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英语词汇体研究

一 体的溯源、定义和分类

由于体范畴在术语和概念上存在混淆,因此本部分首先对“体”的概念进行溯源,在此基础上对体的定义进行归纳和分析。

俄语中vid(aspect)一词首次出现在17世纪语言学家Meletiy Smetritskiy的著作中。19世纪中期,Miklosisch在《斯拉夫语言比较语法》中才明确了作为现代语法概念的体。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英语的aspect这个词首次出现于1853年,从斯拉夫语言的语法研究中借译而来,-spect这一后缀在词源上表达“看”“观点”的意义,与俄语vid的词源意义相近。1932年雅各布森在其著作中讨论了aspect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至此这一概念才得以在英语语言学研究中确立。高名凯在《汉语语法论》(1948)中首次将aspect译为“体”,这一用法沿用至今。

19世纪中期,体的概念由语言学家引入到斯拉夫语法研究中,以区别于时制,分为完整体和未完整体。斯拉夫语言中,体是一个相对清晰精确的概念,为显性形态标记,其使用具有强制性。如在俄语中,绝大多数动词具有完整体和未完整体两种体标记。体的语法化也是斯拉夫语言与大多数其他欧洲语言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这一概念被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引入日耳曼语言研究中后,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体这一概念,争议不断。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这一术语的意义、范围和分类呈现出极其纷繁复杂的局面,也使体研究成为语言学界最不具有确定性的研究领域之一,被比作“一个障碍重重、密布陷阱与迷宫的黑暗原始森林”(Binnick, 1991: 135)。

由于英语不像斯拉夫语那样存在显性和强制性的体标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的定义非常混乱。一些定义非常宽泛,如 Holt(Friedrich, 1974: 2)将其定义为“感知时间流逝的方式”;Karl Brugmann(Gonda, 1962: 12-13)将其定义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展开的方式”。Paul Friedrich(1974: 1)认为体“表示沿着时间轴线的相对持续或瞬时性”。显然,这些定义倾向于将体与动词过程的时间性混为一谈。

还有一些常见的定义与上面不同。如 Ersko Kruisings(1931: 321)认为体“表达说话者是否将一个动作看作整体还是看作部分(主要是开始和结束)”。Briton(1988)将体定义为“说话者看待情状的角度或视角”。Smith(1991)将体看作“关注情状的时间组织和时间视角”。Comrie(1976: 3)将体定义为“是观察一个情状的内部时间结构的不同方式”。其中Comrie(1976)的定义影响最为深远。

以上定义表明,语言中与时间意义相关的体其实有两种:一种“体”与动词或谓词性成分的内在时间特征有关;另一种“体”表示说话者对某一情状或事件进行观察的角度,即这一情状或事件是整体还是部分的。前者通常被称为语义体、内在体、情状体(Smith, 1991)或词汇体(Olsen, 1997),后者则通常被称为外在体、视点体(Smith, 1991)、语法体(Olsen, 1997)。在后来的多数著作中,体通常被用来指语法体。

二 动词词汇体研究

(一)词汇体研究溯源和定义

体被引入西方语言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就这一概念的定义存在很多混淆,许多语言学家尤其将aspect 与Aktionsarten(modes d'action)混为一谈。如Brugmann(1886)认为:体指的是动作发生的方式。事实上,整个19世纪,西方语言学界在体属于语法现象还是词汇现象这一问题上都莫衷一是。直到1924年,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还认为:未完整体动词表达一个持续的动作,完整体动词表达一个单纯简单的过程,不带任何表达持续性的含义。

Aktionsarten,动词行为类型,在汉语中又称为体相或动相(左思明,2006),在西方语言学中的历史相对于体悠久得多。Aktionsarten 最早由Streitberg(1891)提出,但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根据动词是否具有最终结果等方面对动词进行分类,因此 Aktionsarten 也被 Binnick(1991)称为亚里士多德体。后来的语言学家也使用了其他术语,如Grevisse(1949)的“动词行为方式”(modes d'action)、Forsyth(1970)的“过程”(procedurals)等都表达类似的含义,但这些术语在意义上存在一定差别,这进一步加剧了体方面研究的混乱。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在Goedsche(1940)、Garey(1957)、Vendler(1957)、Kenny(1963)等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努力下,aspect 与Aktionsarten 这两个概念开始逐渐区分开来。Aspect 被用来指一个语法化的语言范畴,具有强制性和系统性,而Aktionsarten用来指纯粹的词汇范畴,为非语法化手段,不具有强制性和系统性,一般用“开始”“反复”等词语定义。在此后的研究中,动词行为类型又被称为内在体、情状体(Smith 1991)或词汇体(Olsen, 1997)。在本书中,我们统一将其称为词汇体,用来指动词所表现出来的时间性特征。

(二)Vendler 的动词分类

目前为止对体研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Vendler(1957)对动词的分类,他按照动词的时间特征将动词分为四类:状态动词(state)、活动动词(activity)、达成动词(accomplishment)、成就动词(achievement)。

状态动词:指称静态状态,如know、love、be Polish、own等。

活动动词:指称没有自然终结点的动态动作,如sing、dance等。

达成动词:指称具有自然终结点的持续性动态动作,如 paint a picture、draw a circle等。

成就动词:指称具有自然终结点的瞬时性动态动作,如reach、recognize、find、lose 等。

从语义上看,这些动词类型在定义时使用了三对语义特征:静态VS动态,持续性VS瞬时性,有界VS无界。这些语义因素在各种类型中的分布如表2-1所示:

表2-1 不同动词类型的语义特征分布

Vendler(1957)的分类在后来关于动词和语法体的研究中被广泛引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Vendler(1957)的划分没有考虑到名词性论元和介词对动词体的影响。此外,虽然他在状态动词、活动动词和成就动词中所给的例子都是动词,但达成动词的例子中却是动词与单数可数名词。因此他的划分并不是针对纯粹的动词,而是针对谓词性成分。

(三)其他分类

继Vendler(1957)的分类后,众多语言学家也在此基础上或对Vendler(1957)的分类进行细化和补充,或提出新的事件类型。例如,Carlson(1979)将状态进一步分为永久状态和暂时状态(object-level vs stage-level),前者如He is polish,后者如He is angry。成就动词也可以进一步分为可逆转动词和不可逆转动词,前者如open 和close,后者如die。

也有学者认为动词不仅仅表达四种事件,其中最具影响的是 Smith(1997)。基于Vendler(1957)提出的四种动词类型,Smith(1997)提出第五种类型,她称之为单活动体事件(semelfactive)。例如,Harry coughed(once),这个例子表达了一个瞬时性事件,但事件的结束没有导致一个结果,因为Harry咳嗽之后又回到正常的状态。

Croft(2012)对体的研究限定在动词范围内,他认为同一动词具有表达不同体意义的潜势(aspect potential),如有些状态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也可以表达成就类体意义。他将Vendler(1957)的分类进一步细化。状态动词可以分为内在性恒定状态(be Polish)、获得性恒定状态(be cracked)、暂时性状态(be ill)和点性状态(be 5 o'clock),活动进一步分为定向性活动(cool)和非定向性活动(run),成就也被分为可逆性成就(open)和不可逆性成就(die)。此外他还增加了循环性成就(即Smith 所提出的单活动体事件类型,如 cough),以及趋向性成就(be dying)(术语翻译来自于秀金,2013)等。 9JawvBjPaIS6MkaBRq+lb7auO0AytiHkZ+/h9hKfoEyjLGJ+de9RmY5yxSxG+j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