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也较快,除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近年来海洋产业创造的产值总量持续上升。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89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2%,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1%。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7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9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700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的4.2%、35.8%和60.0%。从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看,海洋经济将长期具有增长快、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性大等特点,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节
海洋规模分析

整体来看,2011年后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持续稳步上升,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为8万亿元,比2019年减少了9405亿元。近10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生产总值的增速基本维持在6%—9%,具体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 2011—202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海洋局。

分区域来看,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三大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 [1] 图1 -2显示,2012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所在的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19年占比高达40.8%,远高于北部海洋经济圈的29.5%和东部海洋经济圈的29.7%。

全国沿海地区的海洋产值从2006年至2016年几乎都增长了三倍左右。具体产值额度如表1 -1所示。全国海洋产值的区域格局变化较小,2006年我国海洋产值最高的地区依次为广东、上海、山东,十年后福建跻身前三甲,上海位列第四,广东和山东则以万亿元产值位居第一、第二。

图1-2 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海洋局。

表1-1 2006年和2016年各沿海城市的海洋产值

说明:本书的图表数据来源若无特别说明,均来自《国家海洋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国家海洋统计年鉴》。

2006年全国沿海地区海洋产值大致可分为四个梯队,其中,第一梯队包括广东、山东和上海;第二梯队包括浙江和福建;第三梯队包括辽宁、江苏、河北和天津;第四梯队包括广西和海南。经过十年的发展,相对于2006年,全国沿海地区海洋产值的格局变化较小,主要是河北、上海和江苏的变化较大。河北省十年间平均增速约为6.0%,海洋产值大约翻了一番,但是相对于其余沿海城市而言,增速相对较缓慢,因此也从第三梯队进入第四梯队。江苏省和上海地处长三角地区,属于中国经济版图中的热点区域。江苏省十年间增速迅猛,年均增速约为16.4%,进入第二梯队。而上海受自身区域面积和基数较高的限制,年均增速仅6.3%,进入第二梯队。

海洋经济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计算全国各沿海地区的海洋产值占GDP比重,发现海南、福建、上海、天津四地的地区海洋产值占比在五分之一以上,广东省和山东省的这一比值也接近五分之一。2016年,海南、福建、上海、天津、广东和山东的海洋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较大,比重区间为19.5%—28.4%。从海洋经济在本省经济当中的比重可以看出以上地区都属于海洋经济极为重要的省份。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支撑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海洋经济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同时推动着全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从全国空间布局来看,2016年沿海各地区占全国沿海地区海洋产值的比重中占比最大的是广东,占比约为22.9%,其次是山东,占比约为19.1%。由此可以看出广东省在全国海洋经济当中的作用极为重要,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将促进全国海洋经济的提升,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和全国整体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节
海洋产值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有多重划分,本节首先从三大产业的角度对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划分。一般而言,海洋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等,其生产效率较低,因此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的海洋经济结构往往意味着较低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而较高的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占比,则往往对应着更高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海洋三大产业占比由2011年的5.1∶47.9∶47变为2020年的4.9∶33.4∶61.7,海洋经济体系“三、二、一”的发展格局不断巩固。2011—2019年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三产业增速最快,第一、第二产业次之。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有所减少,具体如图1-3所示。

图1-3 2011—2020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发展趋势

此外,海洋产业也可以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 [2] 其中传统海洋产业增加值远大于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如图1-4所示,2012—2020年间,无论是传统海洋产业还是新兴海洋产业,其增速波动均十分明显,特别是2020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传统海洋产业增加值在近十年中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新兴产业的波动则更大,近几年来呈现增长颓势。

图1-4 2012—2020年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产值及增速

如表1-2和图1 -5所示,在2016年,除江苏省以外,全国沿海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整体上已经从“二三一”的结构调整优化为“三二一”的结构,体现出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附加值不断提升,并且这样的产业结构意味着,目前中国的海洋产业已经成功从以工业为主导的重化工业阶段向以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为标志的工业化后期阶段转变,这是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产业基础。

表1-2 2016年我国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

图1-5 2016年各地区海洋三产产值及结构

第三节
海洋科技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地区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以及科研技术人员的支持。整体而言,我国海洋科技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较高,其中广东省地区海洋科技从业人员的硕士、博士数量以及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的总量均仅次于北京地区,位居全国第二,体现出相对雄厚的人才支持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图1-6 2016年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从业人员学历分布

如图1-6所示,除北京、山东等地以外,2016年全国大部分沿海地区海洋科技从业人员的学历分布呈现以硕士为顶点的“倒U形”结构。这意味着,目前全国从事海洋科技的技术人员学历主要是以硕士居多,其次是本科和博士,其中大专学历的科技从业人员数量较少。目前而言,这样的学历分布也是符合我国的现有人才储备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图中各学历人数的最大值都是由北京市贡献的,其中博士学历的海洋科技从业人员为2904人。而最小值主要是海南省的数据,其中博士学历的海洋科技从业人员为11人(见表1-3)。严格来讲,北京并不属于沿海地区,但却聚集了大量海洋科技从业人员,可见沿海地区尚未倚仗沿海地域优势形成成熟的海洋产业研发运用体系。

表1-3 2016年全国沿海地区按学历和职称统计的海洋科技从业人员数

如图1-7所示,将2016年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从业人员按职称分布统计,会发现与按学历分布不同的结构。虽然全国海洋产业科技从业人员的学历分布是以硕士学历为主,而职称分布则是以高级职称为主,并且中级职称的科技从业人员也具有较高的比重。同样,分布图中的各职称数的最大值是来自不沿海的北京市,其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从业人员为3539人,其次是广东省,拥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从业人员为1427人。而最小值仍然是海南省的数据,其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从业人员为54人。整体而言,全国海洋产业科技从业人员实际上在专业水平上处于较高水平,但地区差距明显,其中广东省以其人才储备优势成为最具海洋科技发展潜力的沿海地区之一。

此外,海洋相关科研课题及成果数量也是反映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比较有限,一方面,与海洋相关科研课题数量偏少,且大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海洋相关成果数量则更少,科技成果转化量不高。

图1-7 2016年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从业人员职称分布

如表1-4所示,广东、江苏、山东和上海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及著作发表上都占据全国领先地位。这样的结果与不同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经济水平等都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在数量上来看各指标都较为可观,但是质量却良莠不齐。根据《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6》,全国海洋科技成果有将近一半是无法转化的,如果再计算转化后具体的使用效率,这个数据将会更低。因此,未来如何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转化率是全国沿海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1-4 2016年沿海各地区海洋科研机构课题及成果情况

表1-4 2016年沿海各地区海洋科研机构课题及成果情况续表

如表1-5所示,整体而言,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呈现“东匀不高,北部凹陷,南高不均”的现象。地处我国南部的广东省在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独居全国榜首。这与前文分析所提到的广东省拥有大量海洋科技从业人员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同样地处南部地区的广西和海南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都占据全国末端。北部地区的河北、天津和辽宁组合呈现凹陷状,其中河北省的海洋专利水平居全国最低;东部海洋城市的海洋专利水平差异度并不大,但是整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因此,探究沿海地区不同创新水平背后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议题。

表1-5 2016年沿海各地区海洋领域专利情况 (单位:项)

表1-5 2016年沿海各地区海洋领域专利情况 (单位:项)续表 59Gk+fxYZjEFVkLxZIizbIXEjuFpQMbmnEpoyJ5LsA1c/xA018Q0f4pS/ezOVA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