸易及物流业是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首。2019年,香港贸易与物流增加值实现5493亿港元,海运承担的进出口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近五分之一;滨海旅游业是香港的重要产业之一,2018年香港旅游业增加值为1210亿港元。在配套服务业上,香港的金融、法律、物流信息、船舶注册、培训等相关的服务行业都非常成熟,是香港保持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柱,海事仲裁、船舶注册和货运代理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香港发展海洋经济有着良好的基础:

一是优越的地理区位。香港背靠祖国内地,面对广阔的南海,北经台湾海峡,港口贸易可达祖国内地沿海各地和朝鲜、韩国、日本;东过巴士海峡通向太平洋;西经马六甲海峡而达印度洋,进而大西洋。四通八达的区位,为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优良的海港条件。有人说维多利亚港像摇钱树一样给香港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香港的繁荣、衰落,有赖于港口活动的强弱。香港对于港口的依赖是否真到了如此程度,在此无需准确地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良好的海港条件对成就香港的繁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维多利亚港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然海港之一,港阔水深,面积为5000公顷,水深在12米以上,港内有三大海湾、两个避风塘、70多个停泊所,每天平均有140多艘远洋轮船在港装卸。海港使香港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纽带。

三是自由市场优势。香港是典型的“小政府、大市场”,其市场机制完全与国际接轨,自由港的特殊地位让香港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策略性窗口。香港在国际化、法制化和高度发达的金融服务方面拥有大湾区其他城市无法媲美的优势。

海洋经济对于香港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海洋旅游资源支持了香港的旅游事业发展。香港拥有80公里的海岸线,200多个海岛,分布着许多奇异景观和海滩胜景以及可供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海洋公园、水上乐园、青龙水上乐园、私营水上活动中心、郊野海滨公园和保留地与保护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提升香港旅客数量,滨海旅游正在逐渐成为香港旅游的主要内容,更多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将为香港带来不容忽视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海洋拓展了香港的发展空间。土地是宝贵的,在香港尤为宝贵,用寸土寸金形容亦不过分。海洋为缓解香港用地紧张提供了条件,通过围海造地开拓城市建筑用地,一直是香港利用海洋的一项事业活动。

4.澳门特别行政区

2018年,澳门生产总值为4376.65亿澳门元,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分别占比4.2%及95.8%,其中博彩业及博彩中介业、银行业和酒店业比较发达,分别为2208.41亿澳门元、232.53亿澳门元、203.25亿澳门元,分别占本地生产总值的50.5%、5.3%和4.6%。澳门博彩业的高度发展刺激了入澳旅游的游客消费,2017年,澳门水路运输增加值总额为8.3亿澳门元,占运输及仓储业总额的11.37%,较2016年有所下降。澳门产业结构单一,海洋产业薄弱,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对于澳门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总体而言,珠三角已经初步形成海洋产业集群,广东省海洋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香港海洋金融体系发达,具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澳门海洋产业多元化发展,其自由港的优势为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打开了新空间。经过多年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有三大优势:第一,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发挥珠江三角洲的引领作用,海洋经济圈基本形成,广州南沙等国家级新区以及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台相继获批设立。广东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取得良好效果,海洋经济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和投入使用,促进了沿海区域间的融合发展,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等为主导且集聚效应较强,粵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第二,海洋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进一步向深远海拓展,海水养殖比重进一步提高,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完工量有所增加。新兴海洋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海洋服务业增长势头明显,滨海旅游业、邮轮游艇等旅游业态快速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快速起步。第三,海洋经济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涉海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建港、承接海洋工程项目、收购涉海公司等方式,拓宽了海洋产业合作模式和领域。“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环境保护、人文交流、防灾减灾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显著增长。 a8K+44HDPH2pH9ByKojQsyhXsU1P37s2o6RuGwqkyoKa/vSUG1kf1SLFrEG+yZ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