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理论、家庭经济分工比较优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传统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家庭边界理论等社会学理论,构建了具有一定跨学科特点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中国女性生育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具有如下理论意义:
第一,丰富了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理论基础。在劳动经济学中,关于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成熟理论体系比较有限,现有的理论主要从生育对女性劳动供给和性别工资差异角度进行解释,而从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过程——就业稳定性角度的解释比较少。本书中在劳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纳入工作/家庭边界理论,丰富了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影响的理论解释,弥补了劳动经济学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过程理论解释的不足。
第二,细化了女性生育的测量指标。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女性生育行为(是否生育)、生育数量两个视角作为“生育”的测量指标,用于研究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虽然有研究从理论层面推导子女年龄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有影响,但缺乏相关的实证检验。本书结合以往研究经验,纳入子女年龄的实证考量,从是否生育、生育数量、子女年龄三个层面进一步细化女性“生育”的测量指标,也为更加深入研究生育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拓展了思路。
第三,系统化了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维度和内涵。以往关于女性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多数从劳动参与或工资收入角度进行分析。然而,立足女性整个职业生涯周期,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负面影响贯穿整个生育和抚育的漫长过程,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书从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参与、劳动力市场表现过程的就业稳定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结果的工资收入等三个视角,综合考察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
女性是人口再生产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当前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劳动供给资源短缺的形势下,研究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对于审视和改善女性劳动就业的保障政策、建立和完善女性生育的配套措施,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于女性生育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分析,为女性职业发展寻找相对最优决策建议。保障女性就业权益是我国关注就业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保护女职工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针对招聘过程的性别歧视行为,2019年2月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但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用工权利仍然占据强势地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面临着各种就业困境。加之,女性在劳动力市场表现过程中生育涉及的利益主体较为复杂,单一的政策约束也不足以促成性别平等的落实。因此,全面分析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有利于重新审视当前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有效性,对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分析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为改善女性生育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提供政策参考。为了促进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和政策调整目标的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特别出台了《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并规定:依法保障女性就业、休假等合法权益,支持女性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的措施。本书从女性生育对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视角进行研究,通过影响机制、实证验证、原因分析等方面的论证,回应了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完善社会生育政策调整的配套、缓解女性工作—家庭冲突、促进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有效性提供政策依据。